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名《不可能的任務》,就讓人想到電影阿湯哥主演的《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系列電影中,他持續挑戰「不可能」,達成各種人體極限的特技動作,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但這本書並不要你挑戰人體極限,而是想要探討的是:達成「不可能」需要具備什麼要素?
目錄
《不可能的任務》在說什麼?
《不可能的任務》(The Art of Impossible)的作者是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是美國知名作家、記者,經常撰寫有關心流體驗、巔峰表現的文章,同時也是心流基因體計畫的共同創辦人。他的著作有《膽大無畏》、《超人的崛起》、《富足》等書。
書中提到的「不可能」指的是極度創新、從未有人達成的事。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是無法做到的目標,這些目標超越我們能力所及之處。
作者在擔任極限運動記者時,他看到許多極限運動員達成不可能的表現,自己也為了撰寫報導,親自嘗試極限運動,因而摔斷腿過。極限運動員有如此傑出的表現是因為天分嗎?還是努力或自律呢?究竟跟什麼因素有關呢?
因此,這促使作者想要探討達成不可能,需要具備什麼呢?是否有公式所循呢?
作者告訴你想要達成不可能,「心流」是必要的,但也要培養能增強心流的三個技能:動機、學習與創造力。這四種認知技能對於巔峰表現非常重要,幫助我們化不可能為可能。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供工具與方法,幫助我們熟練運用這四項技能,達成心目中不可能的任務。
以下就來分享我在本書的收穫與感想。
1. 動機:以恆毅力與目標驅動熱情
想要非凡的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發展出非凡的習慣。
動機是引發某人開始、繼續或停止某件事的動力。動機對於我們的行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驅動著我們決定某件事做或不做。
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時,都要問自己:「你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什麼?」擁有明確的動機,才會有主動行動,達到你想要的目標,而不是處於被動的狀態。
現今關於動機理論已有許多不同的論述,各種理論都非常複雜,有不同的研究與觀點來解釋各種現象。但在這本書中,作者把動機拆成是三個子技能,分別是驅力、目標與恆毅力。
(1)驅力
驅力可以分成外在驅力與內在驅力。
- 外在驅力:外在的獎勵,像是名聲、金錢。
- 內在驅力:心理及情緒上的力量,像是好奇心、熱情、自主、精通、意義與目的。
許多人總是以外在驅力為動力,但這些外在因素只會讓我們永不滿足,追求更多,一旦再也無法滿足時,往往讓人失去動力。
唯有內在驅力才是讓人能夠不斷向前的動力。
但要怎麼培養內在驅力呢?
分享書中提到的一個方法:列張好奇清單。
先寫下25件你感到好奇的事,盡可能的詳細,越特異越好。找找看這25件點子有無交集,創造出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或是新點子之間的連結,並在交集處做不同嘗試。最後是向他人公開,因為任何形式的社會連結,都會增強動機。
例如:你寫下對食物有興趣,但光是這樣寫是不夠的,要寫下你對未來昆蟲是否成為人類主要蛋白質來源感興趣。另外,如果你還對氣候變遷感興趣,你會好奇是否養殖昆蟲所消耗的水、能源等比其他動物少。這兩個好奇事項就有所交集,你可以試著尋找什麼樣的昆蟲擁有豐富蛋白質且適合養殖,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最後,向其他人發表你的看法,獲取回饋。
(2)目標
《膽大無畏》中,作者和彼得.迪亞曼迪斯(Peter Diamandis)介紹了「遠大變革性目的」(Massively transformative purpose, MTP)。遠大代表巨大且大膽,變革性則是指能為企業、社群、甚至世界帶來非凡改變的能力。目的就是努力背後清楚的原因。簡單來說,MTP 就是遠大的志向,類似於輪廓或是使命宣言。
作者進一步提到除了 MTP ,你還需要有崇高、困難目標(High,Hard Goals, HHG),也就是長期任務。HHG 是幫助你完成 MTP 的子步驟。因為任務崇高且困難,在過程中的磨難很辛苦,需要耗費額外的注意力與毅力。
我們可以將任務拆解成更小尺度,那就是明確目標,這是為了完成任務,所需要前進的步伐。
你需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自己的實驗,記下每天自己能夠完成多少事,清楚知道自己每天需要達成幾個明確目標。
此外,作者提到一點很重要,他說別告訴別人你的目標。
多數人認為公開你的目標能增加動機,但紐約大學心理學家 Peter Gollwitzer 的研究顯示,談論目標會減少你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因為當你把目標告訴別人的舉動,會讓你覺得目標已經達成了。這造成達成目標後得到的多巴胺提早釋放,讓你很難回到需要辛苦奮鬥才能達成目標的狀態。
所以不要小看那些平時很低調的人,真正的厲害的狠角色,往往都是做事低調沉穩的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3)恆毅力
俗話說,「培養行動能獲得習慣,培養習慣能獲得性格,培養性格能獲得命運。」
作者將恆毅力定義為熱情與毅力的交會之處。
作者有一個訓練恆毅力的方法很有趣,一般人可能不會這麼做。
作者會在在狀態最差時練習,培養在狀態最差時有最佳表現的恆毅力。他在練習演說時,會在睡眠不足,工作多個小時,甚至在健身之後,在帶著狗去登山的過程中練習演說。如果在這種狀態也能說得有條有理,在所有情況下的演說都能夠條理分明。
另外,作者提到恆毅力的恢復很重要。
當你感到筋疲力盡時,容易出現疲憊、抑鬱和憤世嫉俗。這會造成慢性壓力,進而干擾認知功能。短期來看,會降低工作品質;長期來看,筋疲力盡會對許多認知功能造成影響,包括記憶、問題解決、情緒調節等等。
有三種方法可以恢復恆毅力:
- 睡眠:恢復、鞏固記憶和學習的關鍵。
- 主動恢復計畫:鍛鍊身體、瑜伽、太極、在森林裡散步等等
- 重新啟動:遠離工作幾天。
2. 學習:快速學習陌生領域的五個步驟
「我們如何運用一天,就會如何運用一生。」——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
在這本書中作者引用了許多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但作者本身卻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他是如何學習的呢?
作者以前在報社和雜誌社工作,常需要深入研究某個主題撰寫文章,在動筆之前,需要成為該主題的準專家,為此需要正確又迅速地學習所有事情,以避免讀者接收到錯誤的資訊。
作者親身實踐後,總結出五步驟來學習陌生領域。
不過,這套學習方法,一點也不輕鬆,別想可以快速且輕鬆地學習。
第一步:讀五本書
進入到陌生領域時,先挑跟陌生主題有關的五本書來讀。
在此階段,重點不在於完全了解內容,學習新的概念與學術術語常會讓人感到挫折,這很正常。重點在於堅持讀完,熟悉該領域的用語。
這五本書要怎麼選呢?
作者有一套選書標準。
- 第一本:受大眾歡迎的暢銷書。選書的重點是「開心」,能讓你稍微認識你要探索的主題
- 第二本:稍微專業點的暢銷書。這本書要能引發你的好奇心,讓你更進一步理解該主題。
- 第三本:半專業的書。挑一本,能讀得下去,但讀得不快。這本書最好能獲得更寬廣的視野。例如:研究植物,就選生態學的書籍。研究心理學,可以選社會心理學的歷史。
- 第四本:真正困難的專業書籍。雖然這本書很難且不有趣,但可以了解專家們在思考什麼問題,了解這個領域的思考邊界,找到專家同意、不同意等不同意見的存在,以及這些意見為何存在。
- 第五本:與該主題未來發展相關的書籍。這本書會讓你了解該領域有什麼尚待解決的問題。這本書不一定是最難,但常常是不好理解。
在閱讀時,作者提醒要特別注意歷史敘述、術語與記下好奇點。
- 歷史敘述:了解整個主題的發展脈絡。
- 術語:了解專業術語的定義,未來看到就不會感到陌生。
- 好奇點:那些讓你興奮、吸引你注意力的事物,會讓你更容易記憶。任何迸出的想法與疑問也要記下來。
第二步:向專家請教
當你讀完五本書,肯定會有滿滿的疑問。
這些問題在書裡、網路上都找不到解答。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詢問專家。不用害怕被拒絕,大部分專家都很樂意與你談,因為他們樂於分享自己擅長的領域,甚至想閉嘴都沒辦法。
作者分享找專家詢問的五個要點:
(1)預先做好功課,事先列出要問的問題,最好是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2)請對方把你當成四歲小孩一樣解釋。
(3)前幾個問題能與訪問對象相關,但不要問:你對於現在學界的看法?要問你在某篇文章提出某個觀點,是如何思考出這樣的方向?
(4)記下吸引你注意力的事物,並記得錄音,以便再次檢驗事實。
(5)當對方認為「你的問題問得很好」,表示你走在對的方向。
第三步:探索知識缺口
當你完成前兩步後,會發現有些專家或書本沒有答案的空缺。恭喜你,你找到了「知識缺口」。
這時你會感到挫折,你會發現自己的疑問變得比答案還多,這表示你跟隨好奇心走在正確的方向。這時沒有人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只能自己試著尋找答案。
在這挫折中,才是學習的偉大開端,也是獨創見解產生的過程。
第四步:尋找衝突的答案
第四步是要尋求與事實相反的答案。
一般報章雜誌判斷資訊是否為真的基本原則是:找到三位專家來查證。
然而,作者的經驗告訴你事實不是如此,他曾因為沒有做額外的資料收集,中傷了一名好的科學家。因此,作者會向五名專家查核事實,他發現向第五個人詢問時,有可能會得到與目前所得知的事實相左,這時就會再找五位。
世界上有許多問題沒有正確解答,但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論點,並捍衛你的選擇,解釋你為何這樣想。作者認為如果你的看法沒有被翻轉過,這代表你還要很多功課要做。
第五步:公開說故事
大腦善於追求因果關係,是源自於大腦的生存機制,讓我們能從因果關係來預測未來。因此,大腦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就是一連串的因果連結,帶給你多巴胺做為獎勵,鞏固你的記憶,以及增強你的學習。
最後要確定你有沒有學到東西的方法,就是公開講故事,把學到的資訊當作故事講給兩種人聽。
一種是完全不懂這個領域的人,如果你不在乎的人感到有興趣,就代表你傳達到關鍵資訊,那你就成功一半了。
另一種是在該領域有深厚知識背景,且能指正你的專家。如果他能滿意你說的故事,你就成功了。
這五個步驟能夠走完,基本上在多數人眼中已經是個「專家」了。
僅有少數人能夠掌握這套方法,我自己看完後也覺得很難完全做到。所以你也不用全部都學會,只要擷取幾個技巧給自己練功就好。
比如說,你對「如何閱讀」有興趣,就找五到十本相關的書籍來看,讓你快速了解該領域的樣貌。
或者你喜歡講故事,你可以錄製 podcast ,公開發表自己學到的內容與想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每個人喜歡的學習方法都不同,找到適合方式,人人都能快速學會陌生領域。
3. 創造力:如何鍛鍊創造力
作者在書裡提到,創造力是一個不斷重組的過程,將新奇的資訊與舊資訊結合,產生出新的東西。
對於創作者來說,維持創意是件很困難的事,容易遇到靈感枯竭的瓶頸。
但「創造力」要如何激發與鍛鍊呢?是否有方法能夠維持靈感源源不絕呢?
在這裡,我分享書中提到的兩個方法:
第一個是馬蓋先方法。
美國影集《百戰天龍》的男主角馬蓋先( MacGyver)是個問題解決高手,能夠依照現場環境狀況與物品隨機應變,突破難以解決的困境。為了創造出這個角色,編劇 Lee Zlotoff 也需要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才能編寫出超乎觀眾預測的創造性題材。他會事先設定好潛意識,然後在輕微活動刺激下激發潛意識,最後重新讓意識擷取答案,這方法被他稱作「馬蓋先方法」。
這方法有三個步驟:
(1)確立問題
首先把問題寫下來,不要用打字,寫這個動作很重要,會連結到你的記憶。問題盡可能詳細,不用擔心脈絡,只要問題明確即可。
(2)醞釀期
確立問題之後,遠離問題一陣子。在這段時間裡,只能做些稍微刺激,但不會勞累的活動,像是園藝、打掃、投籃,散步,但看電視、打電動、滑手機,這些需要消耗太多心力的活動都不行,會阻礙潛意識的運作。如果選擇運動,務必要選擇較為輕微的運動,否則消耗體力過頭,會阻礙你尋找答案的能力。
(3)自由書寫
遠離問題一段時間之後,拿出筆記本,開始自由寫作,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關係,或者是從喜歡的書裡抄寫句子、歌詞都行,寫了一陣子之後,問題的答案就會慢慢浮現。
第二個是 Tim Ferriss 的四個習慣
Tim Ferriss 是位投資者、暢銷書作者、也是位超速學習者,還有製作非常受歡迎的 Podcast 節目《The Tim Ferriss Show》。他有四個習慣維持創造力。
首先是每天運動,運動能釋放壓力,維持好心情。
第二個是遵從創作者時程,這概念出自出自 Y combinator 共同創辦人 Paul Graham 在2009年寫的文章(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指的是要為「非時間」和「沒有人」安排在時程裡,這個時段是為了專注完成一項特定任務而保留的時間。例如:五點就起床,在開始上班前的無人打擾的時段開始寫作。
第三個是長時間的散步。到戶外走走,接觸大自然能夠增加對整體的注意力;而小空間只會讓我們聚焦在局部,甚至會減弱注意力。
最後一個是提出更好的問題。尋找能幫助你重塑問題的人,可以幫助你將想法推進。有了更好的問題,能成為好奇心的燃料,持續製造創造新事物的衝勁。
4. 心流:達到巔峰表現的關鍵
書中作者對「心流」(flow)的定義是:「一種意識的最佳狀態,我們能感覺到最棒的自己,並拿出最頂尖的表現。」我們常在講心流可以幫助我們達成巔峰的表現,但究竟要怎麼進入心流呢?
心流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目前已發現只少有 22 種以上心流觸發因子。最常見的五種,例如:挑戰與技能的平衡、明確目標、立即回饋、完全專心、自主性。
想要進入心流,最痛苦的是一開始的「奮鬥期」。這階段不舒服與挫折是無可避免的,你需要將自己推向超載邊緣。若無法承受奮鬥的煎熬,你就無法進入到心流。因為大腦有「戰或逃」的反應,如果你沒有迎向挑戰的勇氣,就無法把「戰」的過程自動化,你的大腦會偏向節省能量的「逃」的選項。
我認為比起心流(flow)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狀態,更實際、更可行的做法是追求《最佳狀態》書裡提到的「最佳狀態」(optimal):對於自己度過美好的一天感到滿足,按照你自己設定的標準,這一天是有成果的。每日保持良好狀態與心情,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讓我們都能發揮最佳狀態的線索與條件。
讀後感
總結來說,《不可能的任務》這本書在講,當我們找到有熱情的目標,才能堅持走下去;透過有效的學習,精進自身的能力;之後結合不同經驗與想法,發揮創造力,解決複雜的難題;當我們專心致志地投入時,就會進入到心流,加速抵達巔峰表現。
作者 Kotler 把四種認知技能:動機、學習、創造力和心流,有條理地解釋得清楚易懂,且佐以大量的神經科學證據,讀起來更具說服力。很佩服作者本身並不是神經科學這個領域的人,卻能將這領域了解的如此深入透徹,這本書就是他如何做到「不可能的任務」的解答。
書中提供了很多實際可行的技巧,我也只提到了一小部分,整本書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且完整了。
這本書非常適合喜歡迎接挑戰,或想突破自身能力極限的人,你會了解到心目中的不可能任務,實際上是有可能可以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