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閱讀筆記:一個人的想法是如何改變

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自然科普閱讀筆記

你是否有跟人辯論過,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呢?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堅持己見,不願聽進任何人的建議呢?到底要如何改變別人的想法呢?《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一書中,會帶領你了解人類是如何形成信任、態度與價值觀,並告訴你我們要用什麼方式來改變他人的想法。


內容簡介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How Minds Change)的作者大衛.麥瑞尼(David McRaney),是位熱愛心理學、科技與網路的跨媒體記者、播客、作家、節目主持人、攝影師。這本書談的是人的想法如何改變、以及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我們很常聽到「事實勝於雄辯」這句話,認為講邏輯、講道理,從事實來說服人沒什麼不對。然而,在與人爭論的過程中,「事實遜於雄辯」。書中提到作者拜訪了位於加州的領導實驗室(Leadership LAB),從他們嘗試上萬場對話中,檢視說服的技巧。

該實驗室成員德林就從眾多成功說服的案例下了個結論:想靠「事實」來說服,不會有用。他說:「不要以為我們只要提出什麼更好的論點、更棒的資訊,就能改變別人的想法,要讓人改變想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改變──讓他們與自己的想法交談,思考那些過去沒有仔細想過的事,運用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協助他們發展出不同的觀點。

作者在拜訪完這間實驗室後,覺得對於說服的科學仍舊缺少些什麼,於是近一步從心理學、神經科學等方面去了解說服背後的科學。

這本書將會帶著你從科學的角度,了解人類如何形成各種信念、想法與價值觀,探索改變想法的過程,大腦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在什麼機緣下,想法會開始改變?再講到團體認同、從眾行為等因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最後告訴你如何改變他人的想法的技巧,但在這之前你還得先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

以下分享幾個書中我比較印象深刻的觀點:

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主體環境

烏也斯庫爾(Jakob Johann von Uexkull)研究各種生物的感官,想要了解他們的感官帶給它們什麼感受。烏也斯庫爾發現,每一種生物的主觀體驗都會局限在各自的私有感官世界,他稱之為「主體環境」:有不同的感官就會有不同的主體環境;就算位於同一個客觀環境,不同的生物也會有不同的主體環境。因此,每種生物實際上只能感受到事物全貌的一小部分。

從上述這個概念可以了解到所有現實都是出於自身主觀觀點,每個生物的主體環境必然受到自身感官的侷限;如果該生物無法注意到其他模式,那種模式就永遠不會成為該生物內部世界的一部份。

2 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主體環境

以下就有三個書中提到的經典案例,分享給大家:

藍黑/白金洋裝

2015年,突然在網路上引起分裂的藍黑/白金洋裝,在網際網路上吵得不可開交,在社群媒體間瘋狂傳播長達數個月。

image
圖片來源:DAVID MCRANEY

你看到的條紋是藍黑色,還是白金色的呢?

當初我大學上課時看到這張圖,我看到是藍黑色,同學之中也有人看到是白金色的。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對照明的判讀不同,而產生顏色上的判斷差異。常處於人造光(黃光)的人,就越有可能認為這件洋裝是藍黑條紋,因為我們大腦無意識地假設是由人造光照明。而常接觸到自然光線下的人,則比較容易看到白金條紋。

草莓錯視圖

再來這張照片中的草莓是什麼顏色呢?

Strawberries
圖片來源:DAVID MCRANEY

是不是跟我一樣認為是紅色的呢?

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為是紅色,那你我都錯了。這盤草莓其實是灰色的。

照片中看起來是紅色的草莓,圖片實際上並無任何紅色像數,也就是說當你看著這張照片,並無任何紅光進入到你的眼中,是大腦認為藍光過曝了,除了自動調低點,又自動添加顏色上去。

因為我們對於草莓的印象就是紅色的,看到草莓的形狀,大腦根據過去的經驗就認為是紅色的。除非你根本沒看過草莓,也不知道草莓的顏色,才可能看到灰色的草莓。

草莓錯視圖就跟藍黑/白金洋裝一樣,大腦自行認定了不存在的照明條件,才在我們大腦形成最後的結果。

StrawberriesMore
圖片來源:DAVID MCRANEY

鱷魚鞋加襪子

接下來,最後一個案例,就是以下的鱷魚鞋和襪子分別是什麼顏色?

Crocs
圖片來源:DAVID MCRANEY

如果你看到的是灰色鱷魚鞋和綠色襪子。恭喜,你跟我看到的是一樣的。(擊掌)

不過,真相是粉紅色鱷魚鞋與白色襪子。

這照片是給鞋子和襪子打上綠光,因為綠光無法反射粉紅色的光,看起來會是灰色的,但襪子會反射綠光,看起來是綠色。如果你認為襪子本來就是綠色,就覺得沒有問題,會接受眼前的顏色。但是,如果你認為襪子本來應該是白色的,大腦會減去綠色的過曝,將粉紅色加回到鱷魚鞋上。

所以看到不同真相的人,誰是真?誰是假?

將鞋看成粉紅色的人,看到的是照片後的真相;將鞋看成灰色的人,看到的是照片本身的真相。兩方都沒有對錯,只是如果只是站在其中一方,就無法理解得更深入。客觀與主觀真相本來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才需要去溝通,才能夠更加理解這些事物。

從這些案例中,都可以看出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都源自於我們的主體環境,根據我們感官所帶來的經驗,呈現在我們每個人眼裡的世界都不太一樣。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大腦會根據你過去從外部世界感知到的模式,把眼前事物套用到該模型中,於是看到你預期會到的東西。就如同每人看一本書時,可能會喜歡或不喜歡,贊同或不贊同。每個人看完書的心得都不同,著重的重點也不一樣。這些都源自於我們的主觀,而非客觀。

想法轉變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同化」(assimilate)與「調適」(accomodate)兩種心理機制,是推動所有想法改變的過程。同化是將新資訊統整到既有的認知架構中,而調適則是改變與建立新的認知架構。

舉例來說,當孩子初次見到四隻腿、一條尾巴的動物,父母告訴你那是「狗」,小孩就會建立一個分類,將四隻腿、一條尾巴的動物都分成這一類。但下次看到一隻貓時,孩子會說那是「狗」!這時父母得糾正他,告訴他那是「貓」。這時孩子不會進行同化,而是進行調適,建立出新的分類來辨識新動物。

我滿認同這樣的觀點。思想是不斷改變的過程,會隨著不斷輸入的資訊,重新調整適應,最後達到新的平衡。

然而,書中提到大腦更喜歡同化、而非調適。我們大腦會想解決「認知失調」的感覺,雖然大腦感覺到衝突,但不代表人會選擇進行調適。如果沒有特別動機,大腦會偏好使用「同化」來解決問題,把新資訊納入到原有的架構中。也就是說,「我可能錯了」的認知衝突,其解決辦法是「我可能也沒錯嘛」。

那麼人要如何從同化轉向調適呢?

同化有個上限,叫做「情感臨界點」。當達到上限時,大腦就會從保存守護的模式,切換到主動學習的模式。只有達到該上限的門檻,我們才有可能承認自己錯了,不得不去更新我們的信念、態度與價值觀。否則,在那之前我們容易堅持己見。

3 想法轉變的過程

如何有效說服別人?

拉斯威爾的說服四要素

書中提到耶魯大學法學教授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認為人類所有的交流與說服都能拆分為:「是誰以何管道、對哪個對象說了什麼?又有何效果?

1.誰(Who)

訊息的傳播者,必須值得信賴與可靠。

如果對方拒絕接受某項訊息的原因在於傳播者,而非訊息本身,這時提供多元的來源來呈現訊息,有時更能讓人信服。

2.說了什麼(What)

一項訊息若能夠搭配常見反駁論點,共同呈現,會更有影響力。

對於他人對於該訊息懷有疑慮,最能提升說服力的方法,就是提出反駁的觀點,讓人覺得你有思考過另一個論點,對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心,讓人覺得你值得信賴。

既然正反觀點都要提,那哪一方的論點要先提呢?

研究顯示,先提出最符合受眾當下態度的論證,更能讓受眾容忍反對的訴求。例如:你對孩子說教時,說「我知道你還不想睡,可是你明天早上得去上學呀」的效果,遠高於「因為你明天早上得去上學,所以你最好去睡覺」。

3.對哪個對象(To Whom)

訊息需要配合受眾的處理能力與動機。也就是說,要把訊息傳達的簡單明瞭,讓受眾能夠更容易處理訊息,了解訊息的重要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採用「設問」的方式,讓受眾提出自身態度的解釋與理由,而非只是表達對於該問題的結論而已。

4.以何種管道(In Which Channel)

訊息需要選擇適合的傳播媒介。

舉例來說,以書的形式傳播效果良好,但改用到電影形式來傳播,就需要經過改編,將文字形式改用到影片形式,反之亦然。還有像是在Youtube 和 Shorts 上,考慮到影片長短以及如何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兩者進行剪輯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不論是什麼訊息,能夠面對面傳遞資訊是最有效的管道。

因為人腦會接受到各種訊息,所以面對面交流時,也會接收到語調與肢體語言的訊息。當事情進展順利時,大腦會分泌催產素,使我們放下戒心,能夠大幅提升說服對方改變想法的機率。

4 拉斯威爾的說服四要素

先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

書中提到街頭知識論、動機式晤談,以及兩者結合誕生出的深度遊說。無論是使用哪種說服技巧,都得先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我的目標何在?」「過程中,我給自己施加什麼想法、態度與價值觀?」

5 深度遊說十步驟

這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會產生衝突,往往只是彼此得立場不同,並不是有利益上的問題。藉由問自己,在溝通時,會發現只是雙方立場不同,其實利益根本是一致的,能夠創造彼此合作的空間。

想要做到開放式溝通,有三個要點:透明度、信任、同情心。

透明能夠代連信任,而信任能讓我們的想法獲得傾聽,就算表現出脆弱的一面也沒關係。這樣一來,面對意見分歧的時候,反而更能敞開心胸,去思考這些想法。

我們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都渴望擁有安全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而書中提到說服技巧與方法,都離不開提問、傾聽與複述。無論使用哪種技巧,都得加上第零步,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了解為何看法不同,如此一來,如果發現了不同的觀點,就能讓人從中受益,而非製造衝突與對立。

深度遊說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抱持真誠、尊重的態度,並且不批評、不強迫改變他人的想法,只要懷抱著同理心去傾聽、提問與複述,最後給予祝福就行。

6 為何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

我們都活在後信任的世界

我們並不是活在一個「後真相」(Post-truth)的世界,而是活在一個「後信任」(Post-trust)的世界。

書中最後一章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我們不信任媒體、科學、醫學與政府提出的資訊,無論你提供多少資訊,都不太接受某種想法,尤其是又有他人在一旁搧風點火。

如今的酒後駕車、接踵疫苗、LGBTQ,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提出,而逐漸被接受的嗎?並不是訴諸事實或證據,而是有信任的意見領袖開始背書支持,讓一部人開始改變心意,逐漸擴散到更多人的態度有所轉變。

每次有一群人改變心意,都會讓改變心意的人逐漸增多,讓這群人的影響力隨之提升。這種人際網路的「擴散」或「滲流」效應,所有輿論風向轉變,背後都是這股力量在影響。

讀後感:

看完這本書,讓我去思考,每當與他人意見不同時,我是為何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呢?

我想都是源自於對他人有益,想要幫助他,才想試著去改變對方,所以才想加自身的觀點附加在他人身上。

然而,這本書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信念、態度與價值觀,這跟人的生長環境與生活經歷有所關係,導致每個人看到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樣。

若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溝通,而非辯論。唯有真誠地去傾聽、尊重他人的看法,懷著同理心與好奇心,去了解他人為何有這樣想法的理由,或許我們在過程中,會碰撞出新的想法,也說不定。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多,無法全部寫下來,有興趣的讀者建議自己看書,或許會有不同的觀點。

Leave a Comment

聯盟行銷聲明:網站部分連結含有聯盟行銷連結,當你透過連結購買產品,我可能會收到少量佣金以維持網站運作,請您放心,這不影響你購買該商品的金額。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超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