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大量閱讀習慣的我來說,閱讀速度並不慢,所以我對這類速讀類書籍沒太大興趣,像是這次要分享的《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一開始看到書名就不太想看,不過最近為了提高閱讀效率,以更好吸收書中資訊,我還是快速看完整本書的重點並整理起來,分享給想要提升閱讀速度的人。
目錄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在說什麼?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的作者金正是位韓裔作家,曾擔任過德國聯邦國防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現在以寫作為生活重心。
這本書聚焦在「商業類」、「實用類」、「學術學」書籍,主要是教讀者「三次閱讀法」,有策略地從書中快速吸收資訊,進而提升思考力與工作效率。至於「文學小說類」的書籍就不太適用於作者的閱讀法。
以下我會分享作者的三次閱讀法技巧,還有一些速讀技巧的重要觀念,最後會分享我個人的觀點。
100 分鐘將一本書讀三次是可行的嗎?
作者在書中提到,假設一本大約兩百頁左右的商業書,透過「三次閱讀法」在 100 分鐘內將書讀過三次。第一次花 10 分鐘,第二次花 50 分鐘,第三次花 40分鐘,而這三次的閱讀方式都不同。
你可能跟我一樣,會懷疑只花 100 分鐘就能讀懂一本書了嗎?
這的答案等我們看完作者的三次閱讀法再來討論。
第一次:10 分鐘,了解整本書的架構
一開始,先花 10 分鐘掌握書的架構,作者稱之為掃描式閱讀。在 10 分鐘內,瀏覽作者簡介、書的目錄,並隨手翻個幾頁大致瀏覽,以熟悉書的架構與重點在哪裡。
以這本書為例,你可以先快速瀏覽一下目錄,會發現本書主要的重點在於第 3 到 5 章的內容,快速翻一下這三章,你會了解到這三章是針對三個階段的閱讀方式做進一步的討論。
第二次:50 分鐘,抓出書中的重點
接下來,第二次閱讀時,在 50 分鐘內找出你特別感興趣或在意的內容,並拿螢光筆畫重點。
第三次:40 分鐘,深入閱讀
最後 40 分鐘,要做更深入的閱讀第二次閱讀時抓取的重點,並寫下你的感想。
作者認為一本書反覆閱讀三次後,你會對整本書的架構與內容有了更清楚的理解,更能抓住書中的重點。這樣一來,你會有更多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
理論上這種閱讀法是可行的,只要你非常專注在每個階段的閱讀方法上。但我不喜歡這種閱讀法,文章最後我會解釋原因。
然而,作者對於三次閱讀法的實際操作寫得非常很攏統,缺乏實際操作的例子。此外,書中大部分的內容更多是著墨在作者對於閱讀這件事的看法上,反而讓這本書的重點有些失焦。
不過,作者對於閱讀的一些看法是我認同且值得分享,這會破除你錯誤的閱讀方式。
不必將整本書看完
作者認為要抱持「去蕪存菁」的心態,他認為商業類或實用類書籍中,只有兩成是精華,剩下八成都是鋪陳。因此,要學會抓重點的能力來看商業書或實用書。
對於只有商業書或實用書只有兩成是精華的說法,其實我不完全認同。有些工具書的重點真的只有20-40 頁,像是《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就花了很大的篇幅在鋪陳與闡述作者對閱讀的觀點,關於三次閱讀法的重點其實就只有兩成。但有些很精彩的商業書,是將重點輔以精彩的故事、實例,來加強論述,讀完能更印象深刻,更具有說服力,這些故事我認為是值得一讀的。
當然,每個人的閱讀目的不同,或許你的時間很珍貴,要使用作者的方式來抓取書中的重點也無妨。
雖說作者有些想法我不完全同意,但我很認同作者「不必將整本書看完」的觀念。
在過去,我也抱持要將一本書從頭到尾都看過的心態來閱讀,這種方式往往讀得很慢,最後會忘記前面到底讀過什麼。所以,我開始提高閱讀輸出的比例,寫下並分享一些閱讀筆記後,很多書的內容都會比較有印象,幫助我更好記憶。
雖然剛開始我的做法很沒效率,會盡量將這本書的許多重點萃取出來。但是,隨著我看得書越來越多,我發現有些書籍的內容,其本質是重複同一觀念,若該觀念我已經熟悉、了解,我就會選擇快速瀏覽或跳過。這是因為我已經累積大量的閱讀經驗,所以才能快速選擇要讀什麼。
以上是我累積大量閱讀經驗後,學會的速讀方法。
對於較少閱讀的人,我認為針對那些商業或實用類書,在了解整本書的架構後,先挑選你感興趣、或不了解的內容來閱讀,至於沒讀到的部分,等有需要的時候再回頭來閱讀。因為有需求並可以實際執行的方法,才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收穫。
不要執著於不懂的部分,先繼續看下去
當你接觸到陌生的領域時,會對書中的專業術語感到陌生,這是件很正常的情況。作者告訴你,這時不要糾結在看不懂的部分,先繼續往下讀下去。
在讀完三到五本書之後,隨著你接觸專術語的次數增加,你會理解該術語的意思,因為你累積大量的閱讀量,會使你對專業術語更加熟悉。
千萬不要反覆鑽研不懂之處,導致讀了很久還沒弄懂,最終看不完一本書。
我過去在讀研究所時,剛開始接觸到新的領域,對文獻的內容也是完全不懂,但我還是不斷看更多的文獻,隨著看過的文獻數量增加,我對於文獻中提到的專業術語更加了解。
看書也一樣,遇到不懂地方,先標記起來,跳過也沒關係,等你累積大量的閱讀經驗,回過頭來看,你會對不懂的地方有所了解。
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有目的的閱讀,才會從書中獲得你想要的資訊。
當你漫無目的地閱讀,你會根本不知道你讀了什麼、重點在哪。
以這本《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為例,我想要學習作者的速讀法,所以我的重點在於三次閱讀法的技巧。因此,我能很快速把這本書的重點講出來,因為我是主動地閱讀,而不是被動地閱讀。
要怎麼從被動輸入,轉為主動輸入呢?
抱持著疑問來閱讀,閱讀一本書前,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想要從書中獲得什麼?了解書中的內容後該如何實踐到生活中呢?
在閱讀時,多問「為什麼」,會讓你抱著目的性來閱讀,你會對閱讀的內容更加印象深刻。
後記:我不會使用三次閱讀法
「讀書的目的在於改變觀點,書中並沒有萬人適用的真理。」
我寫了《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的書評,為何我卻不使用作者教的三次閱讀法呢?
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作者的閱讀方法,而是方法背後的底層邏輯。這本書的三次閱讀法就是藉由教你透過反覆閱讀,來加深對於書的架構理解度,並學會抓出書的重點所在。
至於是否要按照三次閱讀法的時間安排來看一本書,我個人是不推薦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步調,依照自己的步調來閱讀,才能享受閱讀。
閱讀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並不是與時間的競賽,也不是為了跟人競爭。在有限時間內讀完一本書,不是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嗎?
作者教你的方法是非常具有目的性的閱讀法,雖然這本書的內容寫得很好,有以作者的親身經歷來說服讀者,但是這種高效閱讀方式,犧牲了閱讀的樂趣。不過,看過作者出國留學的經歷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要使用這種閱讀法。
三次閱讀法的實踐做法很簡單,容易了解,但你要不要使用這個閱讀法的決策權在你手上。反正我是不會這樣看書的,跟時間賽跑實在是太累了。
我認為只要你有長期的閱讀習慣,有了大量的閱讀累積後,你絕對不會輸給那些學過速讀技巧的人。
如果真的想學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我推薦你去看《雪球速讀法》,這本書對於速讀方法與背後原理,解釋得更為詳細。如果你進一步了解如何閱讀書籍,推薦給你稍有難度的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保證讓你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