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就沒時間閱讀了嗎?
下班後,想要打開書學習,但看到一堆文字就覺得累了嗎?
「閱讀」文字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用「耳朵」學習可以在你空閒時隨時隨地聽。經科學證實,「聽」比「看」更能有效率地吸收與理解、能減少對腦部的負擔。耳聽學習法背後有什麼腦科學證據呢?有哪些好處與方法呢?
目錄
《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在說什麼?
《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的作者是上田涉,他是日本有聲讀物 Otobank 公司的創辦人,也是日本有聲讀物協會的常務理事。Otobank 旗下的 audiobook.jp 是日本目前最大的有聲讀物平台。
作者在高中時期的成績不太好,大學入學考試落榜並重考。在重考期間,他透過耳聽學習法,成功突破學習困境,考上東京大學。
書中分享作者透過耳聽學習的經驗與科學證據,顯示出透過聽力學習的諸多好處,包括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對腦部負擔較小、有效利用空閒時間。
這本書適合「對採取閱讀學習方式」感到困難、正準備升學或資格考試的人。此外,對於忙碌的上班族、想要善用時間學習的讀者,這本書將會帶給你全新的學習方式。
什麼是耳聽學習法?
所謂的「耳聽學習法」,就是利用耳朵有效輸入資訊的方法。
我們常說人類是一種視覺動物。書中提到,有研究結果發現,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認知有 83% 來自視覺,11% 來自聽覺。此外,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也提出,當我們在對別人做評判時,7% 靠語言,38% 靠聽覺,55% 靠視覺,也就是說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大多是依據人的外表、肢體語言等非語言交流的方式。
因此,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大多來自於視覺。這讓大多數人認為視覺比聽覺重要。從影片或圖表所獲得的資訊,可能比用言語傳達來得更多、更完整。
但對於「學習」來說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作者說:「人類是透過語言思考,聲音則是語言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人類是透過聲音進行思考。」學習時我們需要思考,而思考需要的就是「語言」。當我們進行思考時,會在腦中出現類似自言自語的聲音,也就是你「腦海中的聲音」。在大腦中,語言資訊是當成聲音資訊來處理的,所以人類的思考都是透過「語言」進行,沒有人是例外。
作者如何利用耳聽學習法考上東大呢?
書中提到,作者高中時的成績非常差,考不上任何一間大學,甚至連高中都可能無法順利畢業。但後來在某個契機下毅然決定考取東大,經歷兩次重考之後,作者真的考上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個辦法就是「耳聽學習法」。
他以前閱讀現代文考試的題目或文章時完全無法理解,但他從「看」文字轉變成「唸」出聲音來後,他發現自己比以前看懂更多了。
他接著換個方式,不再唸出聲音,而是在腦海中「默讀」。這個方式跟唸出來的效果一樣,同樣增加了閱讀與理解能力。
後來他又想出一個新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唸書的聲音「錄」起來。無論是在走路或搭車時,都能隨時邊聽邊複習,幫助記憶。他把這方法運用在所有學科上,包括國文、社會、英文、數理等科目。透過這方法來讀書,連他原本不擅長的數理都克服了。
他在書裡寫道:「教科書上寫的內容,一直重讀很辛苦,但一直重聽就輕鬆多了。」透過閱讀來學習時常讓人感到疲累,但換成用「聽」的方式來學習就較為輕鬆,心情更好且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這也促使他成立了 Otanbank 這家公司,致力於將所有教材有聲化,幫助更多人透過聽覺來學習。
耳聽學習法的原理
為什麼「聽覺」比「視覺」更能有效學習呢?
先說結論,用眼睛看文字,比用耳朵聽聲音,兩者相比之下,用聽力吸收資訊,給大腦帶來的負擔較小。這跟大腦處理視覺與聽覺資訊的程序有關。
在閱讀文字時,會經過三道程序:(由於書中的解釋較為簡化,沒有解釋很清楚,所以根據我對腦區功能的查詢與理解,進一步解釋)
(1)先透過「視覺區」辨識文字。
- 先將眼睛看到的文字傳遞到在大腦枕葉負責視覺的區域——「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將文字轉化成視覺資訊。
(2)在「聽覺區」將文字轉換成聲音。
- 將視覺資訊從視覺皮層傳遞到角回(Angular gyrus),接著視覺資訊會轉換成文字語音資訊(可將其看成腦內聲音資訊)。角回是大腦重要的聯合區,連結文字的視覺資訊與聽覺資訊,所以會連帶活化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
(3)在「語言區」理解聲音資訊。
- 語言區有兩個部分:一個是位於顳上回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負責語義理解),另一個是位於額下回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負責語言表達),這兩區會處理並理解口說與文字的語言資訊。
在聽聲音的時候,只會在大腦中經過兩道程序:
(1)在「聽覺區」處理聽到的聲音。
- 將耳朵聽到的聲音傳遞到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處理成聲音資訊。
(2)傳遞到語言區,理解聲音資訊。
兩者比較之下,閱讀文字,多了一道視覺資訊的加工程序,但聆聽聲音,不需要經過加工程序。所以作者才說,聽覺用來吸收資訊的效率更佳,且對大腦的負擔較低。這也是為何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都以「口傳」的方式傳承經驗。可以說在沒有科學證據的時代,人們很早以前就知道透過「聽覺」來學習。
此外,根據研究發現,當你在閱讀文字時,視覺皮層最早被活化後,會連帶會活化聽覺皮質、韋尼克區和布洛卡區,也就是說會將「文字」轉換成「聲音」。因此無論你是將文字唸出聲,或是在心裡默讀,文字都會被轉變成聲音資訊,最後轉換成語言資訊。
書中提到德州A&M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有閱讀障礙的小學生們。他們讓有閱讀障礙的小學生進行朗讀練習後,發現許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因此,邊讀邊搭配有聲書聽,有助於提升大腦的理解能力。
根據這個科學研究,你想要提升閱讀能力或是提升閱讀速度,不光是多看而已,試著把文字唸出來或是在心中默念,你會發覺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且越讀越快。這是因為大腦將文字轉成語言的速度越來越快。
這不只可以用在母語上,若你在學習英語等第二語言,想要達到流暢的閱讀能力,邊聽邊讀是個有效的學習方法。
註:P74-75. 書中提到「顳下回」包含了布洛卡區,不知道是作者寫錯,還是翻譯問題,書中的「顳下回」應該更正為「額下回」。
耳聽學習法的優點
除了根據前面的腦科學原理,了解到耳聽學習法可以降低腦部負擔,以及提升理解力外,還有什麼好處呢?
耳聽學習法能提升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可分成閱讀與聽力能力。當你鍛鍊聽力時,閱讀能力會跟著提升,最後語言能力也會增強。
在學習外語時,不光是用看的去背誦,還要試著唸出正確的發音,才更容易記得。我們常聽到學習語言的跟讀法(shadowing)和回音法(echo method),都是因為大腦是透過語言來理解的,在說出語言時,會在腦中想像該語言的聲音。
若是你以錯誤的發音記憶的話,你聽到語言時,會因為記憶中發音與實際的發音不同,導致無法理解,這是很多人常會遇到的困境。因此,透過聽力學習語言,努力說出正確的發音很重要。
另外,作者提到鍛鍊聽力比起鍛鍊「速讀」來得簡單。要學會速讀需要掌握諸多技巧與付出許多練習。但鍛鍊聽力就簡單許多了,作者提到聽力具有高度的「彈性」。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聽覺會自動處理進入到耳朵的聲音,所以能被動的獲取資訊,這跟主動獲取資訊的視覺有很大不同。
作者寫道:無論對方說話太快或太慢,或是咬字不夠清楚,不管什麼類型,只要程度不要太誇張,幾乎都不會有聽不懂的問題。像是 podcast 或有聲書以兩倍速播放,人還能自然理解;若調高到三至四倍速,只要專注聆聽一段時間也能夠理解。這現象說明了,聽覺具備高度彈性的應用能力。與其辛苦地鍛鍊眼睛學習速讀,不如鍛鍊耳朵加速聽聲音還比較輕鬆。
當然,耳聽學習法能有效利用空閒時間,還能空出雙手,聆聽有聲書邊做其他簡單的工作。此外,由於聽力的負擔比閱讀更小,所以在聽有聲讀物時,大腦更有餘力去思考,促進與書本的對話。
最後,透過聽覺來收聽資訊時,沒有了視覺資訊,所以大腦會為了補充不足,促進我們大腦的想像力,補足視覺資訊。因此,透過聽力吸收訊息,能夠激發我們的想像力。
後記:善用「耳朵」提升學習效率
加藤俊德的《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書中有提到,當你平常工作是久坐於辦公室的電腦前,已使用了大量的視覺腦區,晚上時可以刺激閒置腦區,才能擺脫大腦的疲勞,重振大腦的精神。也就是說,你晚上不該繼續進行跟視覺有關的活動,而是使用其他腦區,這時耳聽學習法就派上用場,能使用上班時較少用到的聽覺腦區。
以我為例,平時工作經常撰寫報告與閱讀文獻,已大量使用視覺腦區,所以平時我會運用走路上下班的時間收聽 podcast 節目,晚上慢跑時會邊運動邊收聽 podcast 或學習英文。
不過,還是要提醒一下,不要過度使用耳聽學習法,過度使用大腦很容易感到疲勞。我不是散步或搭車時都在收聽東西,適度讓大腦放空,才能恢復大腦活力。所以,任何學習方法還是要適度就好,過猶不及。
總而言之,《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說明了透過耳聽學習帶來的好處,也分享了很多耳聽學習法的方法與技巧。
聽覺型與視覺型的學習者並沒有好壞之分,就算你是視覺型的人,也不代表你不適合使用聽力學習。
重要的是,依據情境、目的來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當你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你學習的效率自然會大幅提升。
現在中文有聲書平台除了 Kobo 和讀墨有訂閱服務之外,最近博客來也開始推暢聽訂閱的服務。但中文有聲書的資源還沒大到吸引我訂閱。而 Audible 的英文有聲書資源非常多,不過我目前仍在考慮要不要訂閱。目前是有用 kindle 的電子書看一些原文書,但目前手邊想看得書太多了,而且我比較喜歡翻書的觸感,怕自己很少在使用有聲書的資源,感覺會有點浪費。不過,未來應該是會訂閱,畢竟可以搶先聽到台灣尚未翻譯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