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數位大掃除》讀後感:執行 30 天數位斷捨離,取回數位生活的自主權

你一天滑手機的時間長嗎?

在工作時,手機出現的通知會讓你分心嗎?

手機不在身邊,你會感到焦慮嗎?

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將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流程,幫助你擺脫手機成癮,重新取回數位生活的自主權。

《深度數位大掃除》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長期撰寫數位科技與生產力議題的文章,著有《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深度職場力》、《慢速工作力》等書。

延伸閱讀 | 《深度工作力》閱讀筆記: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延伸閱讀 | 《慢速工作力》閱讀心得:擺脫生產力迷思的 3 大原則

延伸閱讀 | 《深度學習力》閱讀心得:寫給大學生的 75 條實用法則

這本書目的是主張數位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全書共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訴極簡主義的根本理念,並探討為何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解釋這個最適答案為什麼能解決數位生活帶來的各種複雜問題,並教你如何執行數位斷捨離(digital declutter)。

第二部分是探討一些概念,幫助我們維持與培養數位極簡主義的生活,包括獨處的重要性、別按讚、培養優質休閒活動的必要性等議題。這部分包含許多實作方法,都是具體的策略,能幫助你重新打造合適的極簡數位生活。

以下分享我從書中學到的觀點,以及實踐之後的想法。

科技不是中性的

「社群媒體巨擘其實是穿著 T 恤的菸農,正在向我們販售一種會上癮的產品。」

過去有一種說法很流行:「科技是中性的,選擇怎麼使用科技,完全操之在個人手中。」

然而,科技並不是中性的。

社群媒體設計了各種功能,像是按讚、愛心分享、無限滾動等功能,就是為了讓使用者依照他們想要的方式,長時間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這是他們的營利方式。

我們越常使用、使用越久,他們賺得更多。

社群媒體使出渾身解數,各種讓人上癮的手段頻出,延長了使用者的使用時間,讓人難以自拔,卻不自知。

接下來,我會以臉書的「按讚」功能作為介紹,解釋這項功能讓人上癮的兩個因素。

行為上癮的兩個因素

按「讚」功能帶來間歇的正向強化

自從臉書推出「讚」按鈕之後,對於社群用戶的使用帶來極大改變。

發文就像賭博帶來的不可預測性般,每當有人發文,你是否會期待有誰會按讚?有多少人按讚?還是沒人關注?

這種發文的不可預測性會促使大腦釋放更多的多巴胺。

當然不只是按讚功能,還有無限瀏覽模式、隨機推薦文章等功能,這些不可預期的內容,會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誘惑力,促使你不斷使用下去。

如今不可預測的正向回饋正是現今許多社群媒體的設計基礎,許多精心設計的功能大幅佔用了我們的時間與注意力,促使我們引發行為上癮。

不可預測性帶來的正向回饋,讓得我們更加不滿足,期待看到更多超出預期的事物。

按「讚」功能提供人追求社會認可的動力

回想一下,當你發文後,是否會不時查看按讚人數?有誰按讚?

社群媒體的回饋按鈕不只提供不可預測的回饋,這種回饋還涉及到他人的認可。

由於人是社群動物,不會完全忽視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按「讚」按鈕的出現,讓我們逐漸對那種認同感產生更多的渴望。

所以,社群媒體會想盡辦法讓你知道,你的朋友多關注你,讓你獲得被認可的滿足感。

總而言之,社群媒體的出現,不只讓我們行為上癮,還讓我們更常分心。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社群網路上,卻也忽略了實際的人際交流。雖然數位科技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方便性,卻也引發生活品質的失衡。

因此,作者才提出一套數位時代下,我們需要新的理念,妥善運用科技帶來的好處,卻不會被奪走生活的自主權,而這個理念就是:數位極簡主義

數位極簡主義

數位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這個理念主張: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

數位極簡主義者要從內在價值觀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數位科技,以過他們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使用會擁有越多科技越好。

同時,他們也不擔心錯過一些事情,他們更怕錯過那些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大事。

這個概念讓我想到《少,但是更好》提到的專準主義,該主義主張:「你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在對每個人說好,你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的貢獻。」

這兩者的概念有點相似,都是在追求得更少,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無止盡的追求更多。唯有追求更少,才能夠活得更好。

延伸閱讀 | 《少,但是更好》閱讀筆記:有紀律地追求更少,但活得更好

數位極簡主義就是在幫助我們主動選擇合適的數位科技,讓我們懂得辨別需要哪些工具,同時懂得取捨哪些是需要,哪些是不必要的。

數位極簡主義一共有三大原則:

  1. 雜亂會付出高昂代價。
  2. 優化如何使用科技的方式很重要。
  3. 有意義的決策才會獲得滿足。
深度數位大掃除_數位極簡主義

1. 雜亂會付出高昂代價

打開你的手機,數看看手機螢幕中有多少個 APP。如果你跟我一樣完全不想數,那代表手機上有非常多的 APP,而且還不斷增加。

太多的 APP、裝置佔用了時間與注意力,其付出的代價大於帶來的好處。

我們若把時間與注意力放在更有意義的事物上,其帶來的好處遠大過於花費時間在社群媒體上所帶來的成本。

2. 優化如何使用科技的方式很重要

想要獲得科技帶來的效益,我們必須好好思考使用什麼科技,以及如何使用這項科技。

我們常為了改善某個工作流程而付出心力,例如,挑選更好的工具,或以聰明的方式使用這些工具。

為了優化工作流而投入精力,其效益會依「報酬遞減法則」,在某個階段增加的價值越來越少。

3. 有意義的決策才會獲得滿足

有意識地做決策比決策本身更重要。

當你有意圖地使用科技,遠比不使用科技而失去效益更重要。因此,意圖比便利性更重要。

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使用科技,如此一來,我們會因為握有自主權,而帶來很大的滿足感。有意識地行動會產生意義感。

數位斷捨離流程

數位斷捨離並不是讓你完全不使用任何數位軟體,你還是可以有彈性地安排特定時間,限制自己使用數位軟體的時間。

以下是數位斷捨離的流程,以及一些注意事項。

  1. 三十天內,暫停使用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科技。
    • 定義可有可無的科技有哪些,不會影響到你的工作與個人生活。
    • 規劃出使用特定科技的時間與方式,而不是無限制使用。
  2. 在這三十天中,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行為和活動。
    • 這段空閒時間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要重新發現或探索新的活動,以找出帶來更有意義、價值、滿足感的活動。
  3. 三十天暫停期結束後,重新把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頭開始。針對每項科技重新評估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與具體用法,以便從中獲得最大價值。
    • 支持你非常重要的事情。
    • 運用哪些科技是支持你的價值觀的最佳方式。
    • 這項科技會有一套確切的操作程序,明確指出你使用科技的時間與方式。
數位斷捨離流程

最後面,我會分享實行數位斷捨離所得到的感想。

接下來,書中分享一些書中提到的重要概念,還有能幫助你維持數位斷捨離的具體做法:

  • 獨處的重要性
  • 別按讚
  • 培養優質休閒活動的必要性

獨處的重要性

在這個無時無刻都在連線的時代,現代人太常使用數位科技,反而喪失了獨處的機會。不斷滑著社群媒體,我們的大腦被他人的生活、社會上的各種資訊所佔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時間獨自思考與擺脫他人思想的影響。

現代人忽視了獨處所帶來的諸多好處:幫人釐清問題、調節情緒、培養道德勇氣、強化人際關係。

長期失去獨處機會,會讓生活品質跟著惡化。你可能因訊息通知而導致分心,或是害怕自己與社會脫節,而不斷獲取最新資訊,卻導致焦慮產生。

獨處能幫助我們靜下心來,好好與自己內在對話。

這邊提供一個實際可行的做法。

你可以把手機留在家中,出去外面到處走走,如果可以最好在自然環境中獨自散步。遠離了數位科技帶來的干擾,你可以好好沉澱自己的思緒,釐清自己的想法,思考待解決的問題。

別按讚

大腦的預設網路模式集中在「他人、自己或兩者」的思考上,這意味著預設網路與社交認知有關。

當你大腦在休息時,預設的狀態正在思考社交生活。這代表了人類是社群動物這句話是對的。

過去演化出來的溝通方式是離線的面對面交流。然而,頻繁使用社群媒體,相對的,投入線下交流的時間就愈少,導致用戶有可能感到孤獨與痛苦。

按讚對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太少了,要有互動應該多加留言。

不過,如果你是自媒體的經營者,可能會覺得「別按讚」這個做法是不好的,因為按讚表示認同你的貼文,也是對於創作者的鼓勵。但這只是網路世界的溝通,若缺乏與人實際互動,久了反而會感到孤獨。

我們應注重「對話為主的交流」,把數位工具用來改善生活,而不是減少真實生活的社交活動。千萬別把按讚與留言視為維繫關係的方式。

另外,如果你要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可以改用電腦版,刪除手機版,這樣就能將注意力與時間保留給自己。

培養優質休閒活動的必要性

當你實施數位斷捨離之後,你會發現你多了許多空閒時間,你若無事可做,就會感到無聊,忍不住滑起社群媒體。

這時,你得為空閒時間安排一些活動,建議是勞心費神的活動,而不是被動休閒。你可以每週修復或打造某個東西、加入活動或團體。從休閒活動獲得的價值,往往與投入的精力成正比。

學習與應用新技能是優質休閒活動的重要來源,運用技能在實體世界裡創造有價值的東西,可以獲得深刻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這是數位活動無法獲得的好處。

另外,參與群體的實體活動,則會帶給人豐富又充滿活力的社交能量。

數位斷捨離帶給我的體驗

今年一月我完全沒有在 IG 上發任何貼文,就是在執行數位斷捨離,我減少了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限制自已在特定時間才使用,專注於在閱讀與寫作上。刪除了一些對我來說不太需要的電子報,並且改用 RSS 訂閱器來主動接收優質的資訊。在工作時間設定了勿擾模式,減少不必要的通知與訊息,只在特定時間才查看特定資訊。

首先,我發現過去很在意的「按讚數」、「收藏數」逐漸不再有吸引力,我反而更注重於從書中獲得的體悟,以及學習新知識帶來的滿足感。

減少了滑社群媒體的時間後,我執行深度閱讀與沉浸於寫作的時間變得更多,也更加專注。不只減少資訊過載帶來的焦慮與痛苦,還讓我從有價值的閱讀與寫作中,帶來意義感。

將注意力從外在轉移到內在後,變得更加專注於內心的平靜,能好好檢視自己的需求與目標。

此外,我還重新檢視了數位工具的使用,就以筆記軟體為例,現在市面上的筆記筆記軟體不斷推出,我最早就是使用 Evernote,後來嘗試了Obsidian、Notion,和 Heptabase 等工具。最終,我以 Notion 作為任務與專案管理,以及 Heptabase 作為知識筆記管理,這兩套軟體當作我主要的筆記系統。

過去的我,一直追求著最好的筆記軟體,然而,每種筆記軟體的功能都不太一樣,各有優缺點,與其花時間大量嘗試不同的筆記軟體,不如選個能馬上手的軟體,立刻開始寫筆記,別把時間花在大量的尋找上,像是選擇手機上最簡單的 Apple Notes 來做筆記就好。

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找尋」上,而是立即開始「紀錄」。

後記:將時間與專注力保留給最重要的事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三十天數位斷捨離實踐,使我重新檢視與設計了數位工具的使用流程。我們應聰明地使用數位科技,不該被其佔據了時間與注意力,我們要重新奪回生活的自主權。

這些數位工具是輔助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主宰我們的生活。隨時注意自己的如何使用數位工具,辨別和取捨需要與不需要的 APP。

減少 APP 的使用時間,專注在給你帶來意義的事物上,會擁有更加豐富與滿足的生活。

若你也有數位科技上癮的問題,歡迎你一起來加入三十天數位斷捨離的行列。

讓我們一起抵抗數位科技的誘惑,享受高品質、富足的生活。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