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於台灣的我們,很難想像在沙漠的生活。透過《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作者蔡適任的文字,帶著我們領略沙漠的自然、人文、歷史。從中我們能感受到在沙漠的生活是多麼不容易,在那片土地生存的人們是如此艱難卻堅毅地過著日子。
目錄
《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內容簡介
《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的作者蔡適任是法國社科院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於2011年踏上撒哈拉沙漠,在撒哈拉找到了她此生的歸宿。
身為異鄉人,卻獨自在踏上撒哈拉,在廣闊的沙漠中創業,建立了民宿「天堂島嶼」,過程中遭遇的挑戰,身處於台灣的我們只憑文字是無法想像的。此外,她身為異國女性,在這男性主義為主的民族中,更容易遭到輕視,使得她的處境更為艱難。
這本書敘述著作者在薩哈拉的所見所聞,並從多元的視角來解剖沙漠的真實困境。書中充滿著她長期在薩哈拉生活的見聞與思考,比起旅遊書更能反映撒哈拉的真實狀況。從中我們能看到她如何在撒哈拉中面對這些困難的挑戰,如何適應與堅持,在撒哈拉這片土地上,為了土地、文化、設業的永續發展,屹立不拔地付出著。
讀後感
從都市來到沙漠、從男女平權來到男性主義的社會、從離鄉背井到建立民宿「天堂島嶼」,作者在為撒哈拉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付出心力的同時,也要面對環境與文化的挑戰。從一開始的種樹、護樹,到成立「天堂島嶼」,在為了保護環境而採取行動時,也要面對環境保護與觀光商機的衝突。她的堅持,是為了這片沙漠的美好風景能夠繼續留存,即便困難重重,她仍永不放棄。
P147. 觀光客來到撒哈拉想「親近自然」,但那個「自然」往往是「被馴服的自然」,甚至是「想像中的自然」,而一個「被馴服且是想像中的自然」,往往就是「受到傷害的自然」。
雖然觀光興盛能帶動資源流向當地人,但是當地人為了觀光商機變本加厲地破壞了這片沙漠。觀光飯店過度取用沙漠中珍貴的水資源,觀光客的到來留下許多垃圾。為了吸引觀光客的到來,引進讓人感到刺激與快感的越野沙灘車,遊客能開著沙灘車馳騁於沙漠上,卻也造成噪音、廢棄,甚至破壞了沙漠生態,讓原本不容易種植出植物的沙漠,更加難以生長出植物。
此外,觀光成為了許多民眾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卻也因此造就出資源分配不均。作者為了資源能留向較為弱勢的族群,也付出了許多心力。從〈讓商品成為一場文化交流〉篇章中,我們能看到撒哈拉獨有的特色商品,像是手工藝品、手織地毯、三葉蟲化石、原生植物花草茶。作者試圖讓商品能夠保有獨特的文化故事,交予到買家手上,同時也能讓資源流向這些手工藝的創作者手上。
P193. 像山一樣思考,像沙漠一樣思考,才能發現圍繞在四周的奧秘,也才真的能以另種方式,像個「真正的人」一樣地思考。
從書中我們可以一窺撒哈拉的風景、歷史、人文。看著作者建立「天堂島嶼」的過程,並不斷鑽研撒哈拉的人文史地,提供給遊客其他地方都不會有的旅遊體驗,看完後想著有機會的話,想去「天堂島嶼」支持一下,來一場沙漠之旅。
書中許多的內容,我想僅憑短短的讀後感無法言盡,只有讀者自己去讀過後才能體會到。就像書中封面上寫著遊牧民族的格言:「沙漠無法被言說,只能去活過。」我們無法完全體會在沙漠的生活,唯有親身去體驗,才能夠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