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都是拖延症患者?當你制訂了完善的計劃,卻因目標都很複雜且困難,所以無法按時完成,加重了拖延症。我們究竟該如何達成自律呢?《最高自律力》這本書解釋了習慣與意志力之間的關係,分析了多數人無法自律的原因,並提供養成習慣的方法。
目錄
內容簡介
《最高自律力》的作者是 time 剛剛好,他是位專欄作家,作品曾被眾多媒體網站轉載。他致力於習慣養成和自我學習方面的知識技能分享。
這本書中分享了他多年來對於習慣養成的實踐、經驗和方法。一開始,他會分析多數人拖延的原因,找出你為什麼不自律、意志力不足的根本所在。接著,他會告訴你習慣養成的原理,並講解養成習慣的方法。
接下來,我會跟你分享,為何自律不該依靠意志力?養成習慣的原理與方法是什麼?養成習慣的五個阻礙與解決方法。
為什麼自律不該全靠意志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律可分為三種:
- 自制力 ⇒ 我不要做
- 執行力 ⇒ 我要做
- 毅力 ⇒ 我想要做
這三種能力構成自控系統,其運轉仰賴的是「意志力」的消耗。
自控系統是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控制人的行為、注意力、想法、決策,甚至影響到人的情緒。
當自控系統正常運作時,你可以非常自律,但是運轉時,會不斷消耗意志力。當意志力不足時,自控系統就無法發揮作用,你會進入懶得想、懶得做的狀態。
想要維持自律,就需要提供充足的意志力,但問題是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當你早上醒來,意志力是最強的狀態,也是一天當中最自律的時候,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你的意志力會逐漸耗損,導致你越來越懶得做事。
一天之中,造成意志力的耗損可以歸納成五個因素:
1. 努力程度
當你在執行某個行動時,都是靠意志力來執行的。執行的努力程度影響著意志力的消耗多寡。
越努力,越需要要自控,意志力也消耗越多。例如:要你一天寫 100 字和 1000 字,後者的意志力消耗肯定比較大。
2. 感知難度
多數人在制訂目標時,都會低估一件事情的難度,制定的目標與目前自身能力差距過大,或者是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例如:下班後,還要你花費 1 小時讀英文,或許你覺得自己做得到。實際上,當你要做的時候,發現這個任務非常困難,你十分抗拒。你越抗拒,對意志力的消耗越大。
3. 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會影響你的工作與思考。你可能因為任務過多、過大,感到壓力、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都會不斷消耗意志力。
4. 主觀疲勞
當你一天工作下來,意志力已經大量耗損,但你還熬夜做事,隔天又得早起,意志力完全無法好好恢復。你的精神依舊感到疲勞,意志力也隨之減弱。因此,做好任務與精力管理,安排好休息與放鬆的時間,才能迅速恢復意志力。
5. 血糖水平
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緒、對抗壓力,都需要意志力。心理學家馬修.蓋利特(Matthew Gailliot)所做的實驗發現,當血糖水平越低時,意志力就越差。
雖然血糖水平確實會影響自律能力,但這不代表我們需要不斷補充葡萄糖,我們只需要攝取身體所需的能量即可。如果突然讓血糖快速上升,也會讓身體大量分泌胰島素使血糖快速下降,造成意志力無法恢復,反而讓腦袋更沉重。
以上五點就是常見的造成意志力不斷耗損的因素。
依賴自己的意志力來維持自律,太過困難。我們都知道要自律,但是意志力的不足,往往不能支持我們完成任務,更別說重複任務了。
想要自律,就需要與習慣互相配合,一旦將反覆任務變成習慣之後,就會降低我們需要花費的意志力,甚至不用花費意志力也能輕易執行。
不過,我們若要養成習慣,在培養出新習慣之前,也是需要仰賴意志力來重複執行任務,所以意志力的節流或回復就很重要。當然你想透過鍛鍊意志力,培養更長的續航力也可以,但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
意志力的節流與回復
與其花費大量心力在意志力的「開源」上,不如想想該如何節省意志力的支出,以及讓意志力好好充電呢?
減少意志力消耗的方法,像是你可以將目標細分,或制訂目標最低完成標準,不要一次完成過大過多,造成意志力的大量耗損。
回復意志力的方法,你可以透過「做喜歡做的事」來休息或是「冥想」來回復意志力。
你可能會覺得「做喜歡做的事」能回復意志力嗎?
多數人以為休息就是玩遊戲、追劇、滑手機,但其實是因為他們無事可做,所以需要一些刺激的事物來彌補空虛和孤獨。
真正的放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做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會沉浸在該事情上,忽略時間流逝,這種滿足感是無法被無聊而被迫打發時間的事情所取代的。同時,也能減少我們胡思亂想、自我批評。
養成習慣的原理與方法是什麼?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法蘭西斯.培根
大腦的習慣系統,是藉由大腦皮質底下的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又稱基底核或基底節)來培養出習慣。該區域的作用是儲存各種感覺資訊,來控制各種動作。人的每個行為都會被該區域的神經元紀錄,重複越多次,該動作的神經元連結就越穩定。未來觸發該行為時,基底神經節就會自動採取該行動,也就是「習慣」。
作者說,習慣養成的核心就是自律,有目的地去養成好習慣,將壞習慣取代掉。因此,培養習慣的方法就是不斷重複某個特定的行為。
書中提到的習慣養成流程,跟《原子習慣》的方法:提示、渴望、回應、獎賞,這四步驟很相似,只是簡化成三個步驟:
- 暗示:觸發大腦要執行某個任務,啟動該行為模式。
- 慣常行為:刻意重複某個行為,讓大腦能記住該行為模式。
- 獎勵:給予獎勵,讓大腦分泌出多巴胺,使得大腦更願意去重複執行該行為。
既然培養習慣需要不斷刻意重複,我們需要花多久時間才能養成習慣呢?
大多數人聽到的說法是——21 天,這是由美國醫生麥克斯威爾.馬爾茲(Maxwell Maltz )在《心理控制術》(Psycho-Cybernetics)一書中提出,他發現整形後的人需要 21 天才能適應他們的新面容。這個概念後來被區解成習慣養成需要 21 天的錯誤迷思。
後續,也有許多研究推翻該迷思。或許你還是想知道養成習慣要多久?
作者說,習慣養成不必糾結時間長短,時間長短主要看你想要養成習慣的種類、困難程度。
我很認同作者的說法,與其在意多久時間,不如清楚知道為何要養成這個習慣,並開始行動以長久地持續堅持下去。接著,針對養成習慣的過程中,遇到的組與困難進行分析並思考解決方案,才能有效減少刻意重複時遇到的阻礙。
養成習慣的五個阻礙與解決方法
「工作學習時要有功利心,要有明確的目標,可以求好、求快。生活中卻要有散漫心,要求慢,好好感受當下。」
在養成習慣的時候,會遇到許多阻礙,這裡我分享五個你可能會遇到的阻力,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
1. 初期阻力大,容易放棄
萬事起頭難,在養成習慣的初期時,你可能會對新習慣有所抗拒,所以你應著重要行動的的重複次數上,而不是數量與質量。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行動簡單易行。
例如:你想要養成每天閱讀 1 個小時的習慣,剛開始你不可能要求自己一定要讀好讀滿,你可以先每天看書 5 分鐘,不斷地重複這個新行動,再慢慢地加長時間。畢竟,一開始沒有閱讀的習慣,馬上要你拿起書來看一個小時,而且不能玩手機、追劇,身體可能會非常抗拒吧!
2. 過度重要結果,害怕失敗
制訂目標都是想要有所改變才會去執行,但有時會擔心自己付出後依然得不到回報,開始不斷評估目標的成功率,不斷蒐集各種資料來查證,進而陷入猶豫、焦慮等不良的循環中。
在習慣養成中,重點不是以目標的結果來做為衡量的標準,而是你實際上做了什麼、收穫了什麼。
透過每日的紀錄與反思,觀察自己實際上做了什麼、堅持多久、進步多少、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等等,不要在意事情的結果。
不要整天去想目標的結果,結果是做了之後才會知道,重點是你在過程中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3. 總想做得更多更好
我們太常追求速成,因而將習慣養成的目標制訂得太大、太多,忽略目前自身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這是多數人會犯的錯誤,導致你的習慣養成之路艱困難行。
作者認為,制定目標時,標準越低,留給自己進步的空間就越大;自由度越高,帶來的壓力就越小;超額完成的渴望加強,完成的成就感就越大。
在制訂目標時,最好每天訂定一到三個目標就好。除此之外,不要將制訂太過繁重計畫,最好藉由最差狀態為標準來制定行動的最低門檻,狀態好時就多做些,狀態不好時就少做點。但也不要因為狀態正好,就瘋狂做事,除了設定最低下限,也別忘了設定上限,讓自己隔天仍有充足的精力維持習慣。
不要因為任務過度簡單,對自身期望過高,就把每日目標逐日增加,這反而會降低持續性。因為養成習慣的重點不在於強度,而是重複的次數與行動的步伐。
4. 被外在環境干擾
外在環境的干擾也會阻礙習慣的培養。像是計劃被打亂、別人影響我們做事的決心、某件事情影響了當日的心情。這些干擾都會影響我們養成習慣的心態,產生消息的態度。因此,我們要學習和情緒調解。
你要知道消極的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雖然會讓我們的感覺變得糟糕、負面,但我們不該想盡辦法消滅它。我們無法完全掌控、消滅情緒,我們能做到的是學會接受、表達和疏理自己的情緒。
千萬不要因為情緒失調,就輕易放棄。好好重整自己的情緒,了解生活中本來就有許多不確性存在,有時順其自然,只要完成最低限度的目標就好。太過急躁,只會給自己更大的負擔與壓力,影響自己的發揮。
5. 失去持續的動力
剛開始一定是最有動力,因為你想要養成某個習慣,一定是想獲得什麼、改變什麼。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動力會慢慢減弱。
你可以透過增添樂趣,或做些變化來維持動力。
透過遊戲化的方式,讓習慣養成增添一些變化。像是每天背十個單字,你可以改成文字接龍、填字遊戲。
將達成目標的獎勵做些變化。畢竟,一直獲得相同的獎勵,到後期會覺得有點乏味。
以上兩個方法都是透過外在動機(獎勵和變化),即時給你回饋來維持動力,如果想要維持更持久的動力,就要關注內在動機,思考養成這項習慣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後記:認真工作,好好生活
「不要做生活的掌控者,而應該做生活的感受者。」
《最高自律力》是一本淺顯易懂的習慣養成類書籍,讓你了解習慣與意志力之間的關係,結合作者親身經歷的實例,更加有說服力。
不過,這本書即便內容很好懂,但概念重複性高,多個概念不斷在書中不同章節反覆出現,感覺整體結構上有點鬆散,讀到後面感覺沒什麼內容。
雖說我在別人眼中看起來也是非常自律的人,但是實際上,我也會有懶散、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不想寫文章、不想看書、不想上班……我也只是一般人,無法做到「完全」的自律,所以我認為不需要追求「完美」的自律。
我知道自律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標,很多書都強調有高度的自律,才會有美好的人生。但也不用太急於追求高度自律,過度嚴格地限制自己,以至於沒有好好過生活。當你過度自律,那只是自虐。適當的放鬆,勞逸結合才是維持長久自律的訣竅。
最後,市面上有許多跟習慣、拖延有關的書籍,像是《原子習慣》、《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都非常推薦。
延伸閱讀:《原子習慣》閱讀筆記:微小的小習慣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