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01》閱讀筆記:檢視我們的思考,常見的八大思維偏誤

自我成長閱讀筆記

你有那些思考上的偏誤,卻又不自覺呢?《思考101》把人類常犯的偏誤分成八大類並一一分析,透過淺顯易懂的例子,讓我們了解為何會有這些偏誤,以及要如何減少這類偏誤的發生。若你想重新檢視自己有哪些的思考偏誤,並且想要改善,這本書你絕對要讀。如果你也喜歡《逆思維》,那麼這本《思考101》你絕對不能錯過。


《思考101》的作者是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安宇敬,她開設了一門名為「思考」的課程,告訴學生,心理學如何幫助他們認清和處理現實社會的問題,幫助他們對人生做出更好的決定。

本書她選擇了八個有關思考的謬誤與偏見的主題,這八個主題與我們切身相關。書中作者會舉例各種生活層面的例子,以闡明各個論點。或許這八個偏誤你已聽過,甚至非常熟悉,但要找到這些偏誤的解決之道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這些「認知偏誤」的產生都是我們適應環境的手段,讓我們保留珍貴的大腦資源,並分配給對於生存更加急迫的事情。

然而,不論是要消除到哪一種偏誤,都非常困難。但這本書仍會提供你比「別去做」更好的處方,來擺脫思維的盲區,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思考。

流暢效應

當我們的心智以為事情能夠輕鬆處理,會引發過度自信,覺得自己辦得到。實際做過會發現,根本不簡單。這就是流暢效應(fluency effect)帶給我們的假象。

舉例來說,流暢效應會讓我們有習得技能的假象,像是你認為按照影片中的步驟煮菜,也能輕鬆煮出美味可口的菜餚,當你實作後,會發現成品跟影片不一樣。

流暢效應不限於技能,還會造成知識的假象。例如,你一旦了解「新的發現」是如何產生,會更容易信以為真。很多不合理,甚至難以自信的的說法,一旦你聽到根本過程的解釋,會變得可信得多。一旦過程有所瑕疵,容易造成有瑕疵的因果推論。

此外,還有造成不相干的事情引發的假象,就是股票名稱會不會影響股價?研究就發現名稱好唸的股票勝過不好唸的股票。(這個的例子跟我們無意識的知覺有關)

我們要如何避開流暢效應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親身嘗試」,讓你了解任務沒能麼順暢。自身排練過一次,你不需別人幫助就能破除假象。然而,付諸實行的人並不多。多數人可能只是在腦海中演練幾遍,不用動用肌肉,就以為是親身嘗試。這只會加深我們的錯覺,變得過度自信。

那如果有些事情是無法排練的呢?

我們先透過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來解釋。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低估某項任務所花費的時間、預算或心力。這種規劃謬誤源自於流暢效應中的過度自信,我們傾向這些任務會流暢進行,助長了自信。

你以為擬訂詳細且完善計畫能避免規劃謬誤嗎?很遺憾地,實驗指出這可能會表現出更研究的規劃謬誤,詳細的計畫會以為事情能夠一帆風順。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該擬定計畫,擬訂計畫還是有助於我們了解該任務並不簡單,只是也有可能引發流暢效應,以為一切盡在掌控中。

到底要如何避免規劃謬誤呢?

我們無法親身嘗試,但可以藉由考慮潛在的阻礙,來讓心裡模擬沒能麼順暢。我們要設想一種是與任務直接相關的阻礙;另一種是預料之外,往往與任務無直接關係的阻礙,這種阻礙是未知且無法掌握的,作者的做法是在原先時間多加上50%的預估時間。

1 流暢效應

確認偏誤

知名認知心理學家彼得.華生的「2-4-6」習題,闡明了他所稱的確認偏誤,我們傾向於確認我們已經相信的事物,進而做出錯誤的推論。

這個實驗室要受試者找出一個簡單數列的規則。這規則與三個數字之間的關係有關,你可以套用設想的規則,舉出一個數列,我會回答你是否符合規則,而且可以嘗試無限次。

那這個數字是:2、4、6。

實際可能發生的過程我就不多加敘述,不過你可能會猜測是任意數字加二、等差級數等等規則。這些都符合。

這個實驗,僅有五分之一的參與者,在未提出任何錯誤規則前,就找到正確規則。

而正確的規則是由小到大的數字。

你可能會有疑問,既然確認偏誤那麼不好,為何我們會產生確認偏誤呢?

確認偏誤能幫助我們生存,保留腦力資源,留給對生存而言更急迫的事,而非合乎邏輯的事。假設祖先在A森林發現美味的水果,又何必浪費心力去確認其他森林也會產出水果,或是更美味的水果。現況已經夠好,會阻止我們追求無止盡的選擇。問題是確認偏誤就是這樣造成的,造成給予我們許多錯誤的答案。

如何抗衡確認偏誤呢?

作者提到其中一種做法是強迫自己為兩種可能都提出證據或親身驗證。然而,有時這種方法未必可行,因為我們即便明白那是確認偏誤,也不願意承擔風險,克服那些謬誤。像是你賽前會有進行固定儀式,例如說你會配戴今日幸運物,即便你知道配戴與否並不重要,你也不願意承擔風險不去執行儀式。

除了認知到確認偏誤帶來的後果,是戒除確認偏誤這種習慣的第一步。第二步,作者提到你可在生活中帶入一些隨機性,藉此推翻你對某些低風險日常事物理所當然的設想。例如:隨意在常去的餐廳隨機點個不曾點過的品項。上班不走每天的固定路線,試一條新的。

2 確認偏誤

因果歸因

因果推論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常見的因果推論方式有:相似、充分及必要、新近(歸因於較近期的事件)、能否掌握的事件等等。

雖然因果推論可能幫助我們找到合理原因,卻不能保證找到真正的原因。若我們過度仰賴它們,可能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結論。

最困難的因果推論就是,不管用多少線索都無法判斷原因所在。

例如:「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每當壞事發生在你身上,就會浮現在你腦海中。這問題會導致「反芻思考」:不斷思考同樣的想法,執著於無法回答的問題,試著找出釐清原因,反而讓我們的感覺越來越糟糕。

解決方法是抽離那個情境。抽離情境能讓你遠離那些負面情緒,重新換個角度去思考。

3 因果歸因

例子的危險

我們比起抽象、去脈絡的解釋,對於具體的例子更容易信服。但作者想告訴我們有時具體的例子或軼事反而太過強大,使我們違反理性原則。

常用社群媒體的人,透過理性思考都知道,朋友那些美好的生活,都只是人生的片刻,不代表日復一日的生活。但看著朋友那些照片,我們無法想像他們跟我們一樣,遇到許多困難、缺乏安全感等等。

我們人類傾向依據親身經歷和感受到的情況來思考,因而比較喜歡具體的例子,但為何我們比較不會被抽象數據給說服呢?

主要是我們大多沒有充分理解數據,如果要規避非理性的判斷,作者提到三個重要概念需要了解:大數法則均值回歸貝氏定理

我知道多數人認為統計很難,但統計有助於我們做出精確的判斷。所以對三個統計概念有興趣的讀者,若想做出更理性的判斷,就去看作者書中舉出的例子吧!

但不可否認具體例子的強大功用,所以作者透過舉例起碼兩個以上例子幫助我們更容易記得書中各個概念。

4 例子的危險

負面偏誤

眾多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重視負面資訊勝過正面資訊。例如,我們容易受到該產品的負面評論,影響對該產品的看法。

此外,負面事件比起正面事件容易影響我們的生活。例如,童年創傷就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傷害。

負面偏誤可能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定。例如,你喜歡通膨率為12%時加薪5%,還是喜歡通膨率為0時減薪7%。多數人會選擇後者,我們傾向於避開負面選項,樂於接受正面選項。

負面偏誤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為何它依舊存在呢?

這是因為人類過去為了生存,常處於生死邊緣,失去及可能意味死亡,所以必須將預防可能的損失列為首要之務,當你無法承受失去任何東西時,額外獲得遂成為一種奢侈。這使得我們會有損失規避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後者是賣家心中對於該物品的價值比買家高的現象。

要避免負面偏誤,我們可以利用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認知偏見,我們的喜好和選擇常取決於「選擇建構的方式」,而非「選擇本身」。例如:告知病人該手術成功率90%,而非告訴病人有10%死亡率,病人會比較願意動刀。

進一步使用框架效應,可以「重新建構我們問自己的問題」。例如,整理混亂的櫃子時,我們都很難斷捨離。先將櫃子清出來,並以「該選擇什麼」而非「該捨棄什麼」重新建構框架,我們就能加以取捨,不害怕失去,避免了損失規避和稟賦效應。

5 負面偏誤

偏頗的詮釋

有時候我們會以偏頗的角度詮釋事實。這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機制會不由自主地進行「由上而下的處理」(top-down processing),自行處理感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並加以運用。這機制使我們透過感官,將外界資訊放入到框架中,使我們得以預測或掌控環境。

這些偏頗的詮釋容易造成確認偏誤和偏見,其中包括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族群民族主義歧視等等。

我覺得書中較好的辦法是接受偏頗詮釋是不可避免,是改變的第一步。不論我還是你,都無可避免會受到偏頗詮釋的影響,如果你願意承認自身的偏頗,你會較為願意敞開心胸,去接納其他觀點。

另一個方法是制度面的政策與規範。我覺得這方法好壞參半,好的是在某些方面強制規範是有過用的,書中就舉例:規範接踵疫苗的政策,有助於讓那些懷有偏見的人士去接種疫苗,維護大眾建康。壞的是只是表面上訴求公平,但現實上卻依舊沒有消彌不公平。就如作者所講制定這些政策與規範的,都是易受偏頗詮釋影響的人類啊!我們的偏見源自於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因素所致,想要靠制度面改變偏頗的詮釋,可能表面上有所作用,但實際上卻只是治標卻沒有治本。我們依舊得告訴教導大眾這些偏見的存在,才能逐漸除去這些偏誤。

6 偏頗的詮釋

設身處地的難題

你有沒有常常遇見這種情況,我們覺得很容易了解的事情,別人卻老是無法理解。例如:猜歌遊戲,出題者哼著該首歌的旋律,會覺得猜歌者很容易猜到,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沒有,猜歌者很難猜對。這只是因為出題者一直在腦海中播放該首歌,知道那是什麼歌,才感覺很容易猜對。

我們很容易受到知識的詛咒、忘記考慮對方的觀點,造成溝通不良的情況發生。要如何避免這種情形呢?絕對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訴他們,不要讓別人胡亂猜測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太常過度自信以為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作者這句話說得很好:不蒐集事實,就不可能徹底掌握事實

7 設身處地的難題

延遲滿足的麻煩

我們時常低估延遲滿足的功用,導致我們低估未來報酬的好處,讓我們寧願在過完倒楣意天,你就想吃最愛的食物,獲得慰藉。甚至是低估未來的痛苦,使得我們會拖延。將任務拖延到截止日期,或超過期限。

作者提出延遲滿足,通常跟以下三個原因有關,並為我們提供反制方法。

1. 缺乏自制力

通常我們無法延遲滿足,是因為無法對控制衝動。就像炎熱夏天到來時,你感到熱與口渴,無法抗拒一杯冰涼的手搖飲。想要抑制衝動,通常需要強大的自制力,但你也知道這方法通常不管用。

抗拒眼前的誘惑是非常困難的事。作者提到一項實驗證明分心可以幫助鴿子延遲滿除。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注意力轉移,讓你注意力從眼前的誘惑轉移到別處,比起你依靠強大的意志力來得有用。

2.不確定的混亂

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時常是我們感到焦躁、不安的原因,進而會擾亂我們的判斷。

作者提到強化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可能有所幫助,試著回想那些你幫助自己或別人帶來實質改變的時刻,或許會幫助你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3.心理距離

低估未來價值的因素,有一個很明顯原因:未來感覺離我們好遠~

這讓我們常低估時間,給人過多的承諾。作者提到克服心理距離的陷阱,是透過盡可能具體、詳盡地思考未來事件,讓未來感到更真實。

你可能認為看似為未來犧牲現在是件好事,但若是過度極端,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作者提到過度自制反而會妨礙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快樂,當你長年過度自律,反而會使壓力荷爾蒙不斷分必,損害生理健康。

我們常看到別人貼文顯是他人的光鮮亮麗,使得我們想要奮力追求,追上他們的背影,這反而把自己逼得太緊,形成過大壓力,進而產生焦慮與挫折。

作者說: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所以作者一直提醒自己,享受做事的過程,不要直接跳到結果。

這邊送給看這篇長文的你,分享來自《複利領導》中,一句我最喜歡的話:「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8 延遲滿足的麻煩

讀後感:

這本書真得太精彩了,雖然書中很多認知偏誤在各種書籍中常會看到,有些甚至非常熟悉,但作者有系統地將其常見的偏誤統整成八大類,並舉出各種貼近我們生活上的例子,分析這些認知偏誤帶來的影響,為何會產生這些認知偏誤,以及針對各個認知偏誤提供我們實用的處方簽。

在看著書中的例子時,也在思考自己生活上常會犯下什麼認知偏誤,但生活中太常發生這些不自覺的偏誤了,像之前讀過的《隱性偏見》讓我發現自己並非毫無偏見存在。這本書幫助我好好審視自己可能會犯下的偏誤,檢視我們認知盲區。

這本書很適合慢慢地讀。在寫這篇文章時,花費了比想像中還多時間來撰寫,實在太多值得分享的內容,分享不完。

書中這些新的思考方式值得我們實踐於生活當中。雖然改變思考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得以改變成功,需要花時間慢慢修正與磨合。一旦你的思考改變了,視野也會跟著改變,甚至變得更為寬闊,讓我們面對各種選擇與挑戰時,得以做出更好的判斷與決定。

推薦給喜歡自我成長、心理學、思維類書籍的讀者,《思考101》絕對是現今生活中必讀的一本書。

Leave a Comment

聯盟行銷聲明:網站部分連結含有聯盟行銷連結,當你透過連結購買產品,我可能會收到少量佣金以維持網站運作,請您放心,這不影響你購買該商品的金額。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超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