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力法則》閱讀筆記:具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如何崛起與消長

自然科普閱讀筆記

冠狀病毒 SARS-CoV-2 從 2020 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疫情延續到了 2022 年,冠狀病毒依舊不斷發生變異,並在多國持續傳播著,似乎沒有要消停的跡象。這場人類歷史大規模的流行病之一,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在這疫情肆虐的現在,看到《傳染力法則》(The rules of contagion)一書,會以為本書是在探討傳染病是如何傳播,然而本書並非是探討疾病的傳播而已。

本書在寫什麼?

作者亞當.庫查司基(Adam Kucharski)是一位數學家,目前就任於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助理教授。他從事流行病學研究,從數學統計、模型、演算法、大數據等角度,探究疾病於何時何地發生、是如何散播,透過預測疫情的發展,並且給予因應之道。

傳染力並非只發生在傳染病,舉凡金融危機、健康、暴力、犯罪、惡意軟體與文化傳播等都具有傳染力。本書透過研究流行病學傳染力所得的成果,將探討不同領域的事物傳播擴散現象,了解這些具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發生的原因,以及為何傳播的速度都不一樣。書中並沒有用艱澀的數學模型來說明傳染力,使得讀者可以透過一個個案例,如同閱讀故事一般,了解各類具傳染力的擴散現象。

以下就分享書中所提到的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具有傳染力的類型,以及我的想法。

為何金融危機與性病感染有相似之處?

華倫.巴菲特在2009年寄給股東的信件中寫道:「想避免捲入金融危機麻煩,和避免染上性病有異曲同工之妙。重點不只是你的性伴侶是誰,還在於你的性行為對象還跟誰睡。」為何性病傳染與金融危機有相似之處呢?多重性伴侶會在人際網路中的不同區塊增加連結,只要網路中有人感染,隨著連結的增加,則會加速性病的傳播。(圖一)在金融界只要一家銀行借錢給另一家銀行,兩者之間就便有連結。當多家銀行投資同一項資產時,彼此之間會產生金融傳染 (financial contagion),這個詞描述經濟問題在各國間蔓延的現象。大家應該對2008年金融海嘯印象很深刻吧!雷曼兄弟倒台時,就有超過100萬個交易網絡。若其銀行又剛好是處於金融網路中心,則金融危機會如同傳染病一般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圖二)

傳染力法則 圖一
圖一、感染者人際網路示意圖:人際網路中只要感染者(紅色圓點)在不同人際區塊增加連結(舊的連結:灰色;新的連結:紅色線條),會隨著連結增加,加速疾病傳播。

通常金融界有個共同概念,那就是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書中提到目前有多項研究發現,隨著金融傳染的形成,分散投資可能會破壞大型金融網絡的穩定性。這顛覆我們以往的概念,若是沒有人提出來,我們可能不能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透過了解金融危機的擴散現象,將有助於我們知道如何因應,以及如何預防。

傳染力法則 圖二
圖二、金融的網路示意圖:高風險族群大部分會與低風險族群有連結,使一開始傳播較慢,之後才會擴大傳播。只要銀行剛好是處於金融網路中心,金融危機會如同傳染病一般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

犯罪與暴力事件的傳染與預防

書中提到媒體報導自殺、暴力、槍擊案等新聞之後,相關案件往往會增加。我發現自從新聞播報南投生技公司槍擊案之後,有一陣子報導出現相似的尋仇事件似乎變多,這是否也與傳染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呢?

如同了解疫情的傳播情形,以及控制疫情。如果犯罪如同傳染病一般,是否我們也能透過分析犯罪與暴力等事件,理解發生原因,並控制事件的發生。美國就有透過Predpol演算法預測犯罪。然而,該演算法並非是預測會發生什麼,我們只能預測犯罪事件發生的風險,而不是會發生什麼事件。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提到:「預測的本質,就只是預測。要實際減少犯罪,必須根據預測採取行動。」我們不一定要準確預測未來的模型,我們要藉由分析,知曉事實與我們所知的差異,藉此來制定預防措施。

講到犯罪預測,就讓我想到《心靈判官》,動畫設定在日本透過希貝兒先知系統,監測著民眾的心智與精神狀態,預測一個人犯罪的可能性,將其數值化成犯罪指數。動畫中的刑警都會攜帶特殊槍枝—主宰者,若遇到潛在犯可以進行逮捕或是處決。未來是否會出現類似動畫的預測系統,我們無從了解,但是否潛在犯罪都能靠電腦運算來預測呢?現在的我們仍須進一步了解犯罪背後複雜的原因,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切入,了解事情發展的歷程,將有助於我們分析犯罪與暴力的擴散現象。

網路創造新形態的傳播

現今社群媒體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時常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朋友分享迷因、有趣的影片,甚至有假新聞摻雜在其中。書中提到Facebook的研究團隊發現網路上的迷因的內容會隨時間而產生變化,目的是增加吸經度,但即使如此這些迷因很快就會快速衰退,並沒有造成病毒式擴散力。那麼要如何創造出高網路人氣度的內容呢?很遺憾地目前研究尚未找到造成大規模傳播的預測模型。目前研究人員對於造成分享潮所能解釋的不到一半,他們推測可能還有其他未知的擴散特徵能提升預測模型,其中關注度有著隨機性質。對於一則貼文,我們無法預測其關注度,只能透過初期分享潮,來預測未來擴散規模而已。

那麼近幾年一直在討論的假新聞議題,為何會傳播得更快更廣?書中講到MIT的研究人員提出並非是傳播機會多,而是傳播機率高。通常散布假消息者,關注人數很少,但資訊「新奇」可能是其中原因。

現在即使取得的數據越來越多,但仍有很多事物難以衡量。即使是前面講到的金融危機與犯罪,也很難完全釐清其擴散過程。這對於網路行銷人員造成很大挑戰,我們都在分享內容,但我們有在衡量分享的內容嗎?因為行銷人員希望消費者點進去購買商品,但就算點閱率高,也不代表消費者買單。這才發展出廣告追蹤,並通過通知功能、無限捲軸、自動播放等提高對程式的黏著度的功能,收集用戶的數據,依消費者喜好投放廣告。

釐清趨勢的擴散現象,提出因應之道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訝異傳染病的傳染力研究,可以應用到其他類型的擴散現象。書中舉了非常多的案例,隨著我們科學研究的進展,我們能提出更全面地理解這些具傳染力的擴散現象是如何開始傳播,又是如何消亡的。要對擴散現象有所了解,就得有取得數據,但數據可能會包含著私人訊息,我們要如何保護很受試者的數據是很重要的研究倫理議題。尤其是現在流行著大數據,我們個人的私人數據,會被記錄在手機、智慧手錶或其他穿戴式裝置上,若企業自私地濫用這些數據,將會危害我們的隱私權。

書中最後提到「分析擴散現象時,重中之重並非做對了什麼,而是發現哪裡搞錯。」找出那些與我們常識不符合的現象,能夠讓我們釐清這些趨勢發展的原因。透過研究擴散現象,我們鑑往—了解過去擴散現象的原因;我們能夠知來— 防範於未來,提出日後發展的因應之道。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Leave a Comment

聯盟行銷聲明:網站部分連結含有聯盟行銷連結,當你透過連結購買產品,我可能會收到少量佣金以維持網站運作,請您放心,這不影響你購買該商品的金額。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超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