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之外的世界》閱讀筆記:超出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

以前曾讀過 Ed Yong 的《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透過作者生動的筆法,讓我對人類體內的微生物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次作者的新著作《五感之外的世界》,將帶領我們了解動物的感官,讓我們看見世界更加多元的樣貌。


內容簡介

五感之外的世界》( an Immense World)作者艾德.楊(Ed Yong)是位著名的科學記者兼作家,現為《大西洋》雜誌撰寫報導。

市面上以感官為主題的科普書很常見,像是我不久前讀過的《超級感官》就是其中一本,但是很少見到有任何作者能夠以非常生動、清楚明瞭的說明,帶來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的書籍。

作者從不同感官探討世界上各種生物,以了解它們是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包括視覺、嗅覺、味覺、熱覺、痛覺、聽覺、電場、磁場等等,書中舉了許多我不認識的動物,每次讀到它們以超乎我們想像的方式來探索世界,讓我不斷驚嘆不已!

人類常以自己的認知,直接認定世界就是我們所感知到的樣貌。然而,動物的感知跟我們人類有所不同。這本書有助於我們了解動物的感官,帶領著讀者看見世界多元真實的樣貌,我們需要抱持著尊重、謙卑、好奇心與同理心,看待大自然,才能與大自然一直和諧相處。

不要被自己的感官給侷限了,拾起你的好奇心,並發揮你的想像力,快來和我一起探究這五感之外的世界吧!

什麼是環境界?

動物對世界感知(Perception),有一個美妙的專有名詞——環境界(Umwelt)。這是由德國動物學家雅各布.馮.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ull)在1990年提出的名詞;環境界一詞原為德文,指的是「環境」,然而魏克斯庫爾並不把這個詞用來指動物周遭的環境,而是特別用來闡述動物在周遭世界能夠感覺、體驗到的一切。

「有了環境界的概念,我們才會知道這世界上的一切其實不單單只是你我所見,我們身而為人所體會到的一切,其實都只是所有生命原本可以感受到的一切經過人類感官過濾後的簡化版本。這讓我們驚覺,黑暗中其實有光、寂靜中其實有喧鬧、荒蕪中其實有豐饒;它暗示著,陌生中有熟悉、日常中有不凡、平凡中也有壯麗。」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敘述(作者的文筆太好了)。因為環境界的不同,所以每一種生物感知世界的樣貌都有所不同。

有些動物能夠感知到微弱的電場變化;有些動物能靠著微弱的地球磁場找到正確的方向;有些動物能聽到人耳不能聽見的超高頻或超低頻聲音;有些動物能看見人眼無法察覺到的紅外線與紫外光。

每種生物所感知的世界都與我們不同,藉由這本書我們能轉變成動物的視角,在不同動物的感知的世界中遨遊,不再被自身的感知所侷限住。

1 環境界

打開不同的感官之窗

這本書舉了超多生物作為例子,實在是太多有趣的內容可以分享了,建議讀者自己買書來看。

以下我挑選了三個我覺得有趣的例子,分享給大家。

全身遍布味覺感官的生物——鯰魚

說到味覺就會想到我們的舌頭,能夠偵測鹹甜苦酸鮮五味。

雖然對人類來說舌頭是味覺感官,但對蛇來說舌頭卻是嗅覺器官。我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動物用鼻子聞氣味,用嘴巴嚐味道,但蛇卻是用舌頭來蒐集氣味,而某些動物則會用奇怪的身體部位來品嚐味道。

味覺與嗅覺兩者都是化學物質的感官,相較於嗅覺有著能夠偵測無數化學分子,呈現出難以計算的氣味;味覺則相對簡單得多,就只有我們前面提到的五味。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味覺是感官中最粗糙的一種,諷刺的是,我們卻把品鑑、辨別微妙差異的分辨能力,都用在味覺上面。人類品嚐到苦味的能力是要來警告我們可能有毒性的成分存在,而非是辨認那到到底是什麼味道。

如果說人類的味覺只限於小小的舌頭上,那世界上味覺感官涵蓋面積最廣的動物,就是鯰魚了吧。

作者形容鯰魚是會游泳的舌頭,身上沒有魚鱗,卻全身遍布了味蕾,從魚鬚到尾鰭都是。作者很幽默地說:「倘若你舔了鯰魚,你們雙方都會『品嚐』到彼此。

有位科學家則說:「如果我是一隻鯰魚,應該會想要跳進一大桶巧克力裡,用屁股品嚐巧克力的味道。」

這想法真不錯,如果能用全身品嚐巧克力,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假如能變成鯰魚我真想試試。

不過我繼續看下去後,就直接被作者潑了冷水。

雖然鯰魚具有全方位的味覺感官能力,但它們是肉食性,只對胺基酸的味覺相當敏銳,反而不擅長品嚐醣類。

所以我不用幻想用全身品嚐巧克力了。

味覺會受限於動物本身的飲食習慣,所以每個動物能感知的味覺都會有所不同,可能會缺乏某個味覺的能力。

1 鯰魚

鳥類眼中的世界比人更加繽紛多彩

人類擁有三色視覺,眼睛能偵測到紅、綠、藍三種顏色。我們雙眼中的水晶體會阻擋 UV 光線進入,若是因為意外或手術失去水晶體的人,會接收到像是淺藍色的 UV 光線,像是畫家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就是比較特殊的例子。

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的動物都能看到紫外光,這對動物來說是常態,人類反而較為奇怪。

由於在動物中紫外光視覺非常普遍,所以對於大部分動物來說,它們眼中的世界必然與我們所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

多數鳥類具有四色視覺,「我們眼中所見的顏色就只有鳥類所能辨別的上億種色彩的百分之一而已。」

就以歐亞青山雀身上的「藍色」羽毛為例,事實上它們的羽毛會反射紫外光。它們身上具有由紫外光構成的圖案,在牠們的眼中雄性與雌性看起來完全不同,但人類卻分辨不出差異。因此,我們原本叫它們「青山雀」,其實應該叫做「紫外光山雀」。

雖然我們能藉由儀器來偵測我們人眼看不到的紅外光或紫外光的存在,但我們永遠無法用三色視覺看到這些顏色的存在,除非我們未來演化出四色色覺,但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事,畢竟三色色覺就已足夠我們運用了。

我們永遠無法想像許多動物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子,也無法知曉牠們眼中的色覺會產生多少繁複的變化。

2 鳥類

活體發電機——發電魚(electric fish)

發電魚身上具有發電器官,組成這些器官的細胞叫做發電細胞(electrocyte),其外觀像是鬆餅般一片片疊起來後再側放。這些發電細胞藉由細胞內離子的流動,使細胞內外產生微小電壓差。當這些細胞並排在一起,同時被激發時,就能產生強烈的電壓。

目前約有 350 種的魚能產生電,其中電力最強的非電鰻莫屬。在目前已發現的三種電鰻中,最強的一種其電力可高達 860 伏特的電流,足以麻痺一匹馬。

電鰻不只藉由電來麻痺獵物,可陰險狡詐的是,他能夠透過電,誘使動物控制其他動物的肌肉產生不自主抽動的電流,使獵物暴露行蹤,接著以更強電流麻痺獵物。

不過大部分的發電魚,產生的電流都微弱到人類感覺不出來,這些魚因而被稱作弱電魚。這些弱電魚產生的微弱電流無法攻擊敵人,也無法自我防禦,到底有什麼用途呢?

這些弱電魚能藉由發電器官場聲覆蓋全身的電場,牠們身上具有電感受器(electroreceptor)的感覺細胞,能夠感覺周圍環境造成電場的電流變化,以辨識周遭環境的物體位置、大小、形狀與距離。此外,也有發電魚是藉由電來傳遞訊息來與同類溝通。

對於發電魚來說,「電之於牠們,就如同回音之於蝙蝠、氣味之於狗、光線之於人類的存在。」

2 發電魚

拯救寂靜,保留黑暗

「感官危害會使生命之間的連結斷裂:我們因此失去了與宇宙的連結,動物用來與周遭世界、與彼此之間聯繫的各種感官刺激也被掩蓋。」

我們常會將動物擬人化,也就是將人類的感官經驗套用到其他動物身上,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會忘記其他環境界的存在。這種偏見容易對動物造成負面的影響,稱作感官危害(sensory pollution)。

因為人類,夜晚充斥著燈光,寂靜中充滿噪音,甚至連環境中都出現不曾有過的化學分子。

人類沒有從動物環境界的角度來為牠們設身處地著想,反而讓牠們被各種人類行為產生的新刺激給層層包圍。我們的人為刺激危害到動物的生存,例如海岸邊的燈火會導致剛出生的海龜朝錯誤的方向前進、海洋中的噪音會干擾鯨魚的鳴唱。

我們人類其實要行動不難,像是在夜晚無須照明時,將燈光調暗或關上,盡可能避免光線直射天空。在海上航行的商船降低航速減少噪音生成,或是將船隻設計為更安靜的船身或螺旋槳。

然而,人類無法輕易感知到我們造成的光害與噪音,因為我們遺忘了什麼是真正的黑暗,什麼是真正的寂靜,所以時常會對感官危害視而不見,缺少了行動的動力。

作者提到有句極為諷刺的話:「人類前所未有地接近理解其他動物感覺的那一步,卻也令牠們的處境前所未有地艱難。」

我們透過各種科技,以及好奇心與想像力,我們得以認識到各種動物的環境界,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些動物的存在,因為「每當一種物種滅絕,就使人類又失去一種理解世界的途徑。」

讀後感

五感之外的世界》是能引發好奇心與同理心的書,在作者文字的帶領下,原本身處於房子內的人類,大多數是透過視覺之窗看向戶外的景色,能試著運用不同感官之窗去探索屋外的景色,你會發現這世界仍有我們尚未發現的樣貌等著你去發現。

不得不一直提,作者的文筆真的太美妙了(譯者也非常厲害),書中太多值得紀錄的優美句子,再分享一句。

「對人類來說,光明就象徵著知識。燈泡的圖案象徵想出了好點子,靈光一現、發光發熱則用來形容人類發揮聰明才智的表現,歷史也描述人類從黑暗時代走入光明。」

自從燈泡被發明,人類得以擺脫日夜的限制,在晚上仍能從事各種活動,卻也在夜晚製造了光害與噪音,使得我們忘記了夜晚的黑暗與寂靜。

這讓我想起,以前前往泰國參加為期一個月的「野生動物保育」的實習計畫時,曾有一晚是搭帳篷住在位於深山的國家公園裡,手機完全沒有訊號。

夜晚的國家公園沒有噪音、非常漆黑,唯有聽到大自然的天然音樂在演奏著。藉由手電筒可以看到,不遠處還有一群的鹿群在休憩,據說有可能會看到大象或老虎出現,可惜沒有機會見到。

這段經歷真的令我永生難忘,習慣了文明的便利後,難得有機會回歸原始的大自然懷抱中,接近自然真正的樣貌,同時更加體會到動物保育的重要性。

總之,《五感之外的世界》讓我們透過動物的感知世界,看見世界更多的樣貌,也讓我們反思生命的可貴,不該將人類的感官套用到其他動物身上,我們應還給動物該有的寂靜與黑暗,讓牠們得以繼續生存下去。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