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搭乘時光機,你會想前往什麼時刻呢?《寧靜海的旅人》以時空旅行為主軸,跨越了不同時空背景,由毫無關聯的人物交錯敘述而成的故事。故事還融入科技、疫情、末日、人性等議題,是一部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引人省思的小說。
目錄
內容簡介
《寧靜海的旅人》(Sea of Tranquility)的作者是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現為專職作家,從2014年的《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開始走入眾人的視野中,獲得了眾多獎項,並在2021年改編為影集。《寧靜海的旅人》在2022年入選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夏季書單中。
《寧靜海的旅人》開頭分別寫了幾段發生在不同時間點的事情:1912年離家背景前去異鄉開墾的貴族少年艾德溫、2020年一位作曲家的他妹妹玟森過去曾拍攝一段奇異的影片、2203年暢銷小說家奧利芙在從月球殖民地來到地球進行巡迴簽書會。
三個毫無關聯的人物,他們所處的地點、時間都不同,但他們都有過一段奇特的經歷:一段小提琴的樂曲、航空站與森林交疊的景象。
在這三個時間線出現了一位名叫嘉柏瑞的神祕男子,他來自於2401年,是時空研究院的新進調查人員,正在調查這三個時間發生的奇怪現象,因此透過時空旅行到處訪查這些經歷過奇異現象的當事者。
以下心得有些微劇透,請斟酌閱讀。
讀後感
《寧靜海的旅人》的題材是常見的時空旅行與世界末日,一開始從 1912 年開始寫起,循序漸進逐漸來到 2041 年,最後藉由倒序的時間線,一一解開三個故事中出現的謎團。
一開始閱讀不同時間線的劇情時,劇情總是未說盡,給讀者留下懸念。雖然那三個故事看似沒任何關聯、也沒有任何不對勁,零碎的故事卻讓我有種不出的怪異感,又不知道從何解釋。
直到劇情來到2041年,時空旅行的技術已經誕生,時空研究院的調查人員嘉柏瑞為了想要調查三個時間點發生相同的奇異現象,進行了時光旅行。串起這三個故事的關鍵人物就是這位嘉柏瑞,他以不同的身分前去訪查那段奇特經歷。
當時前面三章是分開讀,很容易忘記前面的劇情。讀到第四章後,往回回顧劇情,我才發現劇情中都有嘉柏瑞身影。同時那起奇異的事件,在跟隨著嘉柏瑞的腳步,穿梭在不同的時空,逐漸揭開真相,並且書中的伏筆將一一浮現出來。因此,從第四章後,我開始漸漸被這本書吸引進去,踏入到時空旅行之中。
關於科技的冷漠
嘉柏瑞在進行時光旅行前,為了避免改動歷史,除了要學習各種知識,並調查該時間點的各種情報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屏除人性」。即便知道過去人物的未來,也不能做出任何會改變歷史的事情。
嘉柏瑞已深知那些人的過往,即便會犯下更變歷史的大忌,他始終無法做到冷酷無情,因而犯下大錯。
我們知曉眼前的人的未來,要多麼冷酷才會見死不救?
故事透過作者優美的文筆,在科技的冷漠中注入了人性的溫暖。原本在不同的時空下,艾德溫、玟森、奧莉芙是毫無相關的時空,卻以嘉柏瑞為起點,串起這必然發生的事件,讓這三人經歷相同的奇異畫面。即便嘉柏瑞是為時空旅人,只是個過客,在這漫長的時空他也留下了些許痕跡。
對於世界末日的擔憂
「人們總是對末日心懷憂慮。在我看來,我們人類這個物種其實懷有一種渴望,希望自己生活在故事的高潮。這是一種自戀。我們很想相信自己獨一無二、舉足輕重,很想相信自己生活在歷史的盡頭。我們暗暗希望,在這數千年的虛驚過後,此時此刻,人類終於走到了最低谷,終於來到了世界的終末。」
關於末日的題材在許多小說中非常常見,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見某年就是世界末日,但當時間到來時,世界末日仍未發生。
書中角色奧莉芙問了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世界一直都處於末日呢?」
她回答:「因為,我們可以合理地將世界末日,想像成持續而永不停歇的過程。」
或許我們很常憂慮某天就是世界末日,只要我們人類還活著的一天,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以及各種未知的未來事件,或許我們有一天突然就消失了,我們的憂慮並非無毫無緣由。
過去我們曾面對 SRAS ,如今又經歷過 COVID-19 ,在後疫情的時代下,看著這本書值得我們思考那些不段冒出的憂慮,是否我們需要放下那些擔憂,好好拾起當下,獲取繼續前進的勇氣呢?
未來的事情不可預知,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我們再怎麼揣測,也只是杞人憂天,或許未來我們回顧過去的經歷,我們能以更平靜的角度去回憶那段疫情。
每個人對於壯闊的想像都不一樣吧!
閱讀《寧靜海的旅人》的感覺相當「寧靜」,你會沒有感覺到劇情的高潮已經到來或結束。
整本書在風平浪靜中開始,在毫無波瀾中結束。
我沒閱讀過作者過去的作品(之後會來看《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但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在不知不覺間被劇情給吸引,等到我察覺時就已經讀完。或許你可能會期待有什麼高潮迭起、峰迴路轉的劇情,畢竟這是末日題材嘛,但這本書的高潮之處是在悄然無聲中結束。
此外,這本書提到的科技、疫情、世界末日、世界是虛擬實境等議題,作者毫無違和地融入故事中,跟隨著劇情緩緩前進。
書中尾聲時,嘉柏瑞在經歷各種事情後,他對於過去追求「我們活在模擬實境的證據」這項議題,他得到了答案:在模擬世界裡的生活仍舊是生活啊!
不論你想經歷什麼樣的人生,還是對未來有多麼擔憂,那都是你的抉擇,但我們絕不能忘記好好生活這個選項。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下的旅客,或許能留下什麼,或許什麼也留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