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速工作力》閱讀心得:擺脫生產力迷思的 3 大原則

當前對「生產力」的定義,使得我們將完成更多任務視為「有效率」的指標,結果是接連不斷的會議、長長一串的待辦清單、不斷來回回覆的電子郵件,讓我們被繁重的工作給壓垮。然而,這種忙碌文化能讓我們獲得更高成就嗎?《慢速工作力》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一套工作哲學,打破以往你對「生產力」的迷思。

《慢速工作力》在說什麼?

慢速工作力》(Slow Productivity)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時常撰寫數位科技對我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何影響的文章。除了暢銷書《深度工作力》,還著有《深度學習力》、《深度數位大掃除》、《沒有Email的世界》和《深度職場力》等書。

延伸閱讀 | 《深度工作力》閱讀筆記: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指出,現代職場屬於技術性勞動,且具備高度自主權的工作,往往被「偽生產力」束縛,包括知識工作者、自由工作者、個人創業者和小企業主,以及學術界等領域的人。這些領域的工作者,尤其是「知識工作者」,他們實際的工作成效很難被衡量。所以,人們往往用「可見活動」做為實際生產力的替代指標,這些「可見活動」導致了「偽生產力」的產生。

我們對於生產力的定義,變得是唯有越來越忙,才代表你有更出色的表現、更高的產出——更快地回覆電子郵件與簡訊、開了多少場會議、這週完成多少任務、這週工作幾個小時。這些可見、可量化的指標都是「偽生產力」,做為工作效率的衡量標準,卻沒有對工作效能有任何幫助,反而讓我們工作超載,疲倦不已。

所以,作者提出一項更持久、更有意義的工作哲學——慢速生產力。他提出慢速生產力的三大原則:少做一點事以自然的步調工作執著於品質。這三個原則是現代的職場追求長期意義,擺脫工作倦怠的道路。

2 慢速生產力的三大原則

現代職場工作的陷阱:偽生產力

作者對於「偽生產力(psedio-productivity)的定義是:以可見活動作為實際生產力的替代指標。白話點就是,所謂的瞎忙、裝忙。

從人類早期的採集狩獵來到農耕畜牧,接著進入到工業化時代,最後來到目前資訊時代。我們對於生產力的定義,仍處於過往農業與工業的觀念:衡量一定投入下的產出量,然後藉由不同的方式與流程提高產出。來到了知識工作為主的現代,對於生產力沒有任何明確的新定義。

作者有提到幾個主要原因,知識工作的多樣化、知識工作沒有明確且可量化的產出、工作的自主性高等。

這導致許多知識工作只好以「可見活動」當作有效工作的生產力指標。 最常見的就是「加班文化」,透過工作時數來衡量員工的生產力。許多公司可能仍要求員工加班或是採取責任制,即便目前有規定一週工作不得超過 40 小時,但現在有多少人仍需要平日加班,甚至利用假日來完成工作。

再加上過去時常推崇「奮鬥文化」,許多文章不斷指出成功人士的工作時數,暗示付出越多時間與心力就能向成功招手,讓你認為唯有努力工作才有機會成為成功人士。

偽生產力」的誕生,對工作沒有任何意義的產出,數位工具的出現加劇了此現象,長久下來導致了工作倦怠的出現。

因此,因應知識工作時代,我們需要一套新的工作哲學,也就是作者提出的「慢速生產力」。

新工作哲學—慢速生產力

「世界愈快,慢速工作的成果就愈豐碩;人心愈急,放慢腳步的價值就愈珍貴。」

作者從卡爾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提倡的慢食運動(Slow Food),這項對抗速食(Fast Food),推廣「好、乾淨、公平」的飲食哲學中得到啟發,提出了「慢速生產力」。

他提出的慢速生產力是使我們以可持久且有意義的方式安排知識工作的哲學。這套哲學反對忙碌,認為工作超載是成果的阻礙。

「慢速生產力」有三個原則:

  1. 少做一些事情
  2.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3. 執著於品質

以下就讓我來一一介紹。

原則一:少做一些事情

第一個原則是「少做一些事情」:「努力減少你必須旅行的職責,直到你能輕易想像自己擁有綽綽有餘的時間來完成他們。藉助較輕的負荷,更充分地投入和推廣最重要的少數幾項計畫。

書中舉出許多人物的故事,例如: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為了解開費馬最後定理,停止參與學術會議和座談會,但仍盡到教授該指導學生、授課、參與研討會的職責。除此之外,他還耍了點「狡猾的花招」,將幾乎完成的研究論文,拆解成好幾個部分來發表,讓人以為他還是有在做日常研究工作,實則將時間投入在研究費馬最後定理。

作者指出了少做一點的好處,不只增加了有效工作時數,這些工作的品質也變得更高。

「少做一些事情」並不是要你「少完成一些事情」,而是減少不必要的瑣事,將精力最重要的事情上。這點跟《少,但是更好》提出專準主義的觀念是相似的。

延伸閱讀 | 《少,但是更好》閱讀筆記:有紀律地追求更少,但活得更好

許多工作者都認為,在行程排得越滿越好,投入越多努力,才能會得越高的報酬。然而,將時間排滿,反而會降低生產力。

作者建議限制大型事務,也就是專注於重大且有意義的計畫(不要超過三項),限制了其他會爭奪時間的大型事務。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著手:限制使命、限制專案、限制每日執行的任務。

以我為例,目前的使命就是新藥研發、科普推廣、閱讀推廣、持續寫作這四項,其實就非常忙碌了。

從使命中延伸出的專案,不論是寫系列文、某項研發項目等等都是一個專案,依據自己的能力限制可執行的專案數量,我建議是維持三個。每當完成一項專案,再從待執行的專案拉出一個加入。

而最小的層級,是為了完成專案,需要每日執行的任務,最好一次專注於一項專案中的任務,在不同專案中來往跳躍,反而會造成更多時間與精力上的損失。

這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媒體經營的規劃,好好評估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不要因為貪心而什麼都想做,增加太多了的新專案。

原則二: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第二個原則是「以自然的步調工作」:「不要倉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相反地,讓它在有助於創造輝煌的環境,沿著可持久的時間軸以各種不同的強度展開。」

在過去,狩獵採集的生活節奏多變,常常有許多空閒時間拿來休息。到了農耕時代,依循自然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隨著季節輪轉,有忙碌的春夏,有緩慢的秋冬。

然而,到了工業化時代,我們成了流水線的一部份,每天執行著單一又重復的工作,開始有了上下班的制度出現,不再依照自然的作息。

到了知識工作的時代,我們被快節奏的生活步調推著走,追求短時間內或得可見的成果。時常日夜顛倒,作息不正常。

然而,從歷史人物的例子來看,書中提到哥白尼、居禮夫人、伽利略、牛頓等偉大科學家,都是按照自身步調,緩慢地推進研究,最終花了一二十年才完成偉大的成就。如同作者所說:「偉大的成就,是由一點一滴的微小成果長期穩定地累積而成。

從這些歷史人物的成就得以借鏡,許多的偉大成就,都是需要花費好幾年,才會得到明顯的成果。

這也是我目前經營自媒體的心態,我不在意現在的流量多寡,是否有賺錢,我的規劃是要長期經營,至少經營十年以上。

即便中間可能會因為其他計畫而停更休息,那也是為了更長遠的經營,在停更時也是可以持續累積更多的素材與經歷。總之,過去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

另外,我覺得作者提供一個方法值得參考,那就是規劃衝刺與休息的月份,例如努力工作十個月,剩下兩個月就放年假。

一般人可能無法做到,則可採取「微季節性」,每個月安排幾天喘息的休息日。平日請假去看個電影、展覽,或者規劃個小旅行。

適當的休息,可以破除習慣化帶來的疲乏與無聊感,為生活重新注入活力,這點在《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有提到過。

延伸閱讀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讀後感:檢視習慣化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

原則三:執著於品質

第三個原則是「執著於品質」:「執著於成果的品質,即使這意味著短期內錯失良機。運用這些成果的價值,為你的長期工作獲取越來越多自由。」

作者認為,高品質成果比高產出更具有長期價值。這原則跟前面兩個原則緊密相關,意味著你要少做一些事情,花費更長的時間,來獲得高品質的成果,但這並不會減少你的利益。

這讓我馬上想到《一人公司》作者 Paul Jarvis 在書中提到,一人公司的長期戰略是刻意讓自己的企業維持小規模,一種維持在最佳規模的做法。如此一來,能購專注於現有的顧客服務,更加了解客戶,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即便提高了服務價格,同時篩選掉了一些客戶,也能最佳化利潤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在當前自媒體如此競爭的環境下,有人覺得數量重要,也有人覺得品質重要。到底哪個比較優先呢?

我個人認為品質最為重要,與其浪費時間在發廢文,不如提高文章的品質,才不會浪費讀者的時間。高品質的文章也有助於培養長期且忠實的讀者。

關於品質的重要性,可以去看《網紅動力學》這篇論文,或是我之前從 Ben Thompson 的採訪整理他寫作心法的文章。

延伸閱讀 | 2024 最新研究《網紅動力學》| 想當網紅?這份研究告訴你沒那麼簡單

延伸閱讀 | 靠寫作年收入破三百萬美元!Ben Thompson 的創作經營心法

提到品質,還讓我想到影視颶風,總是製作高規格的影片,產出又高,而且影視科技教學都非常好懂。

作者提醒道:「重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雖然要追求品質,但這不是要你做到完美,而是有一定標準之上就可以。別因完美主義而導致拖延。

或許你才剛起步,文章品質還不夠高。多花點時間觀摩別人的作品,分析他們文章的架構、寫法、排版等,品質會逐漸提升,而流量自然而然會逐漸上升。

後記:Work Smart, Don’t Work Hard

「你最終到達了哪裡,而不是你到達那裡的速度,也不是你一路上的緊張忙碌給多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慢速工作力》讓我重新審視自媒體經營的策略與步調,尤其是在閱讀輸入與輸出之間還需要再調整。同時,我了解到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適當的放緩腳步也是很重要的。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向自己內心追求內在價值,千萬別陷入瞎忙而無所作為的陷阱。比起瞎忙的疲憊日常,每天付出有意義的努力,更為重要。

書中提到許多的策略給讀者參考,但是還是要依照個人情況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知識工作者——作家、藝術家、科學家、自由工作者、創業家等。這些領域都需要追求長期價值,所以需要長時間的思考與學習,才能有更具意義且持久的產出。

在疫情後的現在,我們對於工作的看法開始有了轉變,越來越多遠距工作,也出現一週工作四天的新模式,顯示出現代人們對於工作的疲乏越來越嚴重,想要重新掌握工作與生活之間平衡的自主權。

現今不再是越認真工作就能獲得高成就的時代,知識工作者的出現降低入門的門檻。你認真工作,別人可能比你更認真。過度認真,反而更快產生職業倦怠。

我們不能只追求認真工作,現今許多數位工具都能幫助你更聰明地工作,掌握對你有用的工具,將能夠幫助你擁有更多的自由。

最近越來越多人提供自動化工具的教學,2025 年我猜會有更多自動化工具課程出現在市面上。

另外,作者其他兩本《深度工作力》與《深度數位大掃除》非常推薦,讓我重新看待工作與數位科技,對我影響非常大。

延伸閱讀 | 《深度工作力》閱讀筆記: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