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稅》閱讀筆記:別再付昂貴的認知稅!

自我成長閱讀筆記

假如有人跟你說:你只要給我一百元,我能讓你馬上賺到一千元。你想不想要?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要,這種低風險高報酬的投資,能立刻賺到這麼多錢,當然要啊!但當你給錢後,他會告訴你去找像你一樣的十個人。看似合理,實則荒謬,這是傳銷和多數騙局的本質,那些「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受害者,往往都是由高認知騙到低認知的人,像是最近的 「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 im.B」就是一例。

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說過:「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我們會被自身的認知枷鎖給禁錮著,以往犯的過錯,或是錯失的機會,都是我們的「認知侷限」所造成的。認知水準的高低決定你對世界萬物判斷的能力,我們常常為自己的「我以為」買單,走不出自己的思考框架,付出昂貴的認知稅。因此,未來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的認知。


認知稅》的作者水木然,在本書中從個人成長、自我管理、情商修練、商業模式等方面,提供了他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幫助讀者提高認知水平,重新審視自我,走出認知牢籠,看清世間萬物的本質。

以下分享我覺得在書中有所收穫的內容與心得。

如何讓認知升級?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擁有知識的幻覺。」(The greatest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1. 區分有效訊息和有毒訊息

在書中作者提到一個人的認知水準取決於兩大要素:

  • 「獲取」有效資訊的效率,關乎到獲取知識量的多寡
  • 「處理」有效資訊的效率,關乎到邏輯推理能力

現今獲取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而且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個人獲取有效資訊的效率,才能找出事物背後的本質,從而找出規律。尤其是影音平台的興起,提供我們更多元的接收資訊方式,這些資訊獲得很簡單,容易掌握,卻也容易被那些渲染過的內容給干擾、誤導,以為自己掌握了很多資訊,實則大部分是有毒訊息。多數人容易人云亦云,被動地接收資訊,懶得去辨別和選擇,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就認為獲取有效資訊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透過「閱讀」能使我們專心地從文字中提取有效資訊,讓我們思考資訊,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取資訊的多寡不代表知識的含金量,在獲得資訊後,我們必須選擇去吸收什麼,忽略什麼,從大海中掏出有用的金沙。

至於如何「處理」有效資訊呢?

作者認為要建立認知座標,看到一條資訊時,需具有以下四種思考層次:

  1. 看過去:這件事的本質是「表象」還是「真相」。
  2. 看現在:這件事情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
  3. 看本質:這件事是否隱藏了某個真實的邏輯。
  4. 看未來:這件事的出現預示了什麼樣的傾向。

現今時代,我們要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認知座標,讓我們在這雜亂無章的訊息海中,能夠保持清醒與獨立。

2. 認清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

這本書中只有教你認清事情和觀點,而在《底層邏輯》中除了事實與觀點外,還加上了立場和信仰。

  • 事實:已存在或發生的事實,獨立於人的判斷。
  • 觀點:你對一個事實的看法,會受到個體認知不同的影響。
  • 立場: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 信仰:一套內部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

更完整的內容可以去看這篇 ⇒《底層邏輯》閱讀筆記

1 讓認知升級吧! 1

3. 擁有「換位腦」和「同理心」

學習「換位思考」從不同立場思考和表達,願意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或看法,找到有效溝通的連結點,看待事物的眼界與心態將會有所不同。有了換位腦,才能開始產生同理心,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量,而不是依據自己的認知妄下評斷。

具有「換位腦」和「同理心」的人,作者認為他們能做到「上下相容」和「左右調和」。

上下相容」是指能把自己的層次調整到和對方同級,隨時與不同層次的人交流。

左右調和」是指能很快找到對方思考的角度,不帶任何偏見。

4. 從表象看穿事物的本質

如何從事物的表象看到背後的規律呢?

第一步:找到單一領域的規律。大量蒐集該領域的案例或內容並研究,從中發現共同的規律。

第二步:找到不同領域的共同規律。理解完單一領域的規律後,就很容易理解其他領域的規律,從中發現不同領域間的相通之處。

第三步:從變化中找到不變。前兩步是看到變化,從變化中看到不變,那就是底層邏輯。

第四步: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從而看到真相。唯有從每件經歷(不論是好是壞)中不斷學習,進而提升自我認知,才能看到真相。

2 讓認知升級吧! 2

建立新的信念

里昂.麥金森(Leon Megginson):「存活下來的並不是最聰明的物種,也不是最強大的物種,而是身處多變環境中,最能應變與適應的物種。」(It is not the most intellectual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it is not hte strongest that survives; but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is the one that is able best to adapt and adjust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finds itself.)

書中提到六個定律或法則或許能幫助你捨棄舊有的信念,重新建立起新的信念。

1. 熵增定律

熵值越高,代表內部越無序;熵值越低,代表內部越有序。世界傾向最大熵前進,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走向滅亡。這項理論常被套用在人生與企業上。

顛覆致勝》提到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始終強調創業,永遠都是「第一天」,不論公司發展多快、規模多大,都要像創業的第一天一樣,快速靈活、持續進化。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對抗熵增。

我們自己又要如何對抗熵增呢?

作者提到兩點:學習和自律。

學習是做功,只有學習才能為系統帶來源源不絕的能量,防止熵增。而自律則是將混亂的生活,變成有序的過程。缺乏自律,就會逐漸懶散,越來越喜歡舒適的環境,熵會逐漸增大,也會越趨近死亡。你需要主動迎接挑戰,讓生活更加有序,才不會被淘汰。

3 熵增定律

2. 生態區位法則

我們常聽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樣的話,世界上應該不會具備如此多樣化的物種。在《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中提到所有的生物不須競爭而能分棲共存,是因為牠們都具備成為第一的條件。這個讓生物成為「唯一的第一」的位置,在生態學中叫做「Niche」(區位)。

或許你做一件事情總是做不好,你會覺得自己很爛很糟糕,但你有沒有想過,或許你只在待在不合適的地方。你擅長的領域可能是在其他的「區位」,只是你還沒有找到罷了。如同《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的作者稻垣榮洋所說:糟糕的不是你,你可能只是待在了不適合的地方

4 生態區位法則

3. 寇斯定律(Coase Theorem)

寇斯定理的定義是:在產權明確,且交易成本為零或很小的前提下,不管該資源一開始屬於誰,最後這項資源都會流動到最適配的位置上。

不同於過去資訊不對稱且交易成本高的情況,你夠大膽、有眼光、有闖勁就能成功。現今時代是個資訊和價值高度對稱的時代,唯有持續提升自我價值,才能有夠掌握住與他相匹配的機會,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5 寇斯定律

4. 財富守恆定律

作者在書中說到:一個人的財富總量,取決於他對世界創造的價值總量。「厚德」也是「後得」,唯有提升自己的品性,和增加自己的貢獻,才會得到與之相符的財富。得到與品行不相符的財富,將會招來災難。

6 財富守恆定律

5. 不值得定律

不必為不值得、沒意義的事情浪費時間,因為有捨才有得。與其緊抓著那些不值得的事情不放,因而錯過其他美好的事物,不如立刻前進,不糾纏、不回頭、不後悔,如此一來才會看到更好的風景。

7 不值得定律

6. 卡貝定律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前總裁卡貝給過員工一項建議:放棄有時比爭取更有意義,它是創新的鑰匙。這讓我想到《複利領導》最喜歡的一句話:「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們很害怕失敗,時常對於一件事情很執著,不願意失敗,因為我們傾向於獲得成功。有時放棄也是一種選擇,是需要勇氣的。失敗不代表你人生就此結束,唯有放棄才能踏到新的階段,失敗只是你人生中的其中一個階梯。

8 卡貝定律

讀後感:不要因「我以為」付出代價

近期讀完了劉潤的《底層邏輯》以及水木然的《社會叢林的生存守則》和這本《認知稅》(水木然的這兩本書中有些內容是相同的),這三本書都不脫離這個主題:看到萬事背後的本質,找出萬變中不變的底層邏輯。這三本書都有助於我們突破自身的認知框架,提升自我的認知。

這本書中有一點我不認同,作者認為透過演算法,每個人都會各盡其才,適得其位。演算法會將資源平均分配,讓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小,且社會變得越來越平等。

但我卻不這麼認為,這會根據你的認知水準的不同,得到不同的機會。高認知的人,會不斷提升自我,創造價值,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機會。而低認知的人,可能不願脫離舒適感,因而錯失很多的機會。

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不要被「我以為」的思考框架給侷限住了,我們常常以為自身所思所見所想的就是真實,殊不知這些只是我們想看到,或者只是看到表面而已。被自身認知枷鎖給禁錮著,將無法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唯有不斷擴大認知,才能提升自我認知水平,領略更美好的風景。

Leave a Comment

聯盟行銷聲明:網站部分連結含有聯盟行銷連結,當你透過連結購買產品,我可能會收到少量佣金以維持網站運作,請您放心,這不影響你購買該商品的金額。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超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