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內容簡介
《六個說謊的大學生》的作者是淺倉秋成,其推理作品多次獲得推理大賞肯定。除了撰寫推理小說外,他還擔任小畑健作畫的漫畫《笑波衝天!》的原作編劇。他善於營造伏筆的寫作手法,有「伏筆的狙擊手」的稱號。
故事開頭是一家快速興起的IT企業 Spiralinks,祭出高薪職位,首度招募社會新鮮人。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波多野祥吾,與其他五位大學生,從五千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進入最終面試。
公司最終面試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要求他們在一個月內組成一個完美的團隊,考試當天討論的議題會是目前公司的案子,聽聽他們會如何處理。若表現優異,可能會全員錄取。
隨著一個月的相處,他們都看出各自的優點,建立起深厚情誼。沒想到的是,公司突然來信告知只能錄取一人,當天議題更變為「六人中,誰是最適合的內定人選」,使得他們從戰友變回競爭者。
最終面試是在密室會議廳進行,他們透過多輪投票制來決定最適合的人選,每半小時進行一次投票,在二個小時半內,總共進行五輪,最終會由票數最高的人獲得內定資格。在第一輪投票完後,他們在會議室角落發現一個信封袋,裡面裝有六封分別寫上六個人姓名的信。沒想到,打開後裡面竟然有足以翻轉他人正面形象的瘡疤。這六封信使得面試開始變調,一輪又一輪的投票,成為一場又一場互揭醜聞的鬥爭,也將這場面試帶往無可預測的結局。
在這場面試多年過後,「兇手死掉」因病去世,當年參與那場會議的其中一人才再次重新尋找「真正的兇手」與揭開兇手的動機。(為了不劇透,就不說是誰了)
讀後感
整本書最特殊的地方是在每輪揭開一封信並投票後,會透過從多年後的採訪,訪談當時面試的相關人士,從中回憶當時面試的情況,以及揭露他們現在的職涯狀況。在閱讀時,不只要猜誰是犯人,還得猜測採訪者是誰?
一開始,我有隱約猜到真正的凶手是誰,但一直被作者給帶風向,讓我懷疑最初直覺帶給我的猜測是錯的。最後得知真正兇手時,證實我最初的直覺是正確的,畢竟看似不可能的人,其實最有可能是兇手。(這樣應該沒法讓人猜出兇手的身分吧)
我很佩服作者的寫作手法,讓人很難正確推測出誰是兇手。最後得知採訪者兼獲得職缺的人的身分讓我有點意外,雖然看到第一章最後就會知道是誰,但沒想到這場最終面試會是這種結局,讓人意想不到。
這本書以職場文化作為主題,求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除非你一開始就自行創業),在求職中會不斷被面試官審視,每一次面試失利都會讓人感到沮喪。在面試時,面試者都會努力包裝自己,將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這時考量的就不只是能力,也會對你的第一印象、當下的面試狀況做考量,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會決定你會不會錄取,像是篩選機制利不利於你、運氣好不好、面試官的主觀偏好。工作沒被錄取不代表你不好、不優秀、能力不足,多投幾間公司,終究會有錄取你的公司在等著你。
「從地球只看得到月球正面,看不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第一章大家互相揭露各自黑暗的一面,兇手沒有讓人死亡,卻讓他人社會性死亡。每個人在面試時都會盡全力包裝自己,但看到那人隱藏的樣貌時,卻會瞬間讓人對他的印象徹底大翻轉。雖然那些黑暗面,似乎顯示出人性醜陋的一面,但那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我們都會有不想讓人看到的一面,隱藏的那一面也不代表他就是醜陋的,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就像書中最後的劇情來個大逆轉,你所看的其中一面,只是他人的很小部分,那不代表他就是壞人。
他們不是大善人,卻也絕非十惡不赦的壞人。恐怕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我們不能單就事情其中一個樣貌,就對他人下評斷。身處於現代的我們太容易以偏概全,新聞很多是誇大而不實的標題,往往只是擷取事情的其中一面,為此吸引人注意,不知全貌的人容易從單一角度去下定論。
回到本書的主題「求職」,在面試短短的時間內,真的可以完全看清楚一個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是面試官無法完全了解面試者,面試者也無法當從面試官的回答,完全了解公司的真實樣貌。
結語
總體來說,《六個說謊的大學生》非常貼近社會現實,對於社會議題探討很廣。不論是公司或求職者,都有各自的壓力。從公司角度來看,若面試到的人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會對公司的營運造成影響。改從求職者角度來看,爭取擁有高薪職位的公司,進入後才發現一切沒有想像得那麼好,如同書中 Spiralinks 給予高薪職位,換來的卻是無止盡的加班,這樣的工作你願意嗎?
有時沒有獲得,焉知是禍是福。不順利的結果,不代表之後都不順利。書中那些沒獲得 Spiralinks 職位的求職者們,反而之後獲得更適合、更美好的職涯。
這本書不只是懸疑推理小說,這本小說以求職文化為主題,容易引起擁有求職經驗的人的共鳴。沒有透過殺人世界,反而透過社會現實樣貌,讓人探討人性,引人省思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