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改變你的人生嗎?多數人可能認為必須要做很多事情來改變人生,實際上只要「多做一件事情」就足夠了。《多一法則》鼓勵讀者實踐「多一」(one more),成為一位多一思考者,結合你的思想與行動,從而改變你的人際關係、工作、財務、價值觀、健康等。藉由「多一」的生活,當你把這些小的想法與行動疊加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為你的人生帶來長遠的改變。
目錄
《多一法則》在說什麼?
《多一法則》作者是艾德・麥萊特(Ed Mylett)是位成功的創業家,也是位具有影響力且激勵人心的演講者。這本書結合他30多年來的個人經驗與實踐策略所誕生出的結晶。
書中各篇都以「多一OOO」為主題,從塑造一個內在的信念系統開始,然後結合思想和行動來實踐它們。當你實踐「多一」的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有了許多改變。
這是一本自我成長的成功類書籍,能應用的範圍很廣,你能將本書視作「如何獲得更好人生」的書籍,讀完這本書你將能夠從中學習到作者的經驗與策略,並實際運用於生活當中。
以下就分享我覺得有所收獲的篇章:
再一個身分
想要成為一位多一思考者,作者認為要先重新塑造你的「身分」,他提到所謂的身分,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就是對於自身的信念。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那就是「身分恆溫器」。他把身分想像成一個恆溫器,會根據你內部設定的標準,調節內部的自我價值,並決定你的行動與成就。
如果你有所成就了,但你不提高你的恆溫器,那你遲早會打開冷氣,將溫度降低到原本的設定。
當你的恆溫器設定正確,不論外在條件如何變化,你的恆溫器都會調整到你設定的標準。也就是說,除非調整你的身分,否則就算你有所成就,最終恆溫器只會回到初始設定的標準。
所以想要成為多一思考者,你要先找到身分恆溫器的正確溫度,才能通往理想的人生道路,並為自己創造最好的身分。
網狀活化系統(RAS)
多一思考者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有意識地續選擇哪條路,並讓信念深植內心,甚至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他們結合了思想與行動,以接近自己的標準與目標。
作者在書中提到神經科學中的網狀活化系統(RAS,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是位於你腦幹深處,從脊髓向上延伸至大腦中心的丘腦,並延伸到整個大腦皮層的網狀神經組織。RAS 是個過濾器,能夠過濾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將重要的事情過濾到你的意識中,並過濾掉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在意那些不愉快的事物,那你的RAS會讓你整天都注意到那些使你不愉快的事物;反之,如果你在意那些值得感謝的事物,那你整天都會注意到處處充滿值得感激的事物。
RAS 會影響你想看的,然後影響你的行動。這也有助於解釋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你在想什麼,往往就會吸引什麼。
當你持續且有意識地啟動你的 RAS,你會注意到你所需要的訊息與機會,並幫助你達到標準,完成目標。
再多一點時間
有時你會不會覺得「今天也太漫長了吧!」或者是「這周時間過得好快!」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會隨著我們的經驗、現況、休息時間和忙碌程度而不斷改變。
作者利用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把一天當作三天來用。你可能會想這實在太瘋狂了吧!怎麼可能做到,但作者確實如此執行,並持續了二十多年。
以下是作者時間管理的五大原則:
- 一天當多天用
- 更加迫切地運用時間
- 學會控制時間,而不是讓時間控制你
- 經常評估你的績效
- 專注在未來
作者將一天分成三等份來使用,將每一天變得更短,使得他對於每分每秒都認為更有價值,增加了運用時間的效率。因為每件事更為迫切,所以不會浪費時間,專注於你的目標上。
這讓我想到在大學時期聽到的「內疚學習法」,考試前先花時間在玩樂上,玩樂結束後會感到內疚,會大幅提升學習的效率。
而作者時間管理策略就是讓每天處於類似於「內疚學習法」的緊迫狀態,使得你做事效率提高。
再一份情緒
我們生活的品質與情緒的品質息息相關,當你用什麼樣的情緒填充你的家,會決定你的生活。
作者認為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有其使命。負面情緒能讓我們發現威脅,對潛在危險保持警惕。像是恐懼與焦慮如果駕於得當,能幫助你採取行動或解決問題。
關鍵是要控制好負面情緒。當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迴圈時,會損害我們的思考能力。當你了解如何察覺自身情緒,就不會任其宰割,你會獲取控制權。
之前讀過的《鬆綁你的焦慮習慣》,讓我試著去覺察自己的焦慮習慣,不讓自己陷入到無止盡的焦慮迴圈當中。
我們要主動整理情緒的家,將那些討厭的房客趕走,歡迎正面的房客。當你重塑了情緒心態,你將會擁有正向的心態、與平靜的內心去面對你的生活。
再一點心如止水
作者是心如止水(Equanimity)的擁護者,而心如止水的概念也默默支撐書中的其他觀點。
如果我們能夠調節自己的大腦,了解如何調節對外在壓力的反應,保持一個不受挫折影響的積極、理性心態,克服這些困難時,這就是心如止水的狀態。
雖然心如止水講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尤其是面對非常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就會很難保持平靜的心態,會有想要逃避的念頭。
書中提到一些大方向的原則,我自己稍微整理成其中三項作為參考:
- 生活中有所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但你可以調整自己的思考與應對方式。
- 你要認清生活就是「變化」和「無常」的組合,無論是什麼事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不要與其糾纏下去。
- 不要太過於執著,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無論是「好事」或「壞事」,才能邁向更平衡的生活。
最後再一次
「最後再一次」簡單來說,就是很多書會提到的把每天當成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度過。
作者對於「最後再一次」,想告訴我們三件事:
- 盡可能地用「最後再一次」的心態過生活
- 當你把每一天都當作新生活時,「最後再一次」效果最好
- 要明白「最後再一次」永遠不會為時已晚
我很認同「最後再一次」這個概念,因為沒人能保證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你在乎的人可能下一刻就會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那麼變化無常,我從很早之前就明白這個道理,也深切地體會過。
我們要用上「最後再一次」的心態,放下一切過往,不要沉溺於其中,專注於你的現在,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認為重要的人事物上。
就像作者提到的第三點,知道「最後再一次」永遠不會太晚。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們無法預先得知,但你可以全力且認真地過現在的生活。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所說的一句話:「你無法控制結局,但你可以控制結局前的故事。」
讀後感
這本書很多的觀念在各個書本當中其實都有提到過,只是我們沒有實踐,或是已經拋到九霄雲外了。
我推薦三本書可以延伸閱讀:《原子習慣》可以連結到「再一個習慣」;《底層邏輯》提到的時間的顆粒度的粗細,可以連結到「時間管理的五大原則」;《複利領導》可以連結到「再一個倍增者」。
我知道在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的過程中,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專注,並給予自己充足的時間慢慢累積。很多時候不是重視數量就好,也要兼顧質量。抱持著再試一次的心態,不用過於急躁,急於看到結果,你的能力會逐漸符合你理想的身分。
這本書會提高你的思想品質,並與行動相互結合。使我們可以設定標準和目標,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一開始想要獲得改變往往不是那麼容易,你需要付出努力與時間,而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阻礙,如果能夠抱持正確心態與堅強韌性,你就越有機會成功。
在讀完「再一個夢想」、「再一個目標」、「再一個高一點的標準」這三個篇章時,我最近也在思考之後的人生規劃,為是否申請國外的PHD進行一連串的自我對話,畢竟PHD需要具有明確的動機與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我原本就設想好先工作二到三年的決定,想趁著這段時間好好思考與規劃。即便現在的工作環境我很滿意,但我深知自己不是安於現況的人,只是目前還是缺乏個明確的意圖與決心,另外,我總是想太多。這本書剛好對於我的思想與行動上的調整有極大的幫助,畢竟有時自己會缺乏信心,還有更種負面思緒給干擾,阻礙著我的腳步。
這本書讓我再有一個想法、一個行動,雖然目前還在初步規劃的準備階段,但那些思想與行動會逐漸疊加起來,讓我對於未來會有更為具體的想像,逐漸讓我成為心目中我想成為的人。
書中很多值得思考的觀念我沒有提到,但每個人可能在不同階段讀完後,會有不同感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並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