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讀完夕木春央的《方舟》後,對於其結局的震撼,讓我久久不能平復。
延伸閱讀 | 《方舟》閱讀心得:後勁極強,請小心服用
這次看到作者的新作《十誡》,也是以舊約聖經的內容來命名,讓我非常期待。夕木春央的小說有別於其他推理小說,大多推理小說在你知道兇手後,就不會重新再看了,因為少了一些猜測的刺激與對劇情發展的興奮感。然而,他的作品卻是值得再看一次,第一次看是為了找出兇手是誰,第二次看則是為了思考對話底下的心理攻防戰。
接下來,我會簡單介紹這本書的故事背景,並分享我的心得。我盡量不會透露太多的細節,讓你保有閱讀的驚喜與樂趣。
目錄
《十誡》故事簡介
重考生英里的伯父因為車禍意外而去世,留下了一座私人的度假小島。
為了處理很久沒人整理的無人小島,英里與父親帶著七名同行者一同登島,同行者包括觀光開發的相關人員與伯父的友人,目的是想要將這座小島打造成一座度假小島。
然而,當他們踏入小島上的屋子後,發現島上近期曾有人來過的痕跡,殘留的垃圾、廚餘,甚至還有一間小木屋的地下室內,藏有大量的炸藥。
察覺到不對勁後,他們打算隔天一早就離開,但翌日清晨卻在斷崖處發現一具屍體,而犯人還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列出「十條戒律」,要求他們:三天內都不得離島,不準報警,也不能推測兇手身分。
違背戒律者,兇手會引爆島上的炸藥,將島上所有人,包括兇手自己,一起埋葬。
而接下來的三日中,他們必須與兇手一同待在島上,但殺人案卻接二連三發生。面對如神一般的戒律,他們無力反抗,只能祈求這三天趕快結束。
他們如同遵守戒律的信徒,卻也淪為兇手的幫兇。
十條戒律,限制行動,但不限制思想
這本書不像是傳統的暴風雪山莊式的孤島設定,這座島上的對外通訊順暢,隨時可以連絡接駁船前來接送他們離開。
因為「十條戒律」的出現,讓得這故事不同以往的推理小說。大多推理小說都要試圖尋找線索、討論案件,找出真正的兇手是誰。然而,這些規則卻限制大家的行動,禁止他們找出兇手是誰。違逆者,島上的炸藥就會被引爆,無人能夠生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得與兇手一同在島上生活三天,彼此會互相猜忌,無法自由地調查兇手。行動時,深怕違反兇手的規則,還透過匿名投票的方式,向兇手請示。
戒律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卻不限制人們的思想。然而,這些規定就如同心理上的枷鎖,在自保與找出兇手之間,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心得
這本書跟《方舟》一樣,前期劇情較為平淡,主要是在交代出場人物、故事背景,要等到殺人案發生後,故事才會變得有趣起來。
如果你有讀過《方舟》,應該就會注意到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而推斷出這次的兇手。這次我很快就猜到真正的兇手是誰,但是結局仍舊超出我的想像。最後,雖然知道了兇手真正的犯案動機,我卻沒想到還有 ▢▢ 的存在(以防劇透,我就不明講「 ▢▢ 」是什麼。),讓我大感意外。
再來說一下,這本書的兩個小缺點:
第一是故事人物太過扁平,讓人一下就忘。由於兇手訂下的規定,讓角色之間的互動與對話變少了,造成書中每個人物不夠立體,這種模糊性反而讓人更加難以猜測兇手是誰,但反過來看,讀者可以透過這點來逆向推測可能的犯人。
第二是最後針對兇手的邏輯推理,看似描述得相當合理,但是仔細思考一下,仍有很大的破綻。尤其是,第一位死者的死因,我覺得推理上就有所漏洞,但角色們可能在心理上有所壓力,因而無法保持清晰的思考,沒發現當中的異樣之處。
此外,這本書還有一個跟前作《方舟》有關的小彩蛋,我完全沒有發現,是看書末的分析才得知。建議先看完《方舟》再來看這本書,當然沒看過也不會影響閱讀體驗。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會讓你失望的,風格有別於傳統的推理小說,結局的反轉會使你想要再重新閱讀一遍,以不同的角度來重新詮釋故事。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方舟》閱讀心得:後勁極強,請小心服用
- 《姓司武的都得死》讀後感:推理之中窺見香港的樣貌
- 《隱蔽嫌疑人》讀後心得:難以猜出真正的兇手
- 《逆轉正義》讀後感:你所相信的正義,是對的嗎?
- 《童探Bodacious》讀後感:以「圍棋思維」為基礎的推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