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力》閱讀筆記: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商業管理自我成長閱讀筆記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工作進度緩慢?總是浪費時間在別的地方?越來越難以專注?你發現自己時不時地打開手機,看看電子郵件,開始滑社群媒體,或隨意上網打發時間呢?如果你有自我察覺到這些問題,這本《深度工作力》絕對值得你一讀。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在現今有各種分心事務干擾的時代中,培養「深度工作力」,將你的專注與努力投入在創造高品質與價值的工作上。


《深度工作力》(Deep Work)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除了研究電腦科學的理論外,他在各個媒體上撰寫科技與文化相關的文章,也在他自己的部落格Study Hacks上,撰寫有關於學習與工作的文章。在這本書中作者舉出實際案例,像是心理學大師榮格、《給予》和《逆思維》的作者亞當.格蘭特等。並引用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深度工作的價值。

這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要證明深度工作力的假說。他從心理學、哲學、神經學等角度來說明。第二部分是如何訓練我們的大腦與改變工作習慣,建立起深度工作的模式。

以下就摘錄自一些書中重點,包括何謂深度工作力以及如何培養深度工作力,以及最後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何謂深度工作?

我們很常認為工作忙碌就等於高生產力,或者做很多事情就等於高效率。然而,不是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具有相同的價值。作者將工作區分成兩類:「深度工作」和「淺薄工作」。

  • 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定義:「在免於干擾的專注狀態下進行工作。將我們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無法模仿的。」
    • 例如:出版一本書、寫一篇文章、準備一場演講、撰寫一份計畫書等等。這些工作非你莫屬,別人無法輕易取代你。
  • 淺薄工作(shallow work)的定義:「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中執行。這種狀態下無法創造價值,而且容易模仿。」
    • 例如:回電子郵件、處理工作上的瑣事、回應社群媒體的訊息。雖然感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但實質的產出並不高,而且這些工作的取代性高。
1 深度工作 vs. 淺薄工作

培養深度工作的四個原則

在本書中,總共有四個原則,每個原則下,各有提供數個策略。以下提到的策略是我覺得比較實用的。

1. 建立深度工作的常規與儀式

作者認為發展深度工作習慣的關鍵在於:「建立工作常規和儀式,減少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與維繫不間段的專注狀態。」建立深度工作的重點在於「常規」與「儀式」,這與培養習慣相同,減少運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去達成某件事,當你建立起深度工作的習慣後,你將能以較少的意志力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避免有限的意志力被消耗殆盡。

(1) 建立深度工作哲學

作者提供四種深度工作的哲學給大家參考:

  • 修道院式:如同閉門深造,讓人難以聯繫。這種方法並不適合大多數人。
  • 雙模式:分配明確的時間給深度工作,其餘時間做別的事。缺點是至少需要有一整天的時間。
  • 節奏式:分配固定時間給深度工作。相較雙模式更具彈性。
  • 記者式:任何地點都能安排時間,並快速切換成深度工作的模式。這適合深度工作的老手,需經過訓練,因此不適合新手。

我認為大多數人比較適合使用節奏式的深度工作,較能彈性安排時間。而當你已累積足夠的深度工作的經驗,能夠控制專注力的切換,再試著訓練自己嘗試記者式的深度工作。

(2) 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當你要進入深度工作時,建立起固定的儀式,像是在哪個環境(where)、在哪個時段(when)、如何進行深度工作的規範與模式(How)。

(3) 適當地懶惰

書中提到深度工作的新手可能每天一小時是合理的極限,而老手可能可以拉長到四小時,但很少能更久。因此,當工作結束時,把尚未解決的問題先記錄下來,清空你的思緒,不要讓問題一直盤旋於你的腦袋中。停止思考並不代表拖延問題,而是能幫助你恢復注意力,而且潛意識也會在背景中默默在運作,或許隔天就能想到問題的解答。因此,適當地停止思考有助於提升你創造出高價值成果的能力。

2 原則一:建立深度工作的常規與儀式

2. 學習擁抱無聊

我們無法一整天都維持深度工作的狀態,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消耗完後,需要時間去恢復。我們需要學習面對「無聊」的時候,讓無聊的時間具有效益。

(1) 安排分心的時間

安排使用社群媒體或者上網的時間,並限制自己在規定外的時間不使用社群媒體或上網,讓你既擁有分心的時間去瀏覽資訊,瀏覽完後,能將心思專注於其他事務上,這有助於改善專注力。

(2) 練習生產性冥想

作者建議在做些會消耗體力,但不用耗費腦力的活動時,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單一而明確的問題上。例如在散步的時候,你可以邊思考著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讓思緒在原地打轉,且不要分心去想其事情。

3 原則二:學習擁抱無聊

3. 慎選數位工具

數位工具有很多好處促使我們去使用,但我們也不能忽略數位工具背後所帶來的壞處,這些工具可能會佔據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減少我們從事個人目標或工作的活動。那要如何去選擇數位工具呢?

(1) 根據「重要少數法則」或三十天斷線實驗來選擇數位工具

重要少數法則」是指在許多情況下,80%的結果是20%的可能原因所造成。當要選擇數位工具時,我們得先思考這項工具對自己的工作或目標有幫助嗎?這項工具對我們達成目標有什麼影響?當使用工具的好處大於壞處時,就繼續使用這項工具。

作者還有提到「三十天斷線實驗」,他透過停止使用工具(尤其是社群媒體),問自己停止使用後,生活有什麼改變?如果沒有這項工具對自己沒有任何影響,捨棄這項工具。若發現有些工具是無法捨棄的,那就繼續使用。

(2) 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

我們覺得無聊的時候,常去滑社群媒體、追劇或者是隨意瀏覽網站,透過網路來滿足與娛樂自己,結果將時間都花在這些沒有效益的事情上,任由時間從手上流逝。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運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善加安排的行程能提供這些時間養分,具有具體目標的具體行動能填補空閒。(如何善加運用晚上時間,可以看我之前看完《原子時間》所寫的閱讀筆記)

4 原則三:慎選數位工具

4. 減少淺薄工作

不論是什麼工作,一定會夾帶著淺薄工作,你無法完全排除它們,但我們能夠減少它們。例如收發電子郵件,可以集中在每天的某一時段統一處理,而非一有來信,就查看並回復。

(1) 安排工作的每一分鐘

規劃好每天各時段的工作行程,但你一開始可能會遇到估計錯時間或以安排的行程被打斷是的問題,覺得安排好工作行程是不可行的。這在工作中是常見的事情,作者指出我們應重新安排與修正工作行程,但這項步驟是讓你隨時隨地知道你接下來要做什麼。時間表不是束縛,而是深思熟慮你要如何運這些時間,這種習慣追求的是堅持,而不是結果。

(2) 讓自己難以聯絡

快速回信、回訊息並不代表你很有效率。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讓寄件者多做點事,透過「寄件者過濾器」,事先讓寄件者寄信或發訊息前多思考一下。我們回信或回訊息時,則可以多下點功夫。針對回覆信件或回訊息,預先思考整個流程,增添具體的內容,並促使對方加快速度,減少信件來往所造成的溝通問題。

5 原則四:減少淺薄工作

總結:培養深度工作力,創造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這本書在還沒有再版出新版封面時,還是大學生的我就曾借過這本書來閱讀。當時的我雖然讀完這本書,了解到成為深度工作者,是未來企業需要的人才。但那時的我尚未步入職場,看完之後,又淹沒於課業與研究中,幾乎把這本書的內容給遺忘得一乾二淨了。

最近借到新版的《深度工作力》,現在的我已經開始在工作了,重新讀完一遍,再次體認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深度工作力的重點說簡單點,就是培養專注力。專注對於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與高品質的工作很重要。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生產力公式:高品質的工作 = 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高品質的工作不是花越多時間越好,還跟你專度的程度有關。若每人工作時間都相同,但你比起別人更加專注,那你工作的品質也就更好。

不論是研究所時期,還是現在的工作,我都需要具備深厚、龐大且複雜的學術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以及吸收學術界最新的發展。而這些學習知識的過程,都需要專注力來支撐。若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分心,很容易造成思緒的中斷,打斷自身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需要付出的是我們的知識,並非是勞力。透過「深度工作」能夠讓我們快速精進專業技能與提供高品質的工作,這必然是未來無可取代且企業需要的人才。

深度工作的概念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書中的每個方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我們要不斷嘗試各種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此一來,你會成為時間與注意力的掌舵者,擁有自主的人生。

Leave a Comment

聯盟行銷聲明:網站部分連結含有聯盟行銷連結,當你透過連結購買產品,我可能會收到少量佣金以維持網站運作,請您放心,這不影響你購買該商品的金額。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超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