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的書名打中人們渴望更多金錢的心理,因為人人都想成為有錢人,過上財富自由的生活,而這本書告訴讀者,想要成為有錢人,需要掌握人的「心理」,才能夠操控錢與人。
透過了解富人的思考與行動方式,我們不再會從眾,也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透過心理學掌控自己的思考與行為,朝著有錢人之路邁進。
目錄
《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韓國資深企管專家鄭寅鎬(정인호/Jeong Inho)想要了解有錢人的思考與行動方式,他研究超過 50 多位的富豪,分析他們是基於什麼對出判斷與行動,而不會被人和金錢影響行為。
他認為:「真正的有錢人,其實都是心理學家!」
但與其說他們是心理學專家,不如說他們的思考與行動不同於一般人。
《大賣空》主角麥可.貝瑞在尚未發生金融危機前,就敢逆向操作去賣空美國住宅市場;畫家畢卡索善於社交,建立了各種人脈,使得他的畫作在生前名利雙收;馬斯克在公司失敗並面臨倒閉危機時,仍選擇把剩下的錢再次投入了公司;巴菲特在收購企業時,會僱用反對者來減少投資錯誤……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有錢人的思考跟我們不一樣!
了解有錢人的信念、價值觀、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與行動。
以下我就分享書中的 6 個致富的思考與行動方式,幫助你擺脫窮人思維,擁有富人思維。
1. 擺脫從眾心理
面對暴漲的股票,或者是股市的崩盤,大多數人會順應股市的趨勢來進行投資。在牛市時,不斷投入資金買入股票;在熊市時,將股票脫手。
富人們則是走自己的路,他們在熊市時,敢於買進股票;在牛市時,將熱門的股票脫手。也就是說,富人大多跟人們逆向操作,不順應時事與潮流。
富人們敢於承擔風險、打破規則,還不會受到流行趨勢和他人評價所左右的判斷力。
就如同 2025 年四月初的時候,因為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的關稅政策,造成的全球性股災。若是在這個股票大跌的時間點,你選擇大膽投入,現在你可能就獲得極高收益。
當然這只是後見之明,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投資就像是人生一樣,你不冒險就是最大的風險,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你現在的決策會影響著未來。
擁有自己一套的判斷基準,不要隨著報章媒體、名嘴的看法,跟著他們所講的趨勢投入股票。通常新聞媒體的資訊都已過時,名嘴提到的資訊不一定正確。不要人云亦云,隨意相信祂人的說法。
擺脫從眾心理,才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像孤獨的獅子一樣獨來獨往;而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像成群結隊的旅鼠一樣。」
2. 不要一直在享樂跑步機奔跑
多數人都會遵循著享樂本能來行動,作者稱其為享樂跑步機。
享樂跑步機就像是海水一樣,會越喝越渴。若你追求享樂本能,而不願為了未來付出一些犧牲,你只會享受到短暫的快樂。
多數人都追求一時的快樂,而唯有少數人透過創造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這帶來的快樂更長久。
我們都想賺更多的錢,這樣一來就有錢去購買名牌、跑出、飾品、吃美食。
然而,富人們才不會追求物質的享受,他們能控制自身享樂的慾望。你可以查看那些全球富豪榜的人,哪個人有過胖的情況,而且多數富人們都擁有運動的習慣。
想想看,你會選擇去星巴克買一杯咖啡,還是自己煮咖啡來喝呢?
大多數的富人,在消費上都有所節制,而非總是開著跑車、搭遊艇、擁有專機接送。股神巴菲特至今就仍住在 1958 年以 3 萬 1500 美金買下的房子,而非住在豪華住宅中。
與其讓由享樂本能掌控自己,追求一時的快樂,不如對自身有所節制,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才是富人的思維。
3. 不刻意炫耀來炫耀
我們習慣跟人比較,因此才會炫耀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深怕自己不會被別人認同。
因此,當你看到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們,他們吃了什麼高檔美食、又去哪裡出國玩樂、又購買了昂貴的品牌,那只是為了博取眾人的關注,讓自身看起來更有價值。
然而,真正的有錢人都是追求低調奢華,不用誇張的消費吸引人的眼球,大多採用不顯眼、不刻意炫耀的消費行動。
他們追求安靜的財富,不會因為有錢而大聲宣揚,讓自己看起來更加耀眼。真正的有錢人都非常低調,從外表或擁有的事物上看不出來。
有錢人都是透過不刻意炫耀來炫耀。
4. 人脈即財富
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就名利雙收的藝術家,而梵谷則是在他死後,作品才逐漸被人認識而出名。為何畢卡索能在生前就闖出知名度呢?
答案是人脈!畢卡索在生前就善於社交,他的父親是知名畫家,還有他的家族在學術界與藝術界都有廣大的人際關係。因此,畢卡索能夠透過人脈,將他的作品宣傳出去;相比之下,梵谷生前貧困且孤獨,所以很難得到大眾的注意與認可。
從上述的案子來看,與其追求錢,不如追求人脈。擁有財富的人都擁有人脈,而擁有人脈的人都擁有財富。
有了人脈,相當於取得資源的管道變多了。不只如此,人脈能帶來高品質的資訊,還能接觸到各種才能的人,獲得好的想法,提高創造能力。
在人生當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獨自一人奮鬥打拼,人是群居動物,其成功需要人們、社會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助,是通往財富的道路。
5. 把時間用來投資,而非消費時間
多數人都是用時間換取金錢,並享受休閒的時光。而富人們不會用時間來交換金錢,他們看重時間,會把時間用來投資。如同富蘭克林曾說:「時間就是金錢。」
你也知道每個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不論貧富,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時間,你的未來取決於你如何使用相同的時間。
富人在意時間成本,以至於他們認為閒著就是浪費時間。
因此,富人不會浪費時間在排隊、滑社群媒體上面。他們會認為等待的時間很浪費,不具投資價值。此外,他們也會控制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而是花時間在有價值回報的事物上,比如說閱讀。
富人們都會閱讀什麼類型的書呢?答案是各種領域都有涉略。以比爾.蓋茲為例,他每年都會公開分享書單,其內容從社會議題、領導、科技、歷史、疾病等領域都有。
明明只要閱讀專業領域的書籍就好,為何還要廣泛閱讀呢?
現在已經不是唯有專才才能夠勝出的時代,你不只要有專業,還要跨域學習,在看似毫無關係的領域,卻能從中獲得新的靈感與創意,讓你擁有更廣大的視野、多元的視角,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富人除了在意時間的成本與投資在哪外,他們還會建立高效的工作系統,讓自己不用花太多時間在重複性質高的工作上。
例如:他們會建立我們常說的「被動收入」,讓自己不受時間限制,24 小時都能賺取收入。花費最手的時間,帶來最大的收益。當然建構工作系統非常不容易,雖然前期需要花費時間與心力去建構系統,但後續透過系統賺取的收入是源源不斷的。
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把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導致哪些事情長期毫無進展。
「只有艱困地度過人生的某個時期,才能享受一輩子的從容。」
6. 「以後」最具破壞力,「現在」最具生產力
多數人可能常說:沒時間,以後在說、以後在做就行了。但是「以後」究竟是什麼時候?
「以後」表達著你現在不想做,未來也不想做的抗拒心理,在抵達截止期限前,你絕不會以積極的意願去做。
「以後」只會把你的決心延到明天或明年,甚至是永遠都不會做。
例如:我想錄製 Podcast,但是我覺得我口條不好,等我口條變好在開始做 Podcast。「以後」會比「現在」感覺更容易去執行。實際上,那只是藉口,根本不會去執行。
那些成功的企業家,都會將想法在「現在」付諸實行。他們具有驚人的執行力,會將想法馬上付諸執行。
如果你想畫出一幅漂亮的畫,現在就開始每天畫一幅畫,直到畫出滿意的作品。如果你想要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說能力,現在開始每天開口說英語,才能擁有流暢的英語口說能力。
有句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戲,光練不說真把戲,又說又練好把戲。」知行合一很重要,就像夢想光是說是不會實現的,因為夢想不是名詞,而是動詞。
別再把「以後」放在嘴邊了,「以後」最具有破壞力,而「現在」才最具有生產力。
後記
如果你想要看完這本書,就懂得如何運用心理學操控人與金錢,很抱歉,你完全不會學到什麼。
整本書通俗易懂,講到了很多故事與研究案例,非常適合剛接觸心理學不久的人來閱讀。書中不會有太多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出現。這本書能不只夠幫助你更加了解他人,同時更加了解自己平時的思維與行為,跟有錢人有何不同。
但對於已經閱讀很多心理學相關書籍的人來說,這本書就沒這麼推薦。我讀完後,感覺書中都是在比較有錢人與一般人的思維與行為上的差異,但是前面鮮少提到心理學上的研究探討,沒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深入探討為何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後半部有提到一些心理學相關的內容,但是跟如何用心理學來致富完全沒有關係。
總而言之,這本書平易近人,幫助我們了解要如何改變自身的思維與行為,才能夠脫離窮人思維,轉向富人思維。
關於金錢的思維,我推薦你去閱讀《致富心態》,保證你會對金錢的看法有所改變。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致富心態》讀後感:關於金錢與財富的18堂課
- 《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閱讀筆記:解讀你的金錢腳本,逆轉金錢思維
- 《致富運氣》閱讀筆記:如何充分發揮好運期的運氣
- 《專注力協定》讀後感:四步驟,打造心無旁鶩的專注力
- 《原子時間》閱讀筆記:有效運用晚間四小時,創造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