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各個領域上有著偉大成就的人,究竟有哪些特質、共同點呢?
目錄
《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在說什麼?
電腦科學家 Paul Graham ,他同時也是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他在 2023 年 7 月的時候發佈一篇長達一萬兩千字的長文《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How to Do Great Work),探討做出偉大成就的背後需要有什麼元素呢?
他提到的方法都是假設:「你是位非常有野心的人。」這些方法適用於各種領域的人,不論你是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還是作家都適用。
科技島讀作者周欽華還特別翻譯這篇文章(譯文接近 2 萬字)。
原文連結:《How to Do Great Work》作者:Paul Graham
譯文連結:《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譯者:周欽華
為了讓自己和讀者好好吸收內容,並且可以有稍微喘息的空間,所以拆成上、下兩篇,上篇有 15 個重點,而下篇有 14 個重點。
筆記下篇 | 《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筆記:做出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下)
這些重點整理是我根據原文重新用自己的話詮釋,會捨棄一些較為無共鳴的內容。若你能力所及且有時間的話,還是建議你親自閱讀原文,肯定會有更多收穫。
1. 四步驟找到熱情
找到熱情的四步驟是:「選擇領域→ 抵達知識前線→發現知識缺口→探索與解決問題」
(1)選擇領域
文章提到「選擇領域」有三個邊準:
- 你擅長什麼
- 你對什麼感興趣
- 提供做出偉大成就的機會
作者認為第三個標準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你擅長什麼」以及「你的興趣所在」。
然而,實際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或是自己的興趣是什麼。
決定要做什麼的最佳做法就是去「嘗試」。走錯道路也沒關係,但從中得到一些事物總是好的,許多新的發現都是注意到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
以好奇心做為內在驅力,興奮的情緒做為指引,當你選擇的計畫是充滿興奮且好奇的領域,那就是你要找的。
(2)抵達知識前線
當你找到感到興趣的領域,下一步就是開始學習,不斷拓展知識至邊界,這時你就來到知識的最前線。
(3)發現知識缺口
當你抵達知識前線,看似平滑的邊界,其實是破碎的,你會發現邊界有許多知識缺口。
許多發現都是源自於質問每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會簡化對世界的認知,所以容易忽略那些缺口。
(4)探索與解決問題
偉大的成就往往帶有一絲「怪異」。勇於去探索那絲「怪異」的想法,若是這冷門偏僻的想法遭到人們的忽略,那就是你的機會。在深度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有可能取得偉大的發現。
這四步驟與《不可能的任務》中,作者 Steven Kotler 提到的四個認知技能中的「動機」與「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動機部分就有提到內在驅力之一的好奇心,而學習部分,就提到作者如何在快速學習陌生領域的方法,使他能抵達知識邊界,發現與解決知識的缺口。
延伸閱讀 | 《不可能的任務》閱讀筆記:巔峰表現的四要素
2. 野心的兩種形式
野心有兩種,第一種你對該主題感興趣之前就存在,第二種則是從你的興趣生長而出。
具有偉大成就的人通常兩種兼備。但是,當你第一種野心的比例越高,就越難決定你想要做什麼。
你得積極行動,才會找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積極行動,不要被動地隨波逐流
當你年輕且懷有抱負,卻不知道要做什麼時,該怎麼做?
你必須積極行動,而不是被動地隨波逐流,認為問題會隨時間而消失。
但你要記住,不要預期有任何系統化方法能夠遵循。
當你閱讀偉人的傳記,你會發現「運氣」佔了一大部分。
面對虛無飄渺的運氣,你該如何把握住機會呢?
要讓運氣找上門,最好的方式是:你必須保持好奇心,嘗試許多事情、多看書、多認識人、多問問題。
做出自己想要的事物
“The best way to do this is to make something you yourself want.”
當你在創作作品時,要確定自己是做出自己想要的事物、想要讀你自己寫出來的故事、想要使用自己建立的工具。
很多人不是做自己想要的事物,而是做出觀眾想要的事物,但這些事物真的是你感興趣的嗎?
當你感到困惑時,你已經迷失了。
在你探索興趣的路上,會有很多阻力:自負、流行、恐懼、金錢、政治、他人的期待。
當你堅持在自己真正的興趣上,你會無視它們。當你走在興趣所在的路上,那就是正途。
3. 留在上風處
如果你想要做出偉大的成就,作者認為正確的策略是「不要計畫太多」。
當你專注在令你興奮且好奇的計畫上,好事自然會伴隨而來。
世界上許多的發現都是在投入熱情時,意外發現的,像是 X 光、盤林西尼、便利貼。
在每個階段,做你最有興趣,且會對未來帶來最多選擇的事情,作者稱之為「留在上風處」(Stay upwind)。
4. 保留完整的工作時間
人的專注力是有極限的,這也是為何 TED 的演講大多是以 18 分鐘為基準。
就算你很認真、全神貫注的做事,大腦仍是會感到疲勞,造成工作成效遞減。
就算是困難的工作,你最多也只能工作 4 到 5 小時。
理想上,這 4 小時應該是完整且不被打擾的。一旦你知道會被打斷,你就會逃離困難的工作。
這概念很符合作者在2009年寫的文章《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指的是要為「非時間」和「沒有人」安排在時程裡,這個時段是為了專注完成一項特定任務而保留的時間。例如:五點就起床,在開始上班前的無人打擾的時段開始寫作。
很多人發現想要打造出有創意的好作品,只有 30-45 分鐘是不夠的。你需要的是一段不被打擾的 3-5 小時時間區塊,才能夠把靈感打造出一幅好作品。
創作者時間只有一天或許是不夠的,還得要連續好幾天才夠。
此外,作者還提到,比持續工作更困難的是開始工作。
開始工作比持續工作更困難
開始工作時,你必須要克服最大靜摩擦力,才會啟動。
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想法,他認為在成就偉大的工作上,少數能說的謊是:「我只是做一點點工作。」通常當你做了 3 到 5 分鐘,你就會開始進入到工作狀態。
同樣的謊言也適用於啟動新計畫。許多偉大成就的啟頭都是:「這有多難?」
作者特別強調,一旦開始工作,就要完成事情,許多最棒的成果往往是在收尾階段出現。
5. 拖延專案計畫的危險
拖延有兩種:每日任務的拖延與專案計畫的拖延。
當你把專案計畫拖延比每日任務的拖延還危險。當你因時機尚未到來,而言持專案計畫的執行,這會導致你少完成許多事。
另一個危險原因是你忙著做其他不重要的,你會忽略計畫的延遲,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去,什麼事情都沒完成。
《少,但是更好》作者 Greg McKeown 在書裡提到的專準主義,就強調我們要學會區分少數要事與多數瑣事。因此,我們每天都要詢問自己:今天什麼事是最重要的?(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day?)
延伸閱讀 |《少,但是更好》閱讀筆記:有紀律地追求更少,但活得更好
6. 多數人都低估了指數成長的效果
“Great work happens by focusing consistently on something you’re genuinely interested in. “
要做出偉大的成就,就要持續投入在某個你感興趣的事物上。或許這會花費很多時間,你會把時間視作成本,請拋棄這個想法,全心全意專注在感興趣的事物上,當你回頭檢視,會發現你已經走了很遠。
千萬不要忽略指數型成長的威力,以寫作為例,每天寫 500 字看似不多,但日積月累,你就完成了一本書。或許你每天做的不多,但至少你完成了一些事情,比什麼都沒做還要好。
由於指數型成長在初期的曲線似乎是平的,讓我們在一開始忽略了它的潛力。一旦我們挺過剛開始學習的乏味階段,你會發現學習變得容易,你就會有迅猛的成長。
7. 思緒漫遊的強大
有時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讓自己去散個步、沖個澡、帶著問題睡覺,將問題交給大腦的預設網路模式(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往往能解決那些問題,或是誕生出新的靈感。
但是,光是任憑大腦思緒隨意飛翔,不一定會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前提是你必須先努力且專注地工作,才能享受到無目的思考的強大。
8. 培養對你所在領域中的品味
有意識地培養在你所處領域的品味,直到你知道哪一個是好的,以及是什麼促成它,你不知道你在追求什麼。
所謂的「最好」,就是你追求的目標,如果連最好都不及,那連好都到不了。
許多領域都提到這說法,這說法值得深思。作者認為所謂的最好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面對艱難挑戰,經歷挑戰的不適感後,你會變得更強大,其結果往往超出你的預期。
不舒服的挑戰,使人變得更自由,讓事情也變得更簡單,因為你成長了。
“One way to aim high is to try to make something that people will care about in a hundred years.”
那麼,要怎麼培養你所處領域的品味,找出該領域的好與不好呢?
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找出那些一百年後還是好的東西,才可能是真的好。那些不變的原則、概念,能夠經歷時間的沖刷而不會消失,就是歷久不衰的事物。
9. 風格就是天然而成的作法,而不是刻意做作
大部分人都能從作品所表現出的個人風格,來看出這作品出自於誰之手。
到底什麼是風格?風格又該如何培養出來呢?
所謂的風格就是不刻意的獨特方式。不刻意做作,就是不刻意模仿他人的風格。
不用特意去追求個人風格,風格的形成會在努力做到最好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成形。
10. 真誠
真誠(earnest)的核心就是誠實。
真誠除了積極誠認錯誤外,作者提到真誠有一種非正式性(informality)的成分,意味著關注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不重要的。換句話說,與其花費心力在維持正式的形象上,不如花費心力在做到最好。
比起你的外在,更重要的是你的行動。盡心盡力把重要的事情做好,他人就會感受到你的真誠。
“That’s one reason nerds have an advantage in doing great work: they expend little effort on seeming anything.”
11. 優雅就是普適性
數學上的優雅(Mathematical elegance):數學的基本原則與公式具有普遍適用性。
作者認為偉大的成就就像開發一個強大個工具,能夠自由應用,不受限制。該工具將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成為別人工作上的墊腳石,這表示你創造的點子是別人可以利用,且在許多地方都有所用途。
有些「開源」(open source)的程式碼、軟體,就是一個例子。像是 Linus Torvalds 創造出的 Linux,就幫助許多工程師打造出自由、安全的開發環境。
12. 原創性就是源自於好奇心
原創的想法不是來自於努力創造有原創性的點子,而是來自於試著創造或理解某個稍微困難的問題。
作者提供 3 個發揮你既有的原創性的方法:
- 談論或寫下你有興趣的東西。
- 將想法轉化成文字,想法的缺口就會自然出現,吸引著你將這缺口填滿。
- 改變環境。
- 拜訪新地方或散步。離開習以為常的環境,有助於去習慣化。這部分推薦去看《Look Again》。
- 接觸不同的領域。
- 探索不同的主題,就會有更多新想法。
- 注意! 別在太多種領域平均分配你的注意力。先對少數領域專業的好奇,在眾多其他的領域則是閒暇地好奇。
延伸閱讀 |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讀後感:檢視習慣化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最後,作者提到好奇心與原創性高度相關,好奇心提供原創性的所需的素材。
“Curiosity is itself a kind of originality; it’s roughly to questions what originality is to answers.”
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種原創性;它之於原創性,就如問題之於答案。 最好的問題本身就是答案的重要部分,好奇心也是一種創造的力量。
13. 比別人更嚴格審視事物
我們都透過模型來看待世界,但模型幫助了我們,也限制了我們。透過發現模型的缺陷,好的點子才能產生,但發現發現模型的缺陷很困難,這導致好的點子難以被發現。
發現模型的缺陷,最好的方式是比別人更嚴格。認真看待模型,而不是忽略模型潛在的缺口。
打破規則有兩種方式
發現模型缺口後,想要打破舊有的模型,就必須破壞既有的規則。
要自在的打破規則,有兩種方式:
- 享受打破規則 ⇒ 積極獨立的思考方式
- 忽視規則 ⇒ 被動獨立的思考方式
14. 移除濾鏡
好點子的誕生,都是在產生無數點子後,發現出來的。但有些潛在的好點子可能會被我們視作不可能達成,最先被拋棄,使得可能誕生出發明就此被埋沒。
我們得關掉過濾器,避免你覺得那些瘋狂的點子,被埋入地底下。
“One way to do that is to ask what would be good ideas for someone else to explore. Then your subconscious won’t shoot them down to protect you.”
15. 冷門的問題也極具潛力,不一定要追尋趨勢
人們通常會比較保守,因此會選擇跟隨趨勢的問題。原因之一是時間成本,相較於冷門問題,熱門問題的解決方案可能只需要數天。大部分人根據風險和流行選擇問題,因而低估了冷門的問題。
作者認為:最有趣而不時髦的問題之一,是那些人們以為已經徹底探討過,實則尚未的問題。偉大的成就往往是拿一些已經存在的東西,然後展示其潛力。
選擇問題的重要性比起解決問題還來得重要,這有可能是開啟全新領域的大門。
筆記下篇 | 《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筆記:做出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