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段自由的時期,在這四年裡你想做什麼都可以,與朋友開叭玩到半夜、考前熬夜苦讀、參加社團活動、加入實驗室等等,你有許多的選擇,能夠迎來精彩的大學生活。
然而,大學這四年會關乎到你未來的前景。大部分人會認為大學生不該將四年都用在玩樂上面,而是要好好利用這四年的時間,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但我們真的不能用功的同時,同時享受歡樂的大學生活嗎?
答案是可以兩者兼顧的,有些學生就是能兼顧學業與社交生活。所以《深度學習力》作者 Cal Newport 開始採訪這些學生,他調查結果發現:你不必是天才,任何人都能成為傑出學生。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目錄
《深度學習力》在說什麼?
《深度學習力》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時常撰寫數位科技對我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何影響的文章。除了暢銷書《深度工作力》,還著有《慢速工作力》、《深度數位大掃除》、《沒有Email的世界》和《深度職場力》等書。
延伸閱讀 | 《深度工作力》閱讀筆記: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延伸閱讀 | 《慢速工作力》閱讀心得:擺脫生產力迷思的 3 大原則
這本書收錄了 75 條法則,是從美國頂尖大學生中,萃取出來的生活精髓,幫助你充實度過大學四年。
每個法則的篇幅很少,大約 2-4 頁,你可以從目錄挑選感興趣的法則來閱讀就好。你不必吸收所有法則,只要選擇能夠吸引你的法則,並在大學生活中實踐它們就行了。
這本書以大學生為對象,但我認為裡面有些原則還是能用到工作上。
學習篇
不要讀完所有的指定閱讀
大學有些課程會有指定書單或文獻,需要你自行閱讀,但是你可沒那麼多時間讀完指定的內容。
書中提到的做法是:略讀指定書單的重點,再搭配上課時的高品質筆記填補缺漏就行了。
你只要仔細閱讀每一章的前言和總結,中間內容大致略讀過就好了,並註記引起你注意的內容。我們時間有限,別為了讀完每一句話,也別為了理解每一段話,這會浪費時間,只要注意那些主要論點就可以了。
你可能會問,如果有重點沒讀到怎麼辦呢?
教授們可不會略過那些重點,上課時認真聽講,並做筆記來補齊缺口就好。
建立一套讀書系統
作者建議要建立具體、有條理的讀書系統,並確實執行。
這邊提供書中提到的三個方法:
第一個是提前兩週開始念書。
很多大學生都是到了考試前才開始唸書,過去的我也常這樣做。但這種做法所獲得的成績,通常都不太好。
建議是提早兩週前開始分配時間來唸書,這是最無壓力且最有效率的唸書方式。
千萬不要考前熬夜讀書,熬夜讀書的效果非常差。我就曾親身嘗試過,結果隔天考試時的精神狀態非常糟糕,而且很難回憶起半夜讀的內容。
第二個是以五十分鐘為單位念書。
書中建議每讀五十分鐘就休息十分鐘,是學習與記憶的最佳方法。
這方法其實就跟番茄鐘工作法一樣,學習與休息互相配合,才能獲得最佳效益。
休息時,我建議起身走動一下,讓身體稍微運動,有助於接下來的學習。
第三個是使用「提問記憶法」唸書。
過去許多人的讀書方式都是死記硬背,這種方式到了大學幾乎不太管用。
大學的知識更加複雜,要記得內容更加繁瑣。若你沒有藉由理解來記憶資訊,死背的方法往往是效率最低的方法。
「提問記憶法」是以要求自己回憶特定資訊為基礎,來建立完整的最佳學習體系。
步驟如下:
- 寫下幫助自己記憶的問題
- 回答自己出的問題:用口述最快,表達越完整越佳,當然用寫的也行,只是寫相較於說的速度較慢而已。
- 利用情緒刺激大腦,讓讀書內容與你產生連結。例如:邊走邊說剛剛學到的內容。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唸書
除了讀書的方法很重要外,讀書的環境也很重要。
你可能覺得在房間讀書是最好的環境,不用特地跑出去外面唸書,能夠節省時間。但是,房間太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會導致唸書的效率下降。
最好還是找個安靜的地方唸書,像是圖書館、系所的自習室等等。
時間管理篇
一週之計在於週日:建立週日儀式
大學生的假日都在做什麼,大學時期的我認為不外乎就是休息、玩樂、耍廢吧!
平時認真上課,假日休息並不過分吧!確實休息與玩樂都很誘人,但你得忍住!因為星期天能決定接下來一週的氣氛。
作者建議:每週日早上進行同樣的儀式。只要能幫助你保持頭腦清醒的儀式都可以,包括喝杯咖啡、與人出去散步、慢跑後沖個澡,或去逛個書店。只要能刺激你產生動力的活動都可以。
當你產生動力,就開始找個安靜的地方開始用功,充分利用這段無人打擾的一天,預先完成下週的學習進度。
週日儀式能幫助你在心態上的轉換,從懶散轉變成認真模式,幫助你迎來下週挑戰。
掌握好星期天,就能掌控好下一週。
這不只能用在大學生活,也能用在工作上,幫助你好好收心,提早進入工作狀態。
得知長期作業時,當天就開始規劃並動工
大學有些作業都是需要好幾週的時間來完成,但是許多人都抱持著拖延到最後一個的想法才動工。
避免拖延症發作,最佳的做法是提早開始執行長期作業,哪怕是一些簡單的工作都好,最好是得知有長期作業的當天,就能完成一部分的進度(例如:查詢資料、安排時間與進度),不要最後才匆匆忙忙趕完作業。
在執行長期計劃的過程中,要紀錄工作日誌,寫下計劃完成的進度,以及實際完成的進度。此舉能有效監督自己的進度,以調整實際的步伐。
設定截止日期的重要性
截止日期(deadline)使任務有個明確的結束時間,宣告你的任務是成功或失敗。
截止日期讓人感到迫切,卻又讓人更加清晰知道哪些行動最為重要,因而專注在少數重要的行動上。
面對長期任務時,將大任務拆分成多個小任務,每個小任務都要明確設定截止日期,確保進度有在前進,而最終的截止日期,最好設在任務繳交期限的前幾天,這樣你才有時間去檢查、修改。
請拋棄「起步慢,收尾快」的心態,而是以著手長期作業時,搭配訂定截止日期,用「起步快,收尾慢」為心態來執行目標。
記住,盡早完成大部分工作,生活才不會太混亂。
寫作篇
寫作是重要的技能
作者認為寫作是很重要的技能。唯有清晰且令人信服地表達你的想法時,你才有辦法在學業上成功。
寫作不只是對大學生很重要,對於出社會的所有人來說,都是需要好好學習的技能。
作者建議每天不論狀態的好壞,都要撥出時間來寫作,長期下來會看到成效。
寫作的重點是表達力,而不是內容
多數人可能認為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是其內容與論述。然而,作者認為表達能力才是寫作的關鍵。好文章會讓你深陷在文字之中,不斷翻開下一頁,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
要如何有好的文筆來闡述內容呢?
多閱讀別人的文章吧!你可以閱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報紙。
另外,作者建議多加參考普立茲獎的作品(www.pulitzer.org),其中的釋義報導獎((Explanatory Reporting)很值得觀摩。該獎項獲獎條件是:闡明一個重要且複雜的主題,記者對該主題要有深入了解,並在新聞報導中能清晰地寫作與表達。能獲得普立茲獎作品,其文章沒有任何冗言贅字,見解精闢入理,是個值得學習的範例。
把困難的事說得很困難,非常不困難;把困難的事說得很簡單,非常不簡單。
想要清楚、有條理地寫出內容重點,就需要多加練習用不同的語句、節奏來建構文章,這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發表專欄文章
作者建議大學生嘗試每一學期寫一篇專欄,選擇一個你有深入見解的主題,潤飾你的觀點與文字,以影響他人為目標寫作。
想要寫一篇引起爭議的文章,需要有清晰的架構、厚實的知識,以及強力的論述,才能有獨到的觀點。
現在網路盛行,人人都能在網路上寫作,公開自己的想法。然而,要寫出獨特觀點的文章,是需要做許多的研究,目前我還在持續累積素材,持續發展自己的觀點,我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寫出擁有獨到見解的文章。
後記
與這本書相遇,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大學生時期,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每一個選擇都要由自己來決定。若是沒有計劃與目標,你可能就會虛度這四年的時光。
大學是進入社會前,最適合用來探索世界、獲得全新體驗與挖掘潛力的時候。畢竟,踏入社會後,你會發現學習真的是最簡單的事情,還會發現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能對大學生的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
大學是能夠探索各種可能性的時期,不用害怕失敗,抱持著「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的心態,無所畏懼地去挑戰你想做的事物。為自己爭取機會,為的不是獲得成就,而是獲得全新體驗。
抱持好奇心和主動積極的態度,持續學習、尋找自己的目標,以及發展自己的技能。或許你會感覺到很忙碌,不過當你回首過去,會發現你擁有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
當然,無論你是不是大學生,這本書很多原則都能落實到生活當中,而且這些原則的內容都不多且易讀。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深度學習的技術》閱讀筆記:學習的 5 個層次
- 《深度思考的技術》閱讀心得:5 大思考的技術
- 《學習如何學習》閱讀筆記:人生中不變的就是學習
- 《學習如何學習》閱讀筆記:幫助學習的 5 種方法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讀後感得:學習或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