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觀察一件事的時候,通常只看到表象,卻注意到事情背後的真實本質。如同我們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冰山,只是冰山整體的一部份,大部分的冰山都藏在海面下。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中,我們需要學習透過「底層邏輯」,幫助我們看清萬事背後的本質,了解面對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自我成長、商業運作背後的系統等等。
《底層邏輯》的作者是《5分鐘商學院》的創辦人劉潤,他是著名的商業顧問,潤米諮詢創始人,曾擔任過百度、騰訊等知名企業的商業顧問。作者在本書中分享是非對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的五個方面的底層邏輯,帶領我們看清世界背後的「底層邏輯」。他的觀點都挺特別、有趣,常常運用故事與類比的方式,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讓人了解這些看似複雜的事物的本質。
目錄
什麼是底層邏輯?
我們時常想要從各個成功人士、商業人士、專業知識工作者身上去學習「方法論」。然而,一旦環境出現任何變化,那個方法論可能就不再適用。作者認為只有底層邏輯,才能讓我們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到新的變化中,進而產生新的方法論。
因此,真正的公式是: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環境變數」是面臨不同時代環境的變化要素。「底層邏輯」則是不同中的相同之處,變化中的不變之處。唯有當我們洞穿世界的底層邏輯,才能看清萬變之中的不變,不斷地看穿事物的本質,以產生最適合的方法論。
如果說我們學習方法論就只是「授人以魚」,而掌握了底層邏輯則是「授人以漁」。
鍛鍊洞察力,看穿表象背後的系統
我們平時看一件事物,通常只觀察到表象。在表現的背後還有個我們看不到的系統在運作著。我們時常看到問題發生了,卻不知哪裡出問題,更不要說如何解決。
鍛鍊洞察力,將有助於我們看穿表現背後的系統,了解系統運作的關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什麼是系統?系統是由互相連結的要素所組成。公式是:系統 = 要素 x 連結關係。
我們通常只看到要素,卻忽略的要素之間的連結關係。連結關係通常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書中將系統分成五個模組,我自己將其簡化成四個模組,分別是:變數、因果鏈、回饋迴路、滯後效應。
「變數」就是系統中變化的「要素」。要素會隨時間變化,而使得要素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由於要素的存量與流(入/出)量的改變。
「因果鏈」是變數之間的增強或減弱的關係,只有單向關係。
「回饋迴路」在書中分成調節與增強迴路,但我認為稱作回饋迴路比較適當。如同生物學中的回饋有正回饋與負回饋,前者是輸入與輸出相同趨勢的過程(增強或減弱),後者是輸入與輸出相反趨勢的過程(調節)。回饋能夠增強、減弱、調節整個系統。
「滯後效應」有時候因果不是馬上發生,而是有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是滯後效應。
作者也提到洞察能力的高手,都很會打比方,打好比方有以下三步驟:
- 洞察複雜、陌生事物的本質。
- 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 用熟悉的解釋陌生的。
唯有理解且洞穿兩種事物的本質,不論這事物是複雜、陌生或熟悉的,你都要知道該事物的本質,你才能打好一個比方。
接著,分享一些書中提到關於思維上的底層邏輯。
思維上的底層邏輯
四種表述: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
- 事實:最不容易產生爭議的客觀存在,獨立於人的判斷。
- 攝氏30度是事實。你覺得很熱是觀點,不是事實。
- 觀點:你對一個事實的看法,由你掌握的知識、認知、思維模式來決定你的觀點。
- 很多人為一件事爭論,是因為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認為的「觀點」是「事實」。
- 立場: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 不要試圖說服有立場的人,除非有相同的位置或利益,否則不可能達成共識。
- 信仰:一套內部完全自洽(self-consistent)的邏輯體系。你信什麼都是「對」的,因為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這就是邏輯自洽。
- 你信佛教,我信基督教,他信科學。
避免被注射式洗腦
我覺得作者提到這個注視式句型很有意思:「為什麼+觀點」,此句型會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為這個觀點尋找原因上。當你開始找原因時,這個觀點不知不覺間已經悄悄地注射到你大腦中。
例如:當有人問說,為什麼胖的人都比較懶惰?
這時你會怎麼回答?
你可能會解釋胖的人叫懶惰的各種原因,卻沒有去質疑「胖的人都比較懶惰」的這個觀點。
我們不要被「為什麼+觀點」給悄悄洗腦了,無論是別人對你使用,或是對自己使用,你都要採取《逆思維》中提到科學家的職業心態,對一切保持「謙遜」與「好奇心」,不斷懷疑自己的理解並重新思考,不要侷限自我的認知。
解決問題的方式
作者提到遇到困難與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的方式要做到以下三點:
- 如同《逆思維》中提到科學家的心態,採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的方式。
- 不要抱持著憑經驗就能解決問題的心態,有時會被經驗或成功的表象給欺騙。
- 不要被立場給左右,且要對事不對人,才能去洞穿問題的本質。
讀後感:看穿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
雖然這本書乾貨滿滿,很多人推薦這本書,但我實際讀完第一部份的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後,就先放下這本書,過了一段時間後,才把這本書看完。雖然第一部分的觀點很有趣,但其實我並沒很認同其中幾篇的觀點。而最後部分關於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滿滿是關於商業相關的內容,有些複雜甚至有時舉例講得過於冗長,我基本上只有快速瀏覽過去,沒有引起我的興趣。此外,還有其他幾篇的觀點,我也不是很認同,不太像是在講底層邏輯,反而是在講作者自身累積而來的觀點。
不過,我還是很認同「底層邏輯」這個概念。現今時代變動快速,萬物時常在變化,唯有洞察萬物的底層邏輯,才能從變化之中找到不變之處,從不同之中找到相同之處。
任何策略、成功的案例都有背後的模式,底層邏輯能夠藉由《逆向工程》書中提到透過逆向工程的方式,系統性地拆解物品,了解內部運作方式,從中獲取重要的洞見。像是拆解書籍、電影、歌曲、行銷、社群經營等背後的不變的模式,從中獲得洞見,並加上自身獨特的創意進行修改,進而製成新的產品。
不論世界如何變化,看清那些不變的模式或底層邏輯,並加上環境變數後,就可以圍繞在生活、自我成長、職場、商業上等領域,採取不一樣的應對方式,能夠輕鬆自在地應對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