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深海的記憶》讀後感:潛入記憶的深海

潛水:深海的記憶》的封面是熟悉的高樓大廈,但這些建築卻全部沉入水中。唯有較高處出現些許燈光,代表著人類生活的痕跡。作者丹陽描繪2057年末日場景,以韓國首爾為舞台,故事圍繞在一名少女與機器人少女之間,帶出那些沉沒的記憶。


內容簡介

潛水:深海的記憶》的作者丹陽(단요)以2057年韓國首爾作為故事背景,因為冰河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此時的首爾已被洪水淹沒,存活下來的人們都遷移到山頂繼續生活。

對於存活下來的人們來說,過往的科技與大樓都成了記憶,一切都回歸原始。在這個末日世界中,人們除了在山頂上種植作物維持生計外,不怕水的孩子會成為潛水員,潛入到深水中,找尋仍可以使用的資源。

某次,住在老姑山的宣率和住在南山的佑燦進行一場比賽,看誰能打撈到最厲害的戰利品,宣率贏了能獲得明洞地區潛水權利,但若輸了則是讓出潛水用品,並將比賽的戰利品拱手交出。

為了這場打賭,宣率冒著危險潛入到深水中的一棟建築,找到了一個外表如同真人的機器人。她面臨著一個問題,是否該喚醒這名叫「秀皓」的機器人少女?

讀後感

這本科幻末日小說的主角之一就是機器人少女「秀皓」,她原本是人類,但死後大腦的記憶與意識被掃瞄後,輸入到仿真機器人中。她的記憶停留在2038年,但距離首爾被淹沒的2042年,中間相隔了四年,這空白的記憶發生了什麼?在她尋找記憶的過程中,帶出關於生命與死亡、關於記憶與遺忘的思考。

關於生命與死亡

這本書帶出的議題挺廣的,像是「假如你即將逝去,你願意將自身記憶與意識轉移到機器人嗎?」「帶著你的記憶與意識的機器人,究竟是要當成人,還是當成物品對待?」

如果未來真的能將人的意識與記憶轉換成資料,在你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你會選擇成為機器人嗎?

那真的還會是你嗎?

雖然對於人類意識的形成,科學家們到現在都尚無定論,但如果未來真的研究透徹,能將意識數位化的話,我不會選擇成為機器人。

畢竟生命的終結是自然的法則,就算我藉由成為機器人而活了下來,那也只不過是另一個「我」的誕生,「我」將會擁有不同於原本的我的經歷。


故事中關於是否將「秀皓」喚醒這件事,書中的角色西門庚就跟宣率說:「隨意奪取他人性命是錯誤的,相反地,也不能隨便使他人復活,而且妳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是替他人著想的情況下更加不應該。」

對於我們生命的自主權,當你無法輕易地選擇活下來或死去,那真的還算是活著嗎?那是善意還是自私呢?

關於記憶與遺忘

「機會不是只能發生在未來,也可能發生在過去的事件,能替曾發生過的事情劃上句點,甚至創造新可能的機會。」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即便經歷同樣的事件,心中也會產生不同問題。那些過去看似已經結束,卻可能在心中的角落飽受折磨。

我們都說時間可以沖淡記憶,遺忘那些痛苦的回憶。但那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因為痛苦,所以刻苦銘心,想忘也難以忘卻。

我沒有很認同將人的記憶保存下來,就能夠填補別人的遺憾,或許有時不會得到彌補的機會,反而會傷人更深。

我認為唯有解開心中的結,試著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後,那些痛苦的記憶才能在時間的沖洗下逐漸淡去。

這本書就像是在打撈過去的物品,尋找沉睡過往的旅程,挖掘出那些沉浸在水裡的記憶。

那些過去的記憶,將成為未來的跳板

或許這便是情感的力量,那些銳利刺人的回憶被時間覆蓋,就連最沉痛的悲傷也能被改變,這些傷痕不適被抹去,也不是被遺忘,更不是被視而不見,而是透過時間的變遷與情感的積累,習得直視這些傷痛時不再疼痛的方法。

小結

整體文字寫得美,但人物的塑造卻難以給我帶來共鳴。

不過,作者很成功地藉由這本科幻末日小說拋出了許多令人思考的議題。

在末日之下,人們該如何面對現實活下去,同時又該如何擺脫過往的記憶,才能抱持著努力生存下去的意念呢?

書中藉由代表「過去」的秀皓,存活下來的人們代表「現在」,他們的相遇使得存活的人們能夠繼續朝向「未來」走下去。那些失去的過往,終將能從深海中釋放。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