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光是已經發現的物種就有多達一百七十五萬種,但仍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生物存在著,這麼龐大的數量,代表著大自然的「多樣性」。在自然界中,就算是同物種,也是有各自不一樣的地方,這完全符合自然界中演化運作的規則。我們試著想看看,這世界上哪個人,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就連同卵雙胞胎,也會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個性。在生物的世界中,充滿著多如繁星的「個性」,其關鍵在於生態系、物種、遺傳(基因)多樣性,而創造出多樣性則是生物的「演化」。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本書的作者是生物學家稻垣榮洋,現為靜岡大學農業院教授,專攻雜草生態學。除了做農業研究外,常以雜草、昆蟲等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為主題,撰寫相關的科普書籍或從事演講。作者透過九堂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生物課,將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與人類社會的生活相互比對,帶領我們探討「個性」、「普通」、「區別」、「自我」、「強大」、「勝利」等觀念的認知盲點,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讓我們發現那些習以為常的「區別、排序、比較」,其實只是因為人類大腦不擅長應付「很多、不一致」,為了方便理解而制定出的框架。
目錄
1.個性就是「多樣性」,而多樣性就是「分歧且不一致」
你只會是你自己,也只能做你自己。
作者提到一種名為「蒼耳」的雜草,這種雜草的種子擁有兩種迥異的個性,一種是快速發芽的種子,另一種是遲遲不發芽的種子。哪種種子比較優秀呢?這要視情況而定,無關乎優劣,而是牠們的「個性」。造成種子發芽有早有晚的分歧且不一致的情況,是因為「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所有的生物都具備「遺傳多樣性」,人類也是如此。我們時常斷言出什麼是正確、什麼是優秀,這些看似有正確的答案,實際上沒有正確答案,其實只是我們假裝知道正確的答案,自以為是地定出優劣好壞。事實上,世界上根本沒有「誰優誰劣」這回事。
生物不會有不需要的個性,我們的性格和特徵會具有個性,代表這種個性對人類來說是必要的。
從我們誕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從父母每對二十三對染色體中各自提供一條染色體,所組合成新的二十三對染色體。此外,再加上染色體之間會互相交換一部份,進而產生出無數的排列組合。最後,決定出你獨一無二的特徵與個性,這使你不管怎麼努力都成為不了別人,你只能成為你自己。
2.沒有「普通」、也沒有「特別」,只有「不一樣」
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各式各樣的差異、不一致性,但我們的大腦不擅於「很多、不一致」的事情,所以我們喜歡排序、比較、數值化,以便於我們大腦理解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
我們改良蔬菜水果,盡可能讓牠們變得「一致」,再過度追求「一致」的過程中,我們反而忽略了「不一致」存在的價值。作者用他常當例子的雜草,說明了雜草的生長高度分布是呈現「雙峰型」,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常態分佈」。
在生物的世界裡,「不同」才有價值,甚至可以說,所有生物都拚命發展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我們擅長使用平均值去理解這個世界,卻覺得那些篇平均值的很礙眼,在整理實驗數據時,我們會主動去除極端值,以免影響實驗結果,殊不知在自然界中根本沒有平均值,也沒有普通,只有持續增長的多樣性。那些位於極端處的邊緣者或許是促成演化的動力,在生存演化上,在環境劇烈變動後,可能是那些邊緣者成為之後的平均值。我們人類喜歡統一、平均標準,以利於我們管理與理解。但我們應該重視「不一樣」,而不是把所有人事物「統一」起來。每個人既不「普通」,也沒有「特別」,只有「不一樣」。每個人具備與眾不同的能力,我們要尊重這些「差異」。
3.分界,只是人類為求方便而製造的產物
我們為了解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會透過比較、分析、分類去進行整理。原本的自然界並沒有所謂的分界,只是人類為了區別加以制定出的界線。作者提的例子改變了我一直以來的認知,你知道鯨魚與海豚有那裡不一樣嗎?體型大小不同,這看似沒有那麼簡單的答案,卻是正確答案。鯨魚與海豚在分類學中,這兩者都屬於海豚科,只是人類為了做出區別,而依體型大小區分出鯨魚與海豚。這導致專家們耗費心力所做出的分類,反而會讓我們感到莫名其妙。
明明自然界中就沒有明確的區別,但人類藉此比較來區分優劣。也就是說,人類不是想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作者已經提到過沒有所謂的「普通」,只有「不一樣」,但我們硬是要判斷出優劣。從小到大,我們很常接觸到「比較」,考試排名、競賽成果等,將這些拿來比較,藉此判定優劣與順序,卻也往往讓人看不清事實的樣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4.成為「唯一的第一」
我們要當「唯一」(only one)還是「第一」(No.1)?
我們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物種競爭中理應只有第一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然而,在自然界中,為何依舊存在著多樣的物種呢?所有的生物不須競爭都能分棲共存,牠們都具備成為第一的條件。這個讓生物成為「唯一的第一」的位置,在生態學中叫做「Niche」(區位)。
有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爛很糟糕呢?但真的是如此嗎?或許你只在待在錯誤的地方。所有生物都有能發揮自身能力的領域,你可能只是變成呆在陸地上掙扎的魚,或是嚮往者飛在天空的鴕鳥。作者講道:糟糕的不是你,你可能只是待在了不適合的地方。
每個人開始架設部落格,也要先決定部落格的「區位」,像是旅遊、美食、理財、投資等,有時你會發現部落格經營不起來,可能只是選擇了不適合你的「區位」。
5.雜草不會照著圖鑑上的圖片生長,這是它最大的魅力
生物需要一邊保有原本擅長的能力,一邊嘗試擴展其中的潛質,另外創造一個能讓自己重回第一的領域。
我們要找到「唯一的第一」的區位,但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要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唯一的第一」呢?作者回答是「自我」。作者講道:不要連你自己都相信了旁人只憑著片面見解,就為你貼上的標籤。我們的形象時常伴隨著「應該」,我應該像________?我們應先捨棄形象,才能找到、看到真正的自我。
作者為何會如此喜歡雜草,就是因為雜草不會遵循圖鑑上的照片與描述的內容生長,雜草打破我們自以為是的成見。牠們總是恣意地生長,保持自我,完全不按照我們給予的既定印象去生長。
話雖如此,尋找「自我」的過程並不簡單,我們仍需要持續去尋找「自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唯一的第一」的區位。
6.勝利者不需要改變戰略,失敗者則要重新思考戰略,進而做出改變
書中一再提到人類大腦擅長區分、排列與比較,所以大腦會對於輸贏極為執著。但是,到底什麼是勝利呢?只要勝利你就開心、滿足了嗎?
在自然界中,失敗是演化的動力。為什麼演化的動力不是勝利,而是失敗呢?生物彼此競爭生存空間,那些競爭下的失敗者,會為了找尋屬於自己的「唯一的第一」的區位,努力克服、適應這個逆境,演化成能在新環境下屬於自己的「唯一的第一」。
我們也是一樣,為了找到自己的「唯一的第一」,作者認為:
只有經歷過各種挑戰,才會知道有多少戰場對自己不利,在這些地方自己無法成為「唯一的第一」,然後再慢慢縮小範圍,找到最適合的地方成為第一。
持續的失敗,促使我們持續的思考、持續的改變。雖然失敗能夠促進改變,但輸不見得總是好事。就如同你在經營一家企業,如果你損失過大,很可能無法彌補虧損,再也無法經營下去。我們得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有時輸的機率更大,我們乾脆就放棄。透過反覆且小型的挑戰、接受小規模的失敗,或許才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唯一的第一」。
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唯一的第一」,就要不怕去「輸」。
7.強大有很多形式,無法簡單地加以定義
自然界中,體型較大或是善於競爭的強者,不見得一定會勝出。有時提較小的體型,反而能靈敏地逃走或躲藏。對於雜草,你的印象是很弱,還是很強?外表看似弱小的雜草,卻四處可見。
雜草相比其他植物到底有何強大之處呢?植物要生存,得仰賴三大優勢,組合、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戰略:1.強大的競爭能力。2. 耐受環境迫害的能力。3. 克服環境變化的能力。雜草特化了克服環境的能力,造就牠們的強大。對於植物來說,不是只有競爭力強就能代表強大,「強大」有很多形式,無法簡單地加以定義。
那麼人類呢?我們沒有肉食動物強大的狩獵能力,也沒有像羚羊快速奔跑的能力。我們很弱小,但我們擁有「智能」。智能是我們的優勢之一,我們不能停止思考,思考是我們最強大的力量。
8.雜草精神:即使不斷被踩踏,也不忘初心
我們過去一直有個錯誤的認知,雜草就算被踩踏,也會__________。空格處,你會填進什麼呢?
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填「重新站起來」吧!
但作者說這次錯誤的,雜草被踩踏後不會重新站起來,這才是真正的雜草精神。雖然雜草被踩踏一次,確實會站起來,但經過多次踩踏,雜草就直接躺平了。很多人看到這,一定跟我一樣心想:什麼!我們過去認為雜草堅忍不拔的精神是錯誤的。
當雜草生長在會被不斷踩踏的地方,最重要的不是再站起來,而是開發結籽。會覺得非要站起來不可,只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成見。
對於雜草來說,繁衍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事,即便受到踩踏、歷經痛苦的環境,不能向上生長,雜草會改往橫向生長,或是向下方更深處扎根。真正的雜草精神是「即使不斷被踩踏,也不忘初心」。
9.像雜草一樣仰望天空吧!
生命會淘汰老舊事物,再創造新的東西作為接續。也就是說,年老的生命會死去,由新的生命繼承下一個世代。
死亡,是所有生命最後都要面對的。即使生命中最終會走到盡頭,但我們的下一世代會繼承我們的生命,生命會持續延續下去。
為了交棒給下一個世代,生命會再自己負責的賽段中不斷奔跑。所有的生物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任務,都會全心盡力地活下去。
我們現在一直追求長生不老,但是否忘了看看身邊的昆蟲、鳥兒、樹木,甚至是腳底下的雜草。牠們努力活在當下,珍惜擁有的時光,並延續生命給下一代。或許你並不認為這樣就是「活著」。你覺得要找到活著的意義,那樣更好,那是一件很幸福、了不起的事。
當我們不該沮喪地低下頭走著,看看雜草總是望向何處?雜草望向太陽,沒有在低頭的,人類總是看著前方生活,不妨試著像向雜草那樣仰望天空吧!
結語——我們沒有優劣好壞,只有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讀完這本書生物學的科普書,感覺像是讀完一本哲學書。在作者給予我們的九堂課中,讓我重新思考許多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成見,破解那些已變成習以為常的認知。作者透過各種生物,帶領著讀者,點出大自然的奇妙之處。自然界中,沒有「優劣」、「強弱」之別,只是我們人類大腦為了能夠簡單去理解而制定的界線。讓作者著迷的雜草,看似弱小、隨處可見,時常被我們忽視,卻藏有著大自然的哲學。讓我了解到所謂的個性,是大自然的「多樣性」,造就出無數個「不一樣」的個體。這些「差異」,不是為了比較出優劣強弱,而是賦予生物生存的武器。這些生物讓我們學習到活出自我,做獨一無二的自己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