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為什麼能紅這麼久,一定有它值得我們讀的原因。這本書應該是目前我讀過建立習慣的書籍中,最有系統化的建立習慣方法。當初讀這本書時,我著重於「如何培養習慣」,書中提到的行為改變四法則淺顯易懂且我們都知道,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沒有做到,還要別人來告訴你建立習慣的方式呢?培養習慣只是個過程,這本書的重點除了「如何培養習慣」外,還有另一個重點是「為什麼要培養習慣」,這是我最近重讀這本書後思考的重點。
《原子習慣》本書的作者是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他持續在部落格撰寫有關習慣、決策、動機、自我成長、生產力等文章。他創立了習慣學院(The Habits Academy)的線上課程,教導想要培養更好習慣的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作者從生物學、神經科學、哲學、心理學等領域中,將建立習慣有關概念加以整合,並與他自身經驗相互結合,從「習慣四階段」: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演化出「行為改變四法則」。
目錄
為什麼要培養習慣?
作者在書中有先提到改變習慣如此困難的原因有二點:第一點,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第二點,我們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第一點就是要我們思考「為什麼要培養習慣」,也就是要先了解我們「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的改變方向。
第一層是結果的改變:改變你想達成的目標與成就,關乎你得到了什麼。
第二層是過程的改變:改變你的習慣與系統,關乎你做了什麼。
第三層是身分認同的改變:改變你的信念,關於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開始改變習慣前,你要思考你改變的方向。你是以結果為導向,會把重點放在你想要達成的目標與成就上;你是以身分認同為導向,會把重點放在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上。
我們有了新的目標與願景,但你沒有去改變過往的信念,要改變既有的習慣就困難了,所以重點在於你要決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身分認同的轉變才是真正的行為改變,信念不改變,行為就不會改變。在身分沒有轉變之前,任何的改變都只是暫時的,無法長期持續維持習慣。我們的焦點要放在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非是想要達成什麼樣的成果。
身分認同如同夜空中高掛的北極星般,替我們指引改變習慣的方向。當你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透過行動你就會發現,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書中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你選擇的習慣能夠塑造你的身分認同,身分認同又塑造的你的習慣,這是一條雙向道。
如何培養習慣?
以下是我讀完《原子習慣》後,總結的培養習慣的六個步驟:
1. 察覺自身既有的習慣
任何改變習慣的過程都是始於「察覺」。在建立新的習慣前,我們必須先察覺自己既有的習慣。在生活中,現有的習慣已經默默扎根,不易察覺。我們需要透過追蹤紀錄自己每日的行動,透過這個練習,察覺自己的行為。例如:你起床後,關手機鬧鐘、滑手機、去盥洗、刷牙……等。追蹤自己的行動後,要審視每個行動,認出自己的習慣,與這些習慣發生的提示,我們才能對接下的改變習慣做出回應。
2. 改變身分認同
如同前面我提到的為什麼要培養習慣?當決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清楚你需要改變什麼習慣,透過你選擇的習慣,又能強化你的身分認同。
我想成為分享知識的科學家,想培養的習慣是透過持續閱讀吸收新知與寫作分享觀點。因為我很佩服國外的研究者們,在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外,也能出書分享他們的知識與觀點,讓大眾了解科普知識,我也想成為跟他們一樣的人。
接下來就是,作者透過習慣迴路演化出來「行為改變四法則」建立習慣。
3. 提示:使新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
想要培養好習慣,作者提供了兩個策略:
- 「執行意向」:我會於【時間】,在 【地點或環境】進行【行為】。
- 「習慣堆疊」: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除了透過「執行意向」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才比較可能去執行。我們也可以把想要建立的新習慣的與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透過「習慣堆疊」連結在一起,讓我們得以利用這個行動會導致下一個行動的慣性。例如:晚上洗完澡後,在書桌前坐下後,拿起書閱讀30分鐘。明確且清楚是很重要的,才能將新習慣與提示連結的更緊密,更容易被注意到。
4. 渴望:讓新習慣有吸引力
透過「誘惑綑綁」的方式,將需要建立的習慣(閱讀、運動、寫作),與想要做的事情(滑臉書、喝酒、吃甜點)連結起來。我們也可以將「誘惑綑綁」加上「習慣堆疊」。例如:晚上洗完澡後,在書桌前坐下後,閱讀三十分鐘(需要)後,我可以看Youtube(想要)。
又或者可以創造一個「動機儀式」,把你很享受的事情,與困難的事情連結在一起。例如:戴上耳機撥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開始專注讀書,久而久之,戴上耳機就會成為專注讀書的提示,而渴望也隨之而來。
5. 回應:讓新習慣的行動輕而易舉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往往剛執行新習慣時,很容易受到強大的阻礙,但要培養新習慣不只要有行動,還要持續進行。大腦是人類最耗能量的器官,也因此大腦會盡量節省能量,選擇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因此,讓習慣從小處著手開始,越簡單的事情越有可能去執行。書中提到的「兩分鐘法則」能防止我們拖延,讓行動在兩分鐘內可以做完,一旦開始行動,要繼續做下去就比較簡單了。例如:閱讀三十分鐘,變成閱讀一頁。要點是讓習慣越簡單越容易開始。
6. 獎賞:讓新習慣的獎勵令人滿足
讓習慣的獎賞令人滿足,能提高我們執行下一次該習慣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就能形成習慣迴路,讓你知道該習慣會有回報,努力有所回報,才能讓習慣持續進行。此外,作者還提到立即的滿足比起延遲性的滿足,更能讓我們重複執行該習慣。雖然以前的觀念是為了未來的報酬而延遲性的報酬,更能帶來成功。但人性是喜歡立即性的報酬,所以適當地給予一些立即的愉快,有助於習慣的建立。
得到了獎賞,讓習慣迴路成形,還需運用習慣追蹤器,量測你有沒有執行習慣,幫助你維持習慣。如果有時因為突發事故干擾習慣的執行,除了《原子時間》中提到減少該事情的分量以外,作者提醒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不要錯過兩次。有時錯過一次在所難免,但不能允許自己連續錯過兩次,接連的錯誤,會造成另一個習慣的開始。因此,錯過一次後,就要盡速回到正軌。
總結:微小的小習慣會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重新翻起《原子習慣》,這本書在2019年剛出沒多久時,我就有買了下來,拿到時已經是第五刷了,前陣子看到這本書時,發現它已經一百多刷,現在可能破兩百了吧,可見大家都很想要找到培養習慣的方法,但我們有認真執行行動,使其變成自動化的習慣嗎?我們都知道習慣帶來的驚人力量,雖然短期的成效並不是顯而易見,但長期累積下來可是相當驚人。作者在書中一開始就有講到: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日常小習慣的微小改變也能將我們人生帶領到不同的高度。重點不是你有沒有達成你的目標,而是你是否有沒有通往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道路上。日常習慣的累積,經過時間複利的放大作用下,便會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是不是讀完《原子習慣》沒有付出行動呢?檢視自己為什麼沒有行動吧!有行動才有改變,沒有改變什麼都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