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完貝納.維貝 (Bernard Werber)的螞蟻三部曲中第一部《螞蟻》(Les Fourmis)之後,就覺得從螞蟻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非常期待出版社會把剩下兩部重新翻譯完。
這次要來介紹第二部《螞蟻時代》(Le Jour des Fourmis),故事延續第一部,繼續以螞蟻與人類兩條主線穿插而成。作者以豐富的昆蟲學知識和引人入勝的劇情安排,構築成一部包含科幻、冒險、懸疑、哲學的小說。
延伸閱讀 | 《螞蟻》閱讀心得:微小卻又複雜的螞蟻世界
內容目錄
《螞蟻時代》內容簡介
人類世界線中,接連發生離奇的密室殺人案,最先被發現的是「薩爾塔三兄弟」命案,與後續發生謀殺案,共通點是死者臉上都充滿著驚恐,還有他們都是在通用化學(CCG)工作的研究人員和化學家。負責這起案件的探長雅克・梅利耶對於最初的案件,一開始認為只是兄弟間的爭執,因而草草結案,卻被女記者萊緹希雅・威爾斯在社論上批評探長過於草率地結案,還指出案情諸多疑點。雅克因而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並和萊緹希雅一同合作,試圖找出這一連串謀殺案的真相。然而,種種證據指向嫌疑犯可能是螞蟻!螞蟻能當殺人兵器?誰是操作螞蟻的吹笛手?兇手是如何操縱牠們?
同時,故事還接續第一部喬納東.威爾斯與其他消失在公寓地窖中的十八人,他們一同在地底下生活,面對著糧食的問題,瀕臨生死危機的他們提出了一些大膽的想法與行動。
在螞蟻世界線中,一座褐螞蟻城邦「貝–洛–崗」裡的新蟻后希藜–埔–霓,正在進行大改革,發展出一套耕作、畜牧的系統,還成立了「化學圖書館」,將費洛蒙儲存在卵型容器中,以儲存各種知識,建立了知識保存與延續的制度。同時,她正準備對「手指」(螞蟻對人類的稱呼)發起一場大東征,打算派遣螞蟻軍隊去消滅手指。螞蟻 103683 號(103 號)曾到世界邊緣見過手指,因而被選為這場東征的最高負責者。究竟這場東征的結果會如何?密室殺人案跟 103 號有關聯嗎?
此外,在螞蟻城邦中,螞蟻還分成「奉手指為神」和「抗手指為敵」兩大派,這一群「奉手指為神」的反叛螞蟻正在祕密行動,叛軍還分成自然神論者與非自然神論者兩派,進行宗教上的爭論。無論是蟻后還是叛軍,雙方都不約而同地將任務交給 103 號,牠除了要率領軍隊東征外,還擔任的人類信使,攜帶一個「蛾繭」前往人類世界。
在人類與螞蟻兩條故事線的交錯中,還會不時穿插艾德蒙.威爾斯所著《相對知識與絕對知識百科全書》的內容,針對歷史、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等內容來補充,並令人值得反思。
最終,人與螞蟻兩條看似毫無交集的平行線,會以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交匯在一起。而這一趟東征,將會開啟螞蟻文明和人類文明之間的交流。
打破思考慣性
從第一部《螞蟻》中,出現「六根火柴棒做出四個等邊三角形」這個謎題,就一直告訴你:你必須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如果你用習慣的方式思考,你會永遠想不出來。
而這集中也出現兩道謎題,一個是「跟這個系列相關的下一列數字是什麼?」(見下圖)另一個是「六根火柴棒,在不折斷或黏起來的情況下,排出六個同樣大小的等邊三角形。」
這些謎題的共通點都是要你打破以往的思考模式,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書中有一段比喻很貼切:如同跳棋一樣,要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然後要採納對方的觀點。
世界上的知識都是一切是互相完成、混合與結合。唯有放棄以往思考慣性,才能看到解方。

個體思考優於群體思考嗎?
「在城邦裡,妳是其他螞蟻的一部分;獨自一人的時候,妳是虛無的一部分。」
《相對知識與絕對知識百科全書》提到的一些看法很有趣,值得深入思考。
書中提到螞蟻沒有像人類一樣擁有恐懼的情緒,因為螞蟻不會意識到自己作為個體的存在,沒有「我」這樣的概念。因為它們不是獨立自主的存在,它們的自我是透過社會群體來實現,由於沒有自我意識,也就不會害怕自身的死亡。
對於人類來說,思想無所不能,人類甚至會因為思想而成為受害者。書中舉了個例子,有個男人被關在冰櫃中,最終被冷死。然而,冰櫃並沒有啟動,只因為他相信自己很冷,結果被自己的想像給冷死。
此外,我們對於任何事物,必須忍受的時候會讓人感到危險,而如果可以將它導向自身的利益就可以豐富我們。比如說搖滾樂對有些人來說音量過大而感到不適,但對於享受、喜愛搖滾樂的人來說,他們非常樂在其中,完全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受。
螞蟻傾向於群體思考,而人類傾向於個體思考,究竟誰好誰壞呢?
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像是紀律、效率、創造性等等層面,很難分出優劣,只能說各個種族都有最適合的思考方式,世上沒有最完美的思考方式。

人類真的比螞蟻更為優秀嗎?
《相對知識與絕對知識百科全書》提出的擬人論,內容主張人類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思考,將一切歸結於人類的尺度與價值。人類對自己的大腦思考,認為是合理、合乎邏輯的,因此一直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就連製造機器人,也是複製人類的存在、行為、思考方式,但其實還有很多思考方式。例如:螞蟻的思考方式。
故事中 103 號與人類的交流,這場跨種族的溝通, 103 號以螞蟻的角度來評判人類,竟能看出人類的本質,看得比人類自己還透徹,點出了我們忽略的觀點。
就如同故事中蟑螂所說:「我們要求別人接受我們,而我們卻不接受自己。我們怎麼可以想要去幫助一個還沒有準備好要幫助自己的個體呢?我們怎麼可以去欣賞一個不欣賞自己的個體呢?」這句話竟然由蟑螂所出口,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誰能肯定人類就一定比螞蟻或其他物種更為優秀嗎?
人類真得有好好看清、理解自己嗎?

讀後感
「書是一連串的文字,一連串的死符號,一連串的近似說法。」
根據螞蟻化石,能推論出最早的螞蟻出現在大約 1.13 億年前的白堊紀,也就是從恐龍的時代一直存活到現代,牠們遍布在各種氣候環境,連嚴苛的氣候、人類的居住地都能看見牠們的身影。相比之下,人類出現的時代大約在距今 500 萬到 700 萬年前,存在的時間比螞蟻來得短。人類看似主宰了地球,但我們能夠忽視這些小小的存在嗎?
作者透過從螞蟻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讓讀者能夠從微觀的視角來重新理解這個世界,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物種能夠建構出如此複雜的系統。它們在犯錯中進步,永遠都在摸索,而且它們不滿足於擁有的一切,不管什麼都會嘗試看看,即便會冒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當然書寫者是人,而讀者也是人,我們仍是從人類的角度來解讀螞蟻的行為、思考,這些解讀是否又是正確的呢?
書中艾德蒙發明的「羅塞塔石碑」是利用化學物質來模仿螞蟻的費洛蒙,使得人類得以與螞蟻進行溝通,促進了思想與文明的交流。螞蟻的智慧是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古老的螞蟻文明與人類文明的交流是否能促成合作,進而得知我們以往不知道的事物呢?若雙方真得發生衝突,究竟會發生什麼後果呢?
或許未來有一天真的會有科學家發明可以與螞蟻交流的科技,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總之,即便你沒有看過第一部,也不會影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架構非常完整且獨立。如果看完這本書,對第一部感到興趣,再看也不遲。
期待商周能夠出完第三部《螞蟻革命》(La Revolution des Fourmis),我非常好奇後續的劇情。人與螞蟻是否會攜手合作?兩者之間的合作能夠帶來什麼影響?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螞蟻》閱讀心得:微小卻又複雜的螞蟻世界
- 《第四翼》讀後心得:龍x魔法x學院的浪漫奇幻小說
- 《十誡》閱讀心得:值得重新再看一遍的小說
- 《眾神之島》心得:台灣小小島嶼上的眾神與人間百態
- 《13.67》閱讀心得:警察的本分與使命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