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為多數人推薦的《卡片盒筆記》提供全新的筆記方法,像是在沙漠中找到一片綠洲般,解決我們總是寫出無效筆記的問題。然而,我們只是看到海市蜃樓的幻象,閱讀完這本書後,仍不知道如何實踐卡片盒筆記法。
《知識複利筆記術》這本書能夠解決實踐卡片盒筆記法時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疑惑,這本書就是一本好的指南書。
目錄
《知識複利筆記術》在說什麼?
《知識複利筆記術》的作者朱騏,他曾擔任過軟體技術寫手與產品經理,現在是自行創業,擔任知識管理講師與職場寫作教練。他除了是卡片盒筆記的專家外,他還寫過數位筆記工具 Obsidian 、寫作相關的系列文。他非常頻繁地發佈文章,令我非常佩服,我也有訂閱他的「知識複利週報」電子報,持續關注他在寫作與知識管理方面的觀點。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要先提到這本引發大眾討論的《卡片盒筆記》(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由德國學者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撰寫的書,詳細地介紹「卡片盒筆記法」的各種好處,但是缺乏了實際操作的例子,讓許多讀者在讀完後,仍無法熟練使用「卡片盒筆記法」。
延伸閱讀 | 《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知識工作者必備的高效思考筆記法
根據 Simon Sinek 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卡片盒筆記》只停留在「為什麼」(Why)的層次,讓我們知道為何要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引起讀者的興趣並開始嘗試這套系統。然而,書中對於「如何做」(How)和「做什麼」(What)的部分只是淺淺地提到,實際使用上,我們仍會遇到許多問題,卻無法從書中獲得解答。
而這本《知識複利筆記術》解決了卡片盒筆記法中「如何做」和「做什麼」的各種疑難雜症。書中分成「寫卡片」、「存卡片」和「用卡片」這三個部分,提供我們一套實際可行的操作模式,幫助我們應用到工作、創作、學習、閱讀與思考上。
書中最後一部分是卡片盒筆記法的實戰案例,提供給一般工作者、老師、學生、自媒體創作者,該如何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實際操作例子。
1. 如何將資訊轉換成卡片?
一開始作者會在第一部分教你如何「寫卡片」。我認為書中最為實用的部分是,作者介紹了三種筆記方法,這些方法極具可行性且易行性,若是你還沒有一套自己寫卡片的流程與模板,這是值得學習的章節。
這章節會讓你學會如何將吸收的資訊轉換為屬於你的卡片。
卡片盒筆記法是紀錄「想法」
講到筆記,我們都會認為筆記是將原文的重點進行摘要、劃線、抄錄,這只是記下你聽到、看到的資訊,幾乎沒有你的想法在裡面。
然而,卡片盒筆記法的關鍵是要把「想法」寫在卡片上,而非單純的複製、貼上而已。唯有寫下自己的想法才是具有價值的卡片,隨著相似想法的累積才會形成更為具體的見解。
3 種筆記方式
(1)HQ&A 筆記法
由 Jamie Miles 發明 HQ&A 筆記法:
- Highlight(重點):將有所共鳴的文字畫下,或手寫紀錄。
- Question(問題):根據畫下的重點,思考該重點的問題是什麼?
- Answer(答案):依據問題,用自己的話寫下答案。
這種問題加答案的筆記法,能夠幫助我們主動思考、加深學習的印象。
(2)漸進式總結(progressive summary)
《打造第二大腦》作者 Tiago Forte 提出漸進式總結的筆記整理方法,透過將筆記分成 5 個層次,讓我們能夠依據自己的需求快速檢視濃縮後的知識或內容。
流程如下:
- Level 1:直接複製貼上「原文內容」的筆記。
- Level 2:針對「原文內容」將你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標上粗體字。
- Level 3:針對「粗體字」的內容,將更為重要的部分用螢光筆畫起來。
- Level 4:針對「粗體字」+「螢光」標註的內容,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
- Level 5:用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總結」的概念。
(3)魯曼式目錄卡(Luhmannian bibliographical Card)
魯曼式目錄卡有點像是帶有時間戳記的逐字稿,依據頁數或時間軸,紀錄從書籍、影片、Podcast 獲得的想法。
這三種筆記法中,最好用的莫過於 HQ&A 筆記法,這種透過自問自答的方式,有助於強迫自己進行思考,而非照抄內容。
一張卡片該如何寫?
我們瞭解到一張卡片只能放一個想法,但是該怎麼寫卡片呢?什麼樣的卡片才算是好卡片呢?
《卡片盒筆記》完全沒有告訴你,卻是一本教你筆記法的書籍,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是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不一樣,即便是閱讀同樣的內容,最後每個人記錄下來的筆記都會不相同。
然而,這對於初次接觸卡片盒筆記法的人,沒有一套步驟或格式參考,必需花很多時間自行摸索。
基本上一張卡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標題、內文、參考資料。
這邊先講內文與參考資料,標題的部分會另外說明。
內文是放置自己的想法的地方,可以透過《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中,作者師北辰提到的「萬能寫作法」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萬能寫作法分成三個部分:
- 觀點:用自己的話寫下想法。可以用前面提到的 3 種筆記法。
- 案例:與觀點有連結的內容,可以紀錄故事、數據、個人經驗作為觀點的補充細節。這部分我認為不寫也沒關係。
- 總結:將上述內容用 1 到 2 句話做出結論。
至於參考來源,就是要寫下你從哪裡看到、聽到,甚至是在哪裡想到的,這些往後能夠幫助你找到原始資料來源,或回想卡片的內容。
卡片的標題如何設計?
請用一句能一眼就看懂這則筆記在說什麼的話,來作為卡片的標題。
未來搜尋卡片時,能快速知道這篇卡片在寫什麼。
若是你寫一張卡片盒筆記法的內容,標題只命名為「卡片盒筆記法」,未來你看到這張卡片時,你還要多花時間回想,這張卡片到底在說什麼。
標題的長短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未來你是否找不找得到,這還要搭配索引筆記幫助你管理卡片,這也是下一部分會提到的內容。
2. 如何整理與組織卡片?
接下來,關於如何整理卡片的問題,應該是多數人會有的疑問,尤其是當卡片數量越來越多時,管理與尋找都是個問題。
第二部分,作者會一一解說 Inbox、ACCESS 資料夾結構、建立索引筆記等實際管理與整理卡片盒的方法,幫助你未來不會找不到卡片,或是隨著卡片增加而感到混亂。
ACCESS 資料夾結構
ACCESS 分類法是由 Mick Milo 提出的檔案分類法(Youtube:《Folders or Links? The key to both is A.C.C.E.S.S. -》),一共分為六大資料夾:
- Altas(地圖集):存放 MOC 筆記和索引筆記
- Calendar(日誌):存放日誌類筆記,像是日、週、月、年日誌
- Card(卡片):存放卡片
- Extra(特殊功能筆記):模板、圖檔、檢查清膽、繪圖檔案(Excalidraw)
- Source(來源筆記):資料來源的筆記
- Space(專案/任務筆記):存放生活與工作的專案與任務的待辦清單與行動
這套分類方式是應用在 Obsidian 上,跟卡片盒筆記法毫無關係,不一定適合其他筆記軟體。
我用 Heptabase 時,是依據一個白板就是一個主題或專案來存放卡片,再搭配標籤系統有系統地整理卡片。所以,不一定要使用 ACCESS 資料夾結構來管理卡片。
如何建立卡片的索引編號?
大部分人對於卡片盒筆記法比較有疑惑的部分是「卡片如何編號?」,這部分作者有詳細的說明。
他提到兩個編碼的原則:
- 若新卡片跟既有卡片無關,新增編號。
- 若新卡片跟既有卡片有關聯,繼續編號。
編號的邏輯是「數字與英文交錯出現」。
書中他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而我在《卡片盒筆記》的閱讀心得文中就有提過編號的方法,這邊我就不細說。
卡片編號是否會造成分類問題?
作者認為卡片的索引編號不是一種分類,而是卡片與卡片之間相關性的連結。對於不同主題下的卡片,也能透過雙向連結來建立連結性。
雖然卡片的編號能夠促成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性,但是卡片編碼是依照數字進行排序,有時你學習的來源很多,不一定是有系統的學習,不熟悉編碼系統的人會感到混亂。
我的做法是捨棄編號,直接依據卡片的主題來做索引與分類。
例如在「職場工作」這個主題下,又可分成領導、行銷、溝通表達、團隊合作等不同子主題,藉由這些子主題來接卡片進行分類與排序。
我認為好的筆記法是簡單易行,而非產生更多阻力。
我推測為卡片編號是為了之後在索引卡片較好列出相關的卡片,亦或是做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畢竟當時沒有數位筆記工具,要一一在索引筆記或其他卡片上寫上相關卡片的標題,是件苦差事。寫數字較簡單、快速且明瞭。
現在我們透過數位筆記工具的雙向連結功能,就能快速建立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所以,我認為卡片編號的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反而是下個直白且一看就懂的標題比較重要。
3. 如何使用卡片產出文章?
最後累積了許多卡片,就要懂得「用卡片」,將數個卡片組織成一篇文章。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主要是在講述內容地圖(Map of Contents, MOC)的概念,讓你能從卡片發展成一篇文章,朝著高效能產出邁出新的一步。
MOC 能降低寫作的摩擦力
MOC 是由 Nick Milo 提出,其概念就像是一篇文章的大綱或草稿。當你擁有一連串相關的卡片之後,就能將卡片重新排列組合成一個新文章的雛形架構。接著,透過 MOC 的指引,將這些卡片的內容進行擴寫與連接,形成一篇通順且具有邏輯性的新文章。
妥善運用 MOC ,能幫助你快速產出各種類型的文章,大大降低寫作時產生的摩擦力。
從短文發展成長文,甚至是系列文
MOC 提供一個靈感源源不斷的寫作流程框架,藉此你能累積多篇短篇文章後,從新組織成一篇新的長文。
當然一個主題不一定能用一篇文章就講述完,你還能發展成系列文,不斷擴張對該主題的認知與理解,未來甚至能夠將系列文重新整理後,還可以出一本書。
希望未來我也能透過卡片盒筆記法來不斷撰寫各種有獨特觀點的文章,甚至能夠出版一本書。
後記
這本書適合學生、老師、工作者、創作者、學者,或是任何想要提升思考品質、持續寫作的人,書中具體的操作例子可以為你原有的筆記法帶來很大的幫助。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會更有效地吸收知識、更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想法,打造出個人知識體系。
不過,我還是得提一下這本書的缺點。看完後,作者很明顯是把自己的卡片盒筆記直接轉變成一本書,卻沒有經過仔細地重新撰寫與修訂,這點從章節的編號與內容的寫法就能看出來,這讓我對這書感到有些失望。
此外,這本書的圖片印刷很多很不清楚,能看出印刷的品質有些糟糕,還有一堆黑底灰字的示意圖是要考驗讀者的眼力。
想要看這本書的讀者,我會建議先把《卡片盒筆記》看完,瞭解卡片盒筆記法的基本概念,因為這本書太過著重在如何做的部分,反而沒有詳細解釋卡片盒筆記法的觀念。看完之後,再搭配這本書進行練習,逐漸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筆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