《陪審員》閱讀心得:曲折離奇的法庭懸疑小說

看這本書時,讓我想到2023年台灣開始推行國民法官制,是司法制度上重要改革之一。國民法官制採取類似於日本與德國的「參審制」,由六位國民法官以及三位法官共同審理案價,而非跟英國與美國一樣的「陪審制」。《陪審員》這本書以夫妻涉嫌殺害丈夫的命案作以及陪審員之間的互動為主軸,沒有太多複雜且專業的法律要素在內,呈現出一場精采的法庭攻防戰。


故事簡介

「除了本庭的呈堂證據之外,各位無論聽見了什麼都不可理會,你們十二位離開了陪審團室就不能討論案情。也不可以使用社群媒體評論本案,否則的話你們可能會被判藐視法庭因而入獄。」

故事的發生背景是一個看似美好的家庭裡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叫作愛德華的男子倒在一片血泊之中,從他的妻子瑪麗亞作為視角來進行故事,她拿起丈夫的手機,並向警方報警說自己殺了先生。另一個視角則是以陪審員之一珞蒂的視角,一位結婚生子後,專職於家庭主婦,但漸漸迷失在忙碌單調的生活,失去了以往年輕時的活力與自信,逐漸對不被人重視、無足輕重,以及「只是個家庭主婦」的日子感到不滿。

整個故事主要由兩人的視角推進故事,呈現出法庭上的攻防與陪審團成員之間的互動,還有兩人同為家庭主婦之間的生活與心理描述。

整個故事可以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是由檢察官提出各種不利於瑪麗亞的證據與證人,同時從中可以看出瑪麗亞故意隱瞞些什麼?為何她要殺害她的丈夫?事件有這麼單純?她真的是會殺害丈夫的這種人?等等這些疑問。

第二部分則是由被告瑪麗亞娓娓道來她與丈夫結婚後的生活樣貌,以及案情發生的經過,讓人發現命案發生的原因並不單純,對於愛達華與瑪麗亞兩人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形象與家庭樣貌有新的認識。

第三部份是由陪審團根據開庭中提出的種種證據,用自己的判斷做出判決,不被檢察官與辯護律師的各種陷阱誤導,而影響對於事情真相的判斷,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決。

1 陪審員書摘

讀後感

「室內的裝潢算摩登了,但是卻讓人清清楚楚感受到罪與罰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行業,而且幾世紀不變。就像是圓形劇場,結局全賴誰的表演最震懾全場。」

整體來說,這本書還滿精彩,尤其是最後判決結果有大大的翻轉,以及事件的真相讓人震驚。但前面第一部分的檢察官提出證據略顯無聊,種種證據一直指向瑪麗亞是有意殺害她的丈夫,並塑造她的丈夫是一位致力於維護生態環境的學者的印象,並一直挖各種坑洞等著被告人跳進去,試圖給陪審團呈現被告是殘忍的壞印象。而且看著這部份讓我越來越不滿檢察官,但礙於她是被指派的工作,只能認真執行檢察官的任務,即便看著這部分感到不愉快,還是撐著看完。

除了法庭攻防之外,本書還討論女性的角色與價值,透過瑪麗亞與珞蒂的視角貫穿本書。尤其是珞蒂的視角中,常常透露出對於自己「只是」個家庭主婦的不滿。

嬰兒車就像一件隱形斗篷,當媽媽偷走了她的主體性。」書中這句話彷彿訴說著珞蒂結婚生子後,人生就被固定為照顧小孩的家庭主婦,不會有人在意她過去的豐功偉業、她的才華與性格,這一切都不重要,也不會再被人看見,只變成了一位支撐家庭的主婦。

難道家庭主婦並不重要嗎?女性在社會上的角色地位只能是主婦嗎?

在珞蒂出席她的丈夫贊恩的一場慶功宴中,書中描寫她的內心提到:

珞蒂了解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和家庭環境的價值,了解支持你愛的人的重要。那就跟任何工作一樣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在許多方面甚至還厥功甚偉。撫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親手刷洗、打掃、管理家務,絕對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說實話,當個在家裡的家長一點也不會減輕你的地位,只是她一直找不到她自己在這個角色的價值。」即便生孩子得暫時放下工作,但不代表不能回歸,或永遠改變自我角色,只是在人生中多了一個角色罷了。而且誰規定結婚生子後,不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抱負。

讓我想到《化學課》一書中的伊麗莎白即便因為懷孕而被迫離職,失去工作後的她,甚至還在懷孕中在家中打造出實驗室,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科學家,即便後來去主持烹飪節目,她依舊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一位科學家。

沒有人可以貶低你,不要試著去改變別人,能改變的是你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題外話,書籍簡介寫著法庭驚悚小說,哪裡有驚悚的部分,是指瑪麗亞丈夫被打得大腦受損,不成人樣,讓人不忍直視的部分嗎?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