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聽說哲維要準備出書了,就非常期待他的第一本新書《高能量溝通》的出版。
我是從 Tanya 舉辦的創作者聚會中認識哲維,而後我也參加過他舉辦的「影響力說書會」。他給我的感覺是溫暖且充滿正能量,與他對話總讓人感到舒服自在。
他想透過這本書,幫助無論是外向者或內向者,都能找到自己最適合、最舒服的溝通方式,不需刻意改變自己,而是能以真實樣貌展現,活出自我,並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內容目錄
《高能量溝通》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 Podcast「哲維說書」的主持人梁哲維,他致力於推廣閱讀,時常分享書籍精華、個人經驗與想法, 讓聽眾能夠輕鬆、有效地吸收書中的觀念。
此外,他也是公益演說家和講師,除了時常舉辦公益演講,也會舉辦說書會和主題工作坊,透過書中的方法,搭配實際練習,讓人人都能學習成長,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這本書的主題是「溝通」。你可能會認為身為講師的哲維是個外向、很會表達的人吧!事實上,他從小內向,講話會結巴。你可能不相信,那就去看他的早期的 Podcast 跟最新集數來對比,你就會知道表達技巧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此外,這本書還有另一個關鍵字「高能量」,何謂高能量?書裡提到,所謂的高能量就是讓彼此感到舒服自在的溝通。高能量不是讓自己處於興奮、雀躍的狀態,而是以最自然、舒暢的溝通方式,讓彼此都能輕鬆愉快的相處。
他傳授溝通的三大步驟「聽得懂、想得通、說得好」,分別從如何傾聽、如何思考、如何表達,這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理解他人,並表達自我。書中佐以作者親身的經歷、搭配實用技巧、工具箱,以及溫暖的貼心小語,幫助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溝通風格,讓你無論在職場、人際互動、演講等各種溝通場合上,都能夠透過對話來展現影響力。
接下來,我會分享溝通的三大核心步驟,以及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三件事。
溝通的三個步驟
溝通是一門技術,是可拆解、可複製、可模仿的技術!
書中將溝通拆解成三個步驟:
- 聽得懂:聽懂對方的意思,才能真正了解對方,建立更深的連結。
- 想得通:說的技巧固然重要,而更為關鍵的思考品質會影響表達能力。
- 說得好:溝通的最高境界,不只是說清楚而已,還要讓人感到舒服,甚至激勵他人。

第一步:聽得懂
溝通真正重要的不是「說」什麼,而是「聽」懂對方說了什麼。有聽懂對方的想法,他會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
溝通的第一步要從「聽得懂」開始,聆聽並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這比任何說服技巧都還來得有效。
我們常以自我為中心,會先設有預設立場,將自己的經驗與看法套用在他人身上,而沒有進一步確認,結果導致錯誤、誤會與衝突。
此外,現在資訊爆炸,加上生活步調快速,人們的專注力容易分散,因而沒有抓到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急於回應,變成了無效的溝通
因此,真正的溝通,是專注地聆聽對方說了什麼,理解對方的意思,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
如同哲維說的:「真正的聆聽,是讓自己像一杯清水,純淨而透明,能夠容納對方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像滿滿的一杯水,無法再裝進任何東西。」我們應學習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被既有觀念束縛,試著接納對方的想法與情緒,才能聆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

第二步:想得通
「想得通」是讓思考更加清晰,表達更有說服力。
說不清楚往往是因為想不清楚。思考清楚能夠幫助你釐清自己與他人的價值觀與立場,快速找到問題的核心,並能更順暢且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時我們是懷抱著善意去提醒或跟對方解釋,卻讓事情變得更糟糕,甚至演變成誤解與衝突。
這有可能是我們太常以自己的立場來思考,忽略了對方的需求與感受。
因此,哲維建議開啟對話之前,先問自己三個關鍵問題:
- 對方的焦慮是什麼?
- 了解對方當下情緒的起因。
- 對方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 看穿表面的表達,抓住對方內在的核心需求。
- 對方希望我為他做什麼?
- 有時對方只是想要有人聆聽抱怨而已,不需要給予過多建議。找出對方希望我提供什麼幫助。
很多時候,衝突與誤解,是因為沒有看清事情的全貌,導致了誤會與爭執。我們需要找出對方真正的需求,抱持著同理心來回應,多些詢問,而非多給建議。

第三步:說得好
「言語不僅是資訊的傳遞工具,更是能量的載體。」
「說得好」能讓你的話語更溫暖、更有力量,能夠激勵他人,讓人產生行動。這並非是討好或奉承,而是懷抱真誠與理解的溝通方式,能讓彼此建立更深度的連結。
那些說話能帶給人溫暖與力量的人,是《深刻認識一個人》中提到的照亮者(Illuminator)。他們會對他人產生好奇,善於了解別人。他們帶著好奇向別人提出問題,照亮別人,讓別人看到他自己身上的亮點。
溝通並非是要說服別人,也不僅僅是傳遞資訊而已,溝通還能夠打動人心,影響他人的行動,甚至改變世界。
雖然作者將溝通分成三步驟,但這三步驟是緊密且難以分割的。練習其中一步,就會連其他步驟一同鍛鍊。
書中提供許多工具與技巧,需要透過不斷嘗試與練習,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對話風格,讓溝通變得更加自然、更有魅力。

從書中學習到的三件事
1. 溝通不是「說」了什麼,而是「聽」懂並理解
我們常以自我為中心,從自身的視角、經驗作為出發點,自以為我們懂了,別人也應該懂,因而沒有真正的理解對方。
許多書籍都提到過聆聽的重要性,但是聆聽不是在一旁安靜地聽人說話而已,還要你專注地投入當下的對話。
試著,在與人對話時,開啟自己的注意力開關,像是坐直、傾身向前、提問、點頭、眼睛注視說話者。
當你沉浸於當下的對話,對方會放下防備心,更加信任你,因而願意真誠地與我們交流。
2. 帶著好奇心去問問題
溝通不是單向,而是雙向交流。
書中很多溝通技巧的核心,就是「主動提問」。要與人建立腎度連結,就是要多聽多問,了解他人的遭遇、感受,讓他們感覺自己被看見、被尊重、被傾聽,而且被人所了解。
提問有個小技巧,那就是多問「開放式的問題」,而非「封閉式的問題」。
例如:
「這件事帶給你什麼感受?」
「如果再你一次機會,你會怎麼選擇?」
「為什麼這件事對你很重要?」
透過提問,讓對方更進一步的思考,能夠讓溝通更有深度,更能建立深度的連結。
對話時,保持好奇心,把每個人都當作是一個謎,用提問來解開謎團,不斷尋找答案。
3. 溝通是為了雙贏,而非說服
書中有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哲維提到他有次舉辦讀書會,發現有個新人在整場讀書會中,不斷低著頭狂寫筆記。讀書會結束後,他前去詢問,才了解到對方計劃舉辦讀書會,所以透過參加這場活動,了解讀書會運作的模式,還有如何吸引人前來參加。
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把對方當成競爭對手,感到不悅;還是願意分享自身經驗,提供一些幫助?
哲維選擇毫無保留地分享舉辦讀書會的經驗,把對方當成願意一同推廣閱讀的好夥伴。
這是從競爭的零和思維,轉成《內在原力》作者愛大在書裡提到的雙贏思維。
延伸閱讀 | 《內在原力》閱讀筆記:從優秀到卓越的9種心態
我們不能把溝通當成一場辯論大賽,要競爭個輸贏。當我們以雙贏思維來溝通,分享各種有價值的資訊,讓彼此能夠學習與成長,這是一種慷慨的表現,能展現出感染力與影響力。
你樂於給予,人們會覺得你值得信任,隨後就會有越來越多人自然而然地想要與你交流,這不只展現出影響力,更能感染他人,使人們更樂於分享。
擁抱雙贏思維,能讓溝通更具有影響力。
後記
我很喜歡《特殊傳說》裡的一句話:「如果心能說話,那就是咒語般的言。」日本人認為言語具有言靈存在,言語中蘊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這股力量會影響自己與他人。
言語看似是向外傳遞資訊,卻也是映照出你心中世界的一面鏡子。你的言語會透露出你的想法、價值觀、信念,也會影響著你的思考與行動。
《高能量溝通》這本書不只是教你如何與人溝通,同時也告訴你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書中提供許多實用的心法與技巧,搭配各種情境的練習,幫助讀者們找出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 每個人都能透過後天的練習,改善自己的溝通能力,學會「聽得懂」、「想得通」、「說得好」這三個步驟,在生活中應用這些溝通技巧,不只是影響他人,也能影響自己。
推薦給所有想要提升溝通能力的人。無論你是職場工作者、創作者、領導者、內向者、伴侶、家人、朋友,都能從中學習溝通的藝術。
有效的溝通,能夠減少誤解、衝突,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願世界因有我們而變得更好。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愈忙愈要會表達》讀後心得:清楚表達 7 步驟
- 《內在原力》閱讀筆記:從優秀到卓越的9種心態
- 《原力效應》閱讀筆記:發揮內在原力的三步驟
- 《沉默不是金》閱讀心得:不明確就是不友善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讀後感:拾起勇氣,追求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