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卡片盒筆記》,這本書可以說是非常扎實的「筆記」和「寫作」好書,無論是學術研究者、知識工作者、創作者都是必讀的一本書。這本書提供的「卡片盒筆記法」會大大改變你的筆記與寫作方式,提高筆記的品質,以及寫作的效率。
文章中我會解說卡片盒筆記法的操作方法,並分享我對這本書的看法與實際操作兩年後的心得。
目錄
《卡片盒筆記》在說什麼?
《卡片盒筆記》(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作者是申克.艾倫斯(Sonke Ahrens),他在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導哲學相關的課程。
這本書的重點是「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源自於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做筆記、管理知識的方法。他用此方法在一生當中寫過 70 本書、400 篇以上的論文,其內容包含各種領域: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數學,是當代相當多產的學術研究者。他能保持高品質與高產出的寫作,都歸功於這套筆記法,也讓人對這套方法產生好奇。
在這本書裡,作者不只分析魯曼的卡片盒筆記法是如何操作的,還深入探討寫作與筆記這兩大主題,並告訴我們寫作的四大基本原則與六大步驟。
無論你是學生、教授、創作者,只要你是知識工作者都非常適合。
首先,就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吧!
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
每當他魯曼讀到某些具有價值的內容,他跟一般人一樣會寫筆記,不過他的做法是一張卡片只寫一個想法,寫完就放入到卡片盒中。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沒什麼特殊的地方,但重要的是他管理這些知識筆記的方法。
他在進入學術界前,在撰寫筆記的過程中就了解到,一個想法、一則筆記的價值在於:「你把它放在什麼樣的語境(上下文脈絡)裡面」。這意味著筆記與想法的價值不在於內容,而是在於連結到不同的脈絡中,進而產生出新的洞見。這正是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價值:連結。
他針對卡片的整理方式,不是我們常用的主題分類法,而是採用非常抽象的編號方式。
卡片盒的編號方法
他採用數字和字母的編號,中間穿插斜槓與逗號。這些編號本身並無特別意義,只是具有獨特的辨識性,能夠長期辨識出該卡片。
他正是透過這種抽象的編號方式來將卡片與其他卡片做連結。如下圖所示,假如已有的筆記編號是「1」,新的筆記會是「2」。如果新的筆記與既有的筆記「1」有所關聯,就接在後面編號為「1a」。若繼續跟「1」有關,繼續往下編號為「1b」。若後續筆記跟「1a」比較有關,則編號為「1a1」。這種是直接將新卡片接在現有卡片後面,另一種方式是透過新卡片與舊卡片之間加上「連結」,例如:在「1」卡片上寫連接到「2a2」。這做法有點像是我們在網路上使用的「超連結」。
每當他要新增一則筆記時,他會先看看卡片盒中有沒有相關的卡片,有的話就會將兩者進行連結。由於這些卡片都有不同的連結,所以能夠連接到不同的上下文之中,藉此由下而上地發展出新主題。打破以往由主題開始的由上而下方式。
卡片筆記法的四種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主要由四種卡片組成: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索引筆記。接下來會一一介紹:
1.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靈感筆記負責捕捉你腦袋裡冒出來的想法、靈感,主要是「紀錄」與「提醒」你曾有過哪些靈感與想法,為的是之後要刺激我們深入思考與探索。
紀錄的方法沒有特定的形式,無論是手寫、錄音、或是用手機軟體像是 Draft、Apple Notes 和 Google Keeps,這些都以用來紀錄一閃即逝的靈感。
2.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
文獻筆記幫助我們紀錄、反思與整合讀過的內容、所學到的知識。文獻筆記的來源可以是閱讀的書籍、文章、收看的影片、聆聽的 podcast。
一則文獻筆記的內容,不是將寫下你所學的內容直接複製或摘錄,而是要針對想要記住、覺得未來可以用上的這些資訊,用自己的話,精簡地寫下自己的想法。
此外,寫文獻筆記最重要的原則是要能夠「追溯原始資料來源」。
3.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想法』不要只是拿來收集而已,而是要讓想法發展出見解、論證、論述。」
對於每個想法要用完整的句子來書寫,寫得像是要給「別人」一樣,讓人一看就懂。此外,內容要寫下明確的文獻來源、參考資料,並試著將內容寫得準確、清楚且簡潔。
寫好之後,要把這張新卡片連結到既有的卡片中,建立筆記之間的連結。
4. 索引筆記(index notes)
「索引筆記」在書中是被稱作專案筆記(Project-related notes)。不過我個人偏好叫索引筆記。
大部人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都會忽略「索引筆記」的重要性。
索引筆記就如同大綱或導航地圖,幫助你尋找卡片盒中擁有相近主題的任一筆記。一則索引筆記通常使用「條列/清單」的格式來整理所有筆記。但是,索引筆記並不是一種分類方式,只是將具有相關性的卡片放在一起,是一連串思路與主題的入口。
當你要寫一篇文章時,就能從索引筆記中來回顧與檢索,從相似概念的卡片中,發展出新的、更具體、更全面的想法,進而形成一個專案來撰寫出一篇文章。
藉由卡片盒筆記法來寫文章的八個步驟
魯曼是如何從寫筆記進展到寫文章呢?
以下就是用卡片盒筆記法來寫文章的八個步驟。
這套非常特別的筆記法,仰賴於不斷寫筆記的習慣。魯曼一生當中在卡片盒裡累積約有 9 萬條筆記,平均起來相當於他每天寫了6 條筆記,這長期的累積造就出驚人的產出。
若你想用這個方法,剛開始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可以預設每天寫三條筆記,在一段時間後也可以累積出相當驚人的想法。
接下來,我會分享一些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啟發。
書寫在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
「寫」這個動作引導著我們進行思考、閱讀、理解、產生想法。Ahrens 說:「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某個東西,就必須用自己的話轉述下來。在紙面上所產生的思考,等同於你在腦袋裡的思考。」
閱讀、思考、理解、產生想法,是每個學習者都需要經過的過程。在《深度學習的技術》就提到寫作是能增進思考與學習。
寫作能幫助我們思考得更深入、更透徹,且更全面。寫作本身就是一種視覺化思考,它解放了我們大腦中工作記憶的限制,還能幫助我們檢視思考上的錯誤。透過寫作能讓你的思考更加成熟,將資訊與資訊之間建立連結與橋樑。
延伸閱讀 | 《深度學習的技術》閱讀筆記:學習的 5 個層次
無法用自己的話來陳述,就代表你沒有理解內容
「如果你無法清楚地說出來,你就無法真正理解。」我很認同這句話。想要學習新的知識,靠得不是背誦,而是理解。
當我們在重讀、複習時,常以為自己都學會了。唯有當你試著表達它們,你就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
你要知道「熟悉」並不等於理解,我們常被「重複曝光效應」給欺騙,誤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讀過的內容。
書寫的好處是,你能夠瞭解到自己對某件事並沒有真的瞭解,寫作可以幫助我們勇於面對自己,這也是一種回饋。
卡片盒筆記法就是幫助我們檢視對這些相互連結的內容,是否理解的透徹?哪裡還沒有弄懂?是否還需要閱讀更多資料來補齊缺口?
有效的學習是把資訊連結到有意義的脈絡中
學生時期,我們常常採用錯誤的學習方式,那就是死背硬記,也是我們常稱的「填鴨式教育」。透過重複的方式,強化資訊鞏固在大腦中,其實是沒有效的學習方式。
真正有效的學習在於建立連結,是把資訊連結到有意義的脈絡中。
學習的過程在於理解,這需要的是闡述(elaborate)。所謂的闡述是將新的資訊經過思考後,用自己的話重新解釋的過程。這會確保你更深入理解新的資訊,同時檢查是否理解正確與完整,也能與既有的知識與過往經驗相互連結。
當我開始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後,體悟到若是為了提升自己而學習,你會辨認哪些是重要,或不重要的,以確保從中學習到有用的知識,這時的學習才是最有效果的。以前為了應付考試,總是為了考試而記憶,當你開始主動學習必要的技能與知識,你會發現比起過去被動的吸收知識,主動學習會讓你感覺到真的有學到東西。
寫作不是從一張空白紙開始
大部人對於寫作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相信寫作要從一張空白紙開始。很多人認為寫作的靈感會憑空而生。然而,在寫作之前還有一件事常被忽略:做筆記。
寫作的起始,早在你面對一張空白紙之前就開始。 寫作的關鍵,在於你開始下筆之前,你到底做了什麼跟寫作有關的事情。
我們很常打開一個新的 Word 檔,然後定主題、列大綱、找資料、進行研究、討論與分析,最後完成一篇文章。這種做法的難度很高,且會花費大量時間,因為當你想到主題,你得從頭開始研究。如果該主題你發現沒什麼好寫,或者過程中發現自己完全沒興趣,你的寫作過程就會很艱難。
如果你把流程反過來,每天持續的寫筆記、紀錄你感興趣的內容、寫下一閃而過的想法,這些素材都能成為你寫作的材料。當你準備要寫作時,直接從筆記資料庫中尋找創作靈感,就能將相似主題的筆記重新排列組合,補充一些想法,最後就能寫成一篇文章。
如同 Sonke Ahrens 所說:「你是怎樣的人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若你能用聰明的方法來做事,那麼無論你聰明與否,都是有可能獲得成功。
寫作是一種非線性的過程
Ahrens 說:「寫作不是線性發展,而是循環過程。」
寫作絕不是從決定題目,再開始研究、找和讀資料、理解資料,這一線性過程開始。
寫作是一種非線性發展的過程。持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然後一邊寫筆記一邊思考,不斷紀錄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可以累積出大量的寫作素材。
當你決定開始要寫什麼主題的時候,你其實早已決定好,因為你持續筆記的過程中,就是已經做好這件事。
這樣的好處是,你不需害怕對不甚了解的主題失去興趣,或者是要從頭來過,找尋新的題目。
結語:從現在起開始用卡片盒筆記法,打造個人知識體系
卡片盒筆記法能夠使筆記不再只是累積資料,而是幫助你產生新的洞見。不論是在學習、寫作、思考等方面,都會有所幫助。
若能夠過卡片盒筆記法建立良好的筆記與寫作流程,我們就能不斷從中發展出新的想法與見解,因為你的素材都放在卡片盒中,只要瀏覽這些卡片就會不斷有更多想法湧現而出,發展出有別於人的觀點。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也在不斷實踐卡片盒筆記法。
但我得說實話,《卡片盒筆記》並不好閱讀,大多數是在講卡片盒筆記的「為什麼」(Why)要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部分。實際上,多數人看完這本書,可能還是沒有完全理解到底該「如何做」(How)與「做什麼」(What)。因此,我推薦你看《知識複利筆記術》,這本書是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實戰指南書。
延伸閱讀 | 《知識複利筆記術》閱讀心得: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指南
不過,這本書還是有許多觀念會大大啟發你對於寫作與筆記的概念。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創作者,這本書我非常推薦。你不需要採取手寫卡片的方式,現在有越來越多適合卡片盒筆記的數位工具誕生。
過去我想採用 Notion 來作為卡片盒筆記的數位筆記工具,後來發現 Notion 的「資料庫」功能較適合工作與專案管理。所以,我後來是採用 Heptabase 這款台灣人開發的軟體,來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目前仍不斷在調整與優化當中。
到目前為止,我透過卡片盒筆記法,發現有好多筆記都具有連結性,彼此碰撞間又能誕生出許多想法,也更好發現知識的缺口。未來有更多體悟之後,再來寫一篇文章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