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完《峰值體驗》後,就了解到作者汪志謙是一位會不斷地迭代與努力的人。他在香港大學剛設一堂課,第一次經由學生評分獲得了 82 分,但他為了追求更好的表現,持續聽取學生們的反饋,並根據回饋修改上課內容、投影片順序、講話速度、語氣、肢體動作等等,還深入分析那幾位獲得將近滿分的老師如何授課,最終得到了 96 分,此後都沒有低過這個分數。
經過不斷迭代,全新的《峰值體驗2》根據原有的架構,增添更多內容,幫助企業打破經營的盲區與誤區。
延伸閱讀 | 《峰值體驗》閱讀心得:洞察關鍵時刻,落地體驗服務設計

內容目錄
《峰值體驗2》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兩岸知名的品牌顧問汪志謙,他是貞觀顧問創始人既首席顧問,不只在業界擁有20年以上品牌行銷經驗,還在學界的香港大學與政治大學教授品牌行銷有關的課程。
這是《峰值體驗2》是《峰值體驗》中,洞察與落地框架的迭代與優化,進一步提出出增量和存量雙增長的策略,幫助企業能夠在維持現有客戶的狀態下,提升新客戶的數量,實現商業的非線性成長。
書中圍繞著人場貨邏輯、品牌的三大變量(選對人、做對事、說對話)、三複四效法則(三複:複利、複合、複製;四效:分發效率、算法效率、人才效率、迭代效率)、峰值四大畫布(洞察 i 畫布、落地 X 畫布、品牌輪、產品畫布),提出一套可操的品牌經營策略,幫助企業制找到最重要的關鍵時刻(MOT),徹底洞察:消費者買了什麼?他們為何而買?
作者的兩本書都提供商業的底層理論與實踐方法,若你是企業家、商業分析、行銷、品牌經營、創業家等領域的人,這本書會拓展你的思維,以不同的商業角度來看待品牌行銷。
以下會分享書中提到的「增量和存量雙增長的策略思維」、「洞察人、場、貨的底層邏輯」、「品牌的三大變量」,以及個人的想法。

增量和存量雙增長的策略思維
商場上,有「增量」與「存量」兩種概念。
「增量」是可能被激發的潛在市場或客戶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找到新客戶、新市場。增量市場最怕「首單即終單」,即便你花再多的錢在打廣告也沒用。一旦停止投入廣告,也就結束了。
「存量」是已存在的老客戶、現有客戶、既存市場的現有商業模式。存量市場容易發生倖存者偏差,你只看到一部分消費者,卻沒有看到整個市場。你只在乎存量,卻忽略了增量,兩者應該兼顧。
企業若想要存量、增量雙增長,要學會用不同視角來看消費者市場。審視愛你產品的人、不愛你產品的人,買過卻不再購買的人,還有從沒買過的人。每種人對於產品的看法都不一樣,而你的視角寬廣決定了產品的市場有多大。
洞察「人、場、貨」的底層邏輯
作者還融入了零售電商市場的「人、場、貨」邏輯,所謂的人,就是目標客群;貨,就是商品;場,就是購物場所。
在「人」邏輯下,需要了解消費者的動機與情緒。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無非就是要滿足這五個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有的版本還把自我實現擴增為三個:認知、美感、自我實現這三個需求。而作者以此理論為基礎,提出「動機七情」:
| 馬斯洛需求理論 | 動機七情 |
|---|---|
| 自我實現 | 大理念為他人 |
| 美感需求 | 把自己變美好 |
| 認知需求 | 學新認知爽感 |
| 自尊需求 | 被看見裝起來 |
| 愛與歸屬感 | 認同感被需要 |
| 安全 | 先避損解焦慮 |
| 生理 | 五感刺激快樂 |
情緒是重要的底層邏輯,它決定了一個人的消費動機,能滿足越多情緒,消費者購買動機就越強。
除此之外,想被人看見的歸屬感需求,也是現代人的強大動機之一。這種「想被看見」的動機需求,也是強烈的消費動機,因此,作者總結出消費者十裝:裝 X、裝年輕、裝同好、裝高級、裝幸福、裝懂、裝自信、裝正確、裝時尚、裝成就。這也是為何那些高價品牌能夠賣得很好,因為這些品牌能讓消費者「裝」起來。
增量可以用情緒來帶動進店率與轉化率;存量則可用「歸屬感」來帶動複購率與推薦率。(四大維度:進店率、轉化率、複購率與推薦率的概念請見《峰值體驗》)
在「貨」邏輯下,要擁有任務、品類的思維,也就是消費者想要不是電鑽,只是要打一個孔。探究消費者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為何要做這件事?其他品類可以取代嗎?有沒有更簡單、高效的方式?那些能精確解決問題、打破原本預期、提供完整一條龍服務的產品,都可能會讓消費者感到值得。
在「場」邏輯下,就是洞察高頻發生購買事件的場合。書中舉了一些例子,例如:上班通勤、職場工作、約會度假、運動休閒、學習充電、三餐睡覺。有些產品能應用在多元場合,會讓消費者做得相當值得,例如 YouTube 平台不只能用在放鬆場合,也能用在學習場合。
總之,在第二部中,大量增加關於從「人、場、貨」的邏輯來洞察市場的思維,弄懂消費者到底在買什麼?而你該賣什麼?

品牌的三大變量
品牌的三大變量分別是:選對人、做對事、說對話。以下分別來介紹:
選對人:找出利基市場
在《峰值體驗》就提到過,要先透過關鍵時刻(MOT)切割出灘頭堡目標客戶(beachhead target audience or brand Target Audience, BTA),再逐漸打入主要市場目標客群(market target audience,MTA)。
因此,品牌要先聚焦小範圍的客群,也就是第一線消費者,讓他們愛上你的品牌,再透過裂變讓拉入新客人。想要獲得 BTA 的喜愛,你得找出你的品牌優勢,吸引 BTA 購買,當他們需求有被滿足,成為會一買再買的忠誠客戶後,讓他們透過口碑推薦來逐漸擴大客群。消費者口碑就是最大的行銷利器。
在這個思維底下,作者提出了三破:破圈、破壞、破局。
破圈就是突破原本的消費客群,吸引新的消費者加入購買行列。
破壞,就是你的品牌比對手還要更好,要能破壞競爭對手的優勢。
破局,就是突破固化的商業模式,不要老是認為舊有的方法仍是有效的行銷模式,想要突破這場困局,就需要有所突破,才能創造新局。

做對事:聚焦少數的關鍵時刻
作者提過 MOT 不是越多越好,只有其中關鍵少數的 MOT 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不是每個 MOT 都對消費者的決策影響程度是一樣的。
從數百個 MOT 中,最終只會挑選出可能不到十個。想要找出那關鍵少數,要先依重要性來排序數百個 MOT,再依滿意度來排序 MOT。觀察前十名中,重複出現的 MOT,那就是峰值體驗的所在。
書中將原本選擇 MOT 的九大原則擴增到十大原則:
- 原則一:非常重視三高(購買頻率高、平均單價高、使用頻率高)客人對 MOT 的意見。(滿足度)此外,那些不愛你品牌的人的意見也要考慮一下。
- MOT 並非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概念。不同消費者的MOT重要性不同。先顧好存量市場(老顧客),在擴展到增量市場(沒有忠誠度、競品消費者)。
- 原則二:MOT 集中在企業目前側重四大維度的哪一維度。
- 原則三:MOT 如果剛好是三個黃金時刻(最初、最高、最終)是最好。
- 原則四:消費者能不能從 MOT 感受到品牌訊息。那些體驗的低谷與購買的障礙有無消除掉?
- 原則五:產品或服務的美(特點)能被放大嗎?可以透過 MOT 打造成峰值嗎?
- 原則六:哪一個 MOT 消費者最重視?(重要性)
- 原則七(優先考慮):哪一個 MOT 我可以做得最好?
- 原則八:哪一個 MOT 是競爭對手做得不夠好?
- 原則九:是否和商業模式適配?能否複製?
- 原則十:MOT 能否落地我選出來的三個重要的品牌訊息嗎?(第二部中新增的原則)
註:原則六、七、八要放在一起考慮,其中優先考慮原則七。若你做不到最好,你就無法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聚焦於少數 MOT,就是要你把資源要在刀口上,確保你是在做最重要的事。套用第一部提到的話:只有在關鍵時刻做好「體驗設計」,才會真正影響消費者決策。行銷不做在關鍵時刻上,都是浪費。
在關鍵時刻,讓消費者體會到我們想要傳遞的品牌訊息,並做出我們期待的事情,才能讓消費者「一見就進、一進就買、一買再買、一傳千里」。
說對話:將品牌訊息植入消費者的大腦認知
之前看完第一部後,就覺得書中內容比較偏重於 MOT,而忽略品牌訊息的部分。這個缺點在這本書中獲得了改善,書中大幅增加對於品牌訊息的挑選原則與企業範例。
那麼品牌訊息該如何設計?什麼樣的品牌訊息才是好的呢?該如何挑選呢?
品牌訊息要跟 TA (找對人)與 MOT (做對事)相互連結,它是連接兩者之間的重要橋梁。若這三者之間毫無關聯,你會傳遞出錯誤的訊息給消費者,你的品牌將不會被消費者給認知到。
以下分享書中兩個設計品牌訊息的思維。
第一個是「訊息輪」,該理論源自於源自於資訊理論之父 Claude Shannon 的訊息熵概念 ,他提到兩個概念:高訊息熵和高信息增益。
訊息熵(entropy)是度量資訊的不確定性或隨機性的方法。一個資訊的熵愈高,表示該資訊的內容愈豐富,不確定性愈高。高訊息熵能夠有效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選擇品牌訊息時,要挑選那些熵值高的訊息,給予消費者新奇的感受,才能夠吸引消費者注意。訊息熵可以用於消費者的進店率。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是指獲取新訊息後,對於隨機變數的不確定性降低了,那這個新訊息就具有信息增益。有效的品牌訊息要能夠降低消費者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我們所選擇的品牌訊息,要能帶來最大的訊息增益。信息增益可以用於消費者的轉化率或複購率。
第二個是品牌訊息的「三個圈」。為了找到品牌訊息的辨識度與差異性,可以從「企業想放大的美」、「消費者重視的詞」、「競爭對手已經佔領消費者的詞」所組成的文氏圖,找出適合的品牌訊息。
基本上就是企業的美與消費者重視的需求所重疊後,扣掉被競爭對手佔去的優勢,那就是企業該選擇的詞吧!
理想是如此,但現實世界裡,企業的美與競爭對手的優勢是大量重疊,有差異的就只有小小一塊。這時你就得挖掘那些效費者重視的需求還有哪些沒有被滿足的,從中去挖掘出機會,將其融入到產品與品牌訊息中。
最終,一定要確保品牌訊息能夠連結目標消費者與 MOT,三者無法互相連結,就無法正確傳遞出品牌訊息。

後記
讀完《峰值體驗》的兩部曲之後,我個人喜歡第一部多於第二部。這是因為你一定要看過第一部之後,對於作者所創的品牌輪架構有所了解後,再來看第二部會比較了解。
第二部就是基於一開始的架構,持續修改與往上疊加更多理論與方法,導入增量與存量雙增長的策略與落地執行中 B2B 與電商的真實案例,但其中核心的概念並沒有改變太多,並無帶給我太多啟發。另外,書中有些是大陸用語,所以讀的時候會有點不習慣。
若是對行銷感興趣的人,我建議是看完第一部就足夠了。若是有在做品牌行銷相關的,我才會建議兩本都看完。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峰值體驗》閱讀心得:洞察關鍵時刻,落地體驗服務設計
- 《解局思考》讀後感:突破無解賽局的三個原則
- 《數值化之鬼》閱讀筆記:工作做得好的人,都懂得運用數值化思維
- 《敏感度領導》讀後感:修煉敏感度,更好地領導團隊與自己
-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讀後心得:面對未知挑戰的思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