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個人好有趣!」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有趣」這個詞。有些故事會讓我們大笑,有的只會讓我們覺得挺有意思,每人的反應都不盡相同。到底什麼是「有趣」?「有趣」的人背後有什麼共通的特徵?要如何培養「有趣」呢?《高趣商思維》將會解析構成有趣的四大密碼,讓你了解如何培養趣商。
目錄
《高趣商思維》在說什麼?
《高趣商思維》的作者朱老絲,曾任職於麥肯錫諮詢顧問、職場培訓師,後來在疫情期間在網路上傳一些傳遞知識的影片,其有趣的影片風格深受粉絲喜愛。
這本書結合了各領域的人物故事、科學研究的佐證,以及作者的親身經歷,深入解析與探討「有趣」這個課題。
到底什麼是「有趣」?
我們常說「真有趣」、「這個人好有趣」,那麼到底什麼是「有趣」呢?
作者在書中講到,有趣不等於滑稽,也不僅僅是幽默,它表現在一個人的行為與表達方式上,能反映出一個人看待事情的視角與生存方式上。
以下是作者萃取出來,關於有趣的人的四個特徵:
1. 獨到的視角
每個人即使看同一種事物,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在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視角都非常的相似,雖然不敢保證該視角一定正確。對於「獨特的視角」我們往往會感到有趣,這是因為它引起我們好奇心,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
2. 非常規的行為
一個人的行為若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我們也會覺得有趣。但並不是所有非常規的行為都會帶來有趣,這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任何行為是建立在積極的追求上,例如為他人帶來歡笑、或是化解尷尬的氣氛等;二是不妨礙或不侵犯到他人。
3. 幽默的表達
平凡無奇的內容,為何有些人就能將其講得十分有趣呢?有些人卻講得十分枯燥乏味呢?
有趣的人通常具有幽默的表達方式,能將一件事用自嘲、自誇、誇飾等方式,將其幽默的表達給聽眾。
書中一開始提到的故事講到,馬車尚未坐滿而遲遲未發車,引發乘客不滿,這時一位略為豐滿的女孩跟司機說:「大哥,你看!我這個體型,夠不夠當兩個人?」利用幽默且自嘲的話語,順利化解當下緊張且一觸即發的局面。
4. 多面的合體
一個人若有不同的面向,例如:正經與不正經的一面,常會讓人感到有趣。當然不是擁有多面向就一定有趣。而是人透過不同的面向,保持好奇心去探索世界所形成的內在與認知,這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一面,讓我們覺得有趣。
「有趣」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作者佐以各種科學證據,提出有趣對於心理狀態、表達、人際關係、個人魅力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對於自身而言,有趣會使我們擁有較少的壓力與焦慮情緒,能讓我們能夠以積極的視角去看待事情。
在向人表達時,有趣的表達能讓增進我們的記憶與理解,像是書中提到一位警官培訓新人說了一個規則:「如何判斷一個犯人在說謊呢?那就是當他的嘴唇在動時。」這句話輕鬆傳達了—對犯人說的話要永遠保持懷疑態度。讓新人印象深刻,並使這句話廣為流傳。
有趣在與他人交流時,能化解緊張、增進親密感、增進他人對你的印象與吸引力。
結合上述各種有趣的益處,作者提到「有趣是個係數」,能把表達能力、思考能力、領導能力、協商能力等進行加乘、放大。
在表達能力上,有趣能使我們表達更特別、更吸引人。
在思考能力上,有趣能讓我們看事情具有個獨特的觀點。
在領導能力上,有趣能夠營造良好的團隊氣氛,提升團隊的活力與向心力。
在協商能力上,有趣能讓我們與客戶或合作夥伴有良好的互動與合作關係。
「有趣」的四大密碼
我們了解有趣的人有什麼共同特徵,以及了解有趣有什麼好處後,我們要來解析書中提到的關於有趣的四大密碼。
1. 內在系統 (Internal system)
身分會影響我們做事的意願、心態以及行為。我們應如同演員般,隨著不同的舞台,切換成不同的角色。
我們常因從眾、害羞、單一性(例如:認為該場合只適合單一行為、身分)等因素,而被制約有趣的能力。有趣的人能夠依據不同場合,切換成適合的角色,不會被信念、價值觀給束縛。
以下是書中提到三種切換身分的方式:
(1)水平切換:在完全不同類型的身分中切換。
(2)向下切換:在已有的約定俗成的階級上(例如:職位、輩分),從上往下切換。
(3)向上切換:切換成有資格做出相關行動的身分。
2. 認知(Cognition)
有趣的人的認知,有些比我們廣泛,常有出乎我們已知的事物;有些比我們了解更深,常察覺到我們沒有注意的細節,或不同面向。
想要拓展認知的廣度,就要對於某個事物有一定的認知,那麼要如何確定什麼是有一定的認知呢?
作者提到認知的「五分鐘原則」。
針對某一個概念,另如一個行業、一種動物、一個知識等,你是否能在五分鐘內和別人解說,且達到下述兩個標準:
- 解釋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且別人要聽懂。
- 講出一些大部分人並不知道的內容,讓人有所收穫。
廣度能提升我們認知,是因為這些看似不同領域,其實它們之間有著相通的底層邏輯。作者就提到一項研究,分析了多位諾貝爾得獎主以及多位科學家,在寫作、音樂、手工、繪畫、攝影等領域是否有一定的認知。這項研究發現,相較於那些普通的科學家,那些有著較高創造力的科學家以及諾貝爾得獎主,有著更為廣費的跨領域認知。
想要加深認知的深度,有五個方向,作者稱作「葡萄原則」:
- 細度 Granule
- 同一個事務的認知,你是不是瞭解得更細,像是事物的構成、事物的分類。
- 原因 Reason
- 保持好奇與疑問去探索世界,瞭解事物表面的背後,並能夠道出其背後的原因。
- 抽象 Abstraction
- 提取事物的本質特徵,才能回答事物這事物到底是什麼、屬於什麼。
- 過程 Process
- 事物的過程、發展也是有趣的要素,不要只注重開始與結束。
- 影響 Effect
- 從事物的結果或發展的角度來看,該事物會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當你增加認知的深度,你可以提到別人所不了解的事情,這也會引起聽眾的好奇心。
3. 行為(Expression)
從不同行事的方式與選擇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有趣,因為很多有趣的人在不同領域上的有所建樹,讓他們擁有豐富的認知、激發潛在特質,以及拓他們內心的邊界。
那要如何去嘗試什麼樣的領域,來豐富我們的認知呢?
作者提到痛苦原則「PAINS」:
(1) 夥伴不同 Partner
(2) 受眾不同 Audience
(3) 行業不同 Industry
(4) 性質不同 Nature
(5) 嚴肅度不同 Seriousness
這些不同的條件,雖然會有所挑戰,帶來痛苦與壓力,一定會感到不適,但這些會激發出你潛在的特質,拓展我們的認知。
這些經歷豐富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能夠將這些經驗解構後,進行變化與混搭,碰撞出新的火花。
作者在就讀MBA時的暑假,找了一份很少人選擇的實習工作,其工作是成立臨時性的諮詢公司。學校只提供辦公室,剩餘的業務拓展、專案規劃、財務管理等都由團隊成員自行解決。
他們團隊經歷爭吵、找不到客戶等各種壓力,最終才找到了一些客戶。
這個與眾不同的經歷,替作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者在面試時提到這個經歷,引起面試官的興趣,大大地增加面試的成功率,因為這是個與眾不同的名片。
你選擇的事不論大小,都會為你開啟不同的大門,有的是窄門,有的是寬門。沒有哪個是好是壞,多數人可能認為窄門會限制住自己的發展,但有可能過了窄門之後,有著更多的寬門在等著你。
4. 表達(Language)
作者認為表達的有興趣源自四個要素:呈現的態度、表達的內容、進程的節奏、表達的角度。
呈現的態度
作者提到兩個技巧:自嘲與自誇。最難的就是自嘲了,要突破不敢暴露缺點的心理障礙,坦露真實的自己,不再試圖偽裝自己。
表達的內容
將內容渲染的方法就是:譬喻與誇飾。這兩種方式能讓內容更加生動活潑,引起我們的好奇,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進程的節奏
如同《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中的靶心人公式: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轉彎→結局。有衝突、意外、懸疑等元素的故事內容,才能吸引著人聽下去。
表達的角度
試著以不同的角度來敘述,將自己代入乘當事人,投入其情境,還原出發生當下所擁有的情緒,會讓人覺得更加真實與生動。
讀後感
在讀《高趣商思維》之前,我一直認為有趣是學不來的,是個人的天生特質。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有趣不只是搞笑,也不單單是幽默,只要讓我們覺得新奇、有意思的事物,能夠引起我們的好奇心,那就是「有趣」。
每個人都能掌握「有趣」的能力,這本書讓我了解有趣的益處,讓我們能夠從內到外,逐漸推翻自己的身分與認知,進而影響我們的表達與行為,將你潛在的有趣釋放出來。
如果你想成為「有趣的人」,卻一直找不到方法,這本書能夠幫助到你找到屬於你的「有趣」解答。
書摘:
- 寧可有趣地失敗,也不要平庸地獲勝。
- 認知需要經歷,經歷需要厚度。
- 「趣」字左邊是「走」,右邊是「取」,邊經歷,邊獲得。
- 苛求完美會扼殺美好。有趣需要的不是完美,有趣需要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