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成長與進步?不是找不到答案,而是一直追求標準答案。我們以為自己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其實沒有發現自己仍相當無知。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唯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不被自己思考的枷鎖、認知的邊界、成長的設限給限制住。《社會叢林的生存守則》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你突破你的認知枷鎖,不再付出昂貴的認知稅,進而提升你的認知,以全新的視野審視自己與世界。
目錄
關於本書
《社會叢林的生存守則》的作者水木然,現任於杭州往明營銷策會有限公司CEO,同時也是證悟兄弟資本聯合創始人。他常常以金融、經濟、網路和科技為題材,在各個媒體平台上發表文章。
這本書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在讓你了解「底層邏輯」的重要性。「底層邏輯」決定一個人的思維、行為與能力,唯有看透世間運作的「底層邏輯」,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面對這變化萬千的世界。第二部分是講突破認知侷限,我們要突破資訊繭房,提升我們的認知水準,以更寬廣的認知拓展世界的邊界。第三部分是在講人際關係,讓人看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界線,學習內省自己、學會獨立、成長為更成熟的人。第四部分則是商業邏輯,了解現在與未來商業運作的底層邏輯。
以下分享我讀完後比較印象深刻的內容:
萬法歸一的「道」
方法論都是我們的認知提升到一定水準後,從實踐中領悟出來的方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方法論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新環境。我們時常追求於「方法」來解決所有事情,不想讓自己動腦思考,只想著找方法、走捷徑、想偷懶。然而,一旦環境出現了變化,現在的方法論就不適用。
在劉潤的《底層邏輯》就提到過所謂的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底層邏輯」是不同中的相同之處,變化中的不變之處。唯有洞察其萬事的本質,不執著於方法本身,才能透過不變的底層邏輯,不停創造新的方法論,應對這個不斷變遷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作者常環繞著老子說的「道」來講底層邏輯,唯有參透萬物變化的本質與規律,自然就會「得道」。
在書中他提到「道」與「術」的不同。
「術」是方法論、技巧、技術,教你怎麼做。
「道」是本質、原理、規律,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所學的基礎學科: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等,都是學習其中的普遍規律與模式。從基礎知識中抓住核心的本質與精隨,就能用於各種事情,甚至是更複雜的概念上。
從人生成長曲線圖來看你是哪類人?
作者認為世界所有的規律是以「波」來呈現,在書中他用一張人生成長曲線圖呈現社會的本質。他藉由此圖將人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類人:處於「巨嬰」階段。此類人以自我為中心,相當有自信,認為自己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卻不知自己站在「愚昧之巔」。
第二類人:處於「反省」階段。從「愚昧之巔」摔落到谷底,有人可能一蹶不振,有人能痛定思痛,重新站起來,繼續往上爬。
第三類人:處於「成熟」階段。經歷挫折後,不斷學習與精進,最終越來越成熟,逐漸看輕世界的本質與真相,同時也發現自己的無知。
自詡為第三類人的人,往往都是第一類人。然而,真正的第三類人,會將自己放於谷底,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讀後感:突破你的認知侷限
整本書濃縮作者的經驗分成14個篇章,滿滿的知識點,常引用歷史、哲學、古人經典著作等,但整本書都以「道」為核心在運作。
看這本書時,我就在不斷在思考面對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叢林,你到底要具備什麼呢?是知識、是技術、還是能力?我認為現今時代要具備的是不斷成長的認知,我們需要不停投資自我認知,不要設定認知邊界,而是要打破認知邊界,以更宏觀的視野去思考與應對。
書中提到我們的認知取決於「接收與處理有效資訊的效率」。現今有各種獲取資訊的方式,作者認為書是表達人類思想最好的方式,讀書是獲取有效資訊最好的方式。不過,我們也要記得書籍並不是幫你直接「找答案」,而是幫助你「思考答案」。
這本書雖然告訴你關於人生、職場、商場、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底層邏輯,但那真的是真相嗎?我從看完《底層邏輯》就在思考,那些所謂底層邏輯,終歸是別人的經驗總結,但那些別人總結出的規律,一定是正確的嗎?我們依舊得去反思、去判斷,更何況每人所處的環境、條件、資源都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解決的答案也不一樣。
我們不該被動吸收書中想告訴你的真相,而是主動思考,不要被書中掌控你的思考,你的行為,進而成為韭菜。
所以,我就不多分享本書更多的內容,書中有滿多內容值得我們去反思,當然我也不是全部都同意,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這本書。
感謝高寶出版的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