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的破框思考力》講訴唐鳳如何思考、學習、工作以及如何看待未來。本書的主角唐鳳現任為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同時也是為跨性別者。說來慚愧,我是直到簡訊實名制時才知道他,在這之前完全不曉得他。這本書讓我們得以窺探唐鳳思考的一隅,從中拓展我們思考的寬度與深度,讓我們能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成為自己人生的主掌者。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是經由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口述,並由楊蒨蓉採訪撰文,內容讀起來非常流暢,看得出來有非常的用心在整理採訪內容。
書中分為四大部分:思考、學習、工作、未來四個方向。這本書從一開始唐鳳如何自學作為開頭,一步步了解他如何學習,如何建立他的知識體系,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如何有效率的工作……從中窺見他在這資訊爆炸、步調快速的時代,為何能夠兼顧學習新知與工作,並面對各種批評還能保持心情上的平靜,成為自己的人生掌舵者。
以下分享三個唐鳳的觀點:
目錄
共好、共創、共享
書中在思考、學習、工作與未來四個部分都不斷提到「共好、共創、共享」的思維模式,是貫穿本書的主軸。也就是,與他人共同成就彼此。
過去我們認為面對任何挑戰時,我們需要靠一己之力,將重擔全部放到自己身上來解決不可。隨著這個世界不斷變化,會不斷誕生新的狀況,但這些狀況可能是現有知識體系無法處理因應的,只能透過不斷了解與討論,才能如同拼圖般,將沒有標準答案的拼圖給拼湊起來。遇到問題能夠一同討論,一起承擔,這種共創與共好模式,是集結眾人之智慧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書中就提到他兩次的工作遊牧,分別在1990年代與2005年,看到世界從專利壁壘走向共享、共創的模式。他在制定Haskell這個程式語言的下個版本中,只是提出一些想法,就被列為這個語言共同標準制定者之一。這讓他發現到,願意分享可以打破學派的壁壘,讓大家一同創造更多價值。
這件事讓他了解到在這個知識與網路的時代,知識無法囤積,如果不把自己的知識分享出去,別人遇到相同問題,也會找到解決方式並分享出去。所以他從一位技術的擁有者,轉變為給予者,開始在部落格分享他開發程式背後的邏輯與理念。
學習讓自己成為「無用之人」
「不要物化學習者;人,不是物,不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個工具去學習技能。」
唐鳳說:「我們要培養小孩,成為無用之人。」他所謂的無用指的是不要過早就用特定的用途來定義自己,因為人不是機器。
我們不應將學習的事物,當作是用途而窄化學習,認為學醫學就得當醫生,學音樂就得當音樂家,學法律就得當律師而已。
他認為學習不該指強調有用,而是發自內心的興趣,由內而外的學習。讓孩子去摸索自己的興趣,而不去教孩子學習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因為有用的知識可能無法處理新出現的情況,有用的技能有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
唯有發自內心的學習,才能在學習中不斷去思考,透過這種方式才能與社會連結,才會產生共同價值,這也是人比起機器更珍貴的地方。
未來工作,單槓比斜槓更受歡迎
現今我們認為斜槓會是職場的常態,單槓的人會越來越少,但唐鳳卻認為變得越來越稀少的單槓青年將會成為特出且重要的存在。
在我們眼裡認為是斜槓代表的唐鳳,擁有豐富的身分,但他其實一直是單槓,因為他一直以來的研究題目都未曾改變。他認為未來我們會以「我對什麼感興趣、我擁有什麼專業,這就是我對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依照公司給的定位」。從這為出發點,來為自己人生找到定位與目標,累積自身價值。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夠專研單一領域的人將會變少,因為稀少,才更會被重視。
要如何培養斜槓的能力。最重要的點就是擁有持續的好奇心,才能不斷地去探索其背後的各種知識與技能,並不是指對問題求得解答而已。
想要開始斜槓,我們應保留20%的時間去做與正職以外的事情,但其目的並非是讓為自己創造多元收入,而是在正職之外,探索自己有哪些感興趣的事問,並連結正職以外的社群網路,累積不同人脈與第二專長。
讀後感
從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唐鳳是為無私的給予者,他認為共好、共享、共創才是未來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面對未來很重要的態度。
唐鳳的思維與工作法(ex:番茄中工作法、焦點討論法、睡眠記憶法)都讓我們受益無窮,但我覺得這本書的用處,並非學習唐鳳的觀點與工作方式,而是讓我們突破以往的線性思考框架。這本書無私地分享唐鳳的個人學習經歷與經驗,如同他時常分享各種資源給大家使用,使得我們獲得許多啟發,並讓我們重新思考學習、工作與未來科技。
如果讀者能從中獲得突破以往框架的啟發的話,相信這本書出版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無論你是對唐鳳很有興趣的人,或者是想從他的思考、學習、工作中獲得新穎的觀點,都非常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