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買到令你感到興奮的事物,你擁有了它一段時間後,最終它變成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擺設。
看似微不足道的謊言,當你不斷撒謊,你對這件壞事的容忍度竟然不知不覺提高了,最終你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揭露一項事實,上述這些現象都與「習慣化」有關聯!習慣化無所不在,卻又容易被我們忽略。這本書帶領我們深入了解習慣化這個現象,並告訴我們如何去習慣化。
目錄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在說什麼?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Look Again)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另一位是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
從這本書的英文書名《Look Again》來看,作者寫這本書,是想幫助我們能夠再看一次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與審視那些變得習以為常的事物與行為,將能夠讓我們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之處。
兩人結合了行為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和哲學的孤唸與科學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人們生活中各種「習慣化」(habituate)的現象,揭開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習慣化」面紗,讓讀者能夠了解大腦習慣化的作用原則。
這本書探討的面向很廣,包含幸福、創造力、假訊息、社會歧視、風險、健康等多個層面,在讀的時候,對各個面向的探討並不深入,但能夠了解到習慣化與去習慣化帶給我們的利與弊。
書中不僅解釋我們為何會習慣化,還教我們如何去習慣化(dishabituate),為已習慣美好的生活,再次注入活力,也讓我們能夠重新注意到被忽略的壞事,包括你的壞習慣,並尋求改變方式。
接下來我會分成五個部分,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為什麼我們會習慣化?
當你存夠了錢,買到你朝思暮想的事物,你感到非常快樂,但過了幾個禮拜後,你會發現這件物品不再讓你感到那麼快樂了。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你「習慣化」了,這表示你對重複刺激的反應逐漸降低。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習慣化是源自於不同神經元之間的主動抑制。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間房間中,突然有人放屁,剛開始每個人都覺得很臭(除非你鼻塞),但過了幾分鐘,你就不會再注意到這股臭味。
或者你在一個吵雜的環境待了一段時間,原本讓你覺得很煩躁的聲音,你會發現自己竟然漸漸習慣了。
這都是因為當神經元一直重複傳遞相同訊號給另一個神經元,神經元會降低發送訊號的頻率。
不只有人類的大腦演化出這種機制,許多動物也有習慣化的機制。
以我房東家的貓為例,我剛入住時,它剛開始看到我,常常害怕得立即跑到某處躲起來。過了好幾天之後,它漸漸習慣了我的存在,開始出現在我的面前。
介紹到這裡,你應該對習慣化這個術語有些認識了吧!
提到習慣,就讓人想到暢銷書《原子習慣》,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培養好習慣,捨棄舊有的壞習慣。這應該是大部分聽到習慣化就會聯想到的事吧!
但是,習慣化不只跟習慣有關,還會對快樂、人際關係、工作,以及社會帶來影響。
書中很多內容會告訴你只要暫時改變你的環境、規則、互動的人,以及暫時擺脫日常生活,將會有助於去習慣化,重新注意到日常中被你忽略的事物。
接下來我會介紹一些習慣化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
美好的體驗建議分段享受,但不愉快的任務卻要一口氣完成!
作者在書中提到: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一旦美好的事物,出現得過於頻繁,就不會產生真正的歡愉,取而代之的是舒適感。習慣化會把刺激變成美好但乏味的舒適。
想想看假如讓你一天三餐都吃你最愛的食物,會發生什麼事呢?
以我為例,要我三家都吃拉麵我當然樂意,在第一週時我可能會很開心,但隨著一天天過去,我會覺得你拉麵不再那麼好吃,因為我對它習慣化了。
因此,如果你想要持續快樂地享受你最愛的食物,最好的方式就是斷斷續續地享用,換吃點別的食物,過幾週後,再來享受你最愛的食物,他就會再次變得美味起來,因為歡愉來自於慾望不完全和間歇性的滿足。
從以上例子來看,我們都低估了習慣化的力量,不知道把美好經驗拆分成片段的好處。我們通常會選擇一次享受美好的體驗(音樂、電影、影集、放長假),而不是刻意停下來休息,以便更享受這些體驗。短暫休息能夠引發去習慣化,重新享受事物的美好。
相反地,當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會怎麼做呢?
多數人在做不愉快的事情時,可能會頻繁中斷、休息一下。像是你再吵雜的環境中工作,你可能會想休息一下,遠離吵雜的環境,再回來工作。但是,這反而會打斷對不愉快事情的習慣化,讓整體受到更大的影響。最好的方式是一口氣完成,不要中斷,讓你自己習慣吵雜的環境,就會開始忽略它。
習慣化對於美好或不美好的事物都會造成影響。那究竟有沒有什麼美好的事物,可以持續體驗,卻不換減損它的美好呢?
是存在的,那就是學習。
兩位神經學家 Bastien Blain 和 Robb Rutledge 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受試者完新遊戲,並每幾分鐘報告一次他們的感受。他們發現,受試者最快樂的時候,不是獲得金錢的時候(雖然得到錢確實讓人感到高興),而是當他們在遊戲中學到新的事物時。
這個試驗顯示學習帶來的快樂比近錢更多。你會習慣美好的事物,但不會習慣學習的樂趣,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在改變、進步。
因此,不要停止學習,持續學習會讓你保持愉快。
改變本身能提升創造力
書中提到大量的文獻都指出身体活動會與創造性思考有關係。多數人認為身体的活動能改善創造力,是因為可以改善情緒,但這不是主因。比較可能的原因是起身運動讓大腦的適應產生變化,刺激了我們的創造力。
Kelly Main 的研究指出,人們再開始走路後不久和坐下後不久,創造力的提升最顯著。她發現受試著如果習慣了當下的狀況,創造力的提升就會逐漸減少。換句話說,剛開始走路時會提升創造力,但走了一段時間,就會習慣化,創造力就會降低。剛坐下來時也會提高創造力,但也會在習慣化後逐漸消退。
我從書中學到,光是改變本身能提升創造力。這可以用在日常創作上,你可以計時30分鐘後,就起來走走、做個幾下深蹲或伏地挺身,再重新坐回位置上繼續創作,能夠提升一些創造力。
你也可在工作上做些改變來增加創造性思維。你可以改變員工的辦公環境,鼓勵員工接受不同領域的訓練,或者是鼓勵員工從事不同部門的工作,這些方式會許會激發出員工意想不到的能力也說不定。
我們要防止小孩從小養成說謊的習慣
你在人生當中有說過謊嗎?
沒有固然好,不過多數人或多或少偶爾都會撒謊,但如果撒謊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個例子。
書中提到一位澳洲網紅 Belle Gibson ,她曾作為健康大師出版了一本食譜。她在社群媒體告訴粉絲說她患有癌症,並透過飲食、運動、冥想和其他另類療法對抗癌症,把癌症控制得很好。她在社群媒體詳細介紹了抗癌經歷,讓許多粉絲效法她的做法。
然而,直到一名記者揭露這一切都是一場大騙局。事實上,她從未厘壞過任何癌症。她對自己的健康、財務和年齡都編造了謊言。
到底她為什麼可以沒有任何罪惡感地撒謊呢?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剛開始說謊,杏仁核會產生強烈反應,讓你會體驗到一種負面的感受。隨著你撒越多謊,杏仁核的反應就會降低,你會越來越習慣說謊。是一種情緒習慣化,讓你習慣於自己的不誠實。當你在做不道德行為時,對那些負面情緒反應感到無感,就無法阻止你的不誠實。
回到 Belle 身上,她說謊的紀錄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那些看似無害的童年小謊,多年過去逐漸變成大謊言,讓她賺近大把金錢,卻也為她的追隨者帶來健康風險。
從這案例來看,你可以瞭解到不誠實的行為會因習慣化而惡化,所以在家庭與工作中減少不誠實行為是有意義的,這能夠防患於未然。
在家裡,每當孩子說謊時,給予只指正,這可以降低他們對於謊言習慣化的機率。
在工作中,你要創造不接受任何小謊的氣氛,避免產生更大的問題。讓團隊成員知道,不論何種小過失都要誠實以報,不會過度追究且要立即解決。這樣一來,可以避免那些小謊將導致將來出現更大的過失,因而出現嚴重的後果。不僅對個人造成負面影響,對所有團隊成團也是如此。
針對說謊習慣化, 我提出一個問題,那些詐騙集團的人是否都是對撒謊習慣化了呢?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調查,我認為很高機率是有的。
「一開始你拿一點點,也許幾百、幾千。你對此感到安心自在。在你意識到之前,它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變成很大的數目。」—— 伯納德.安道夫(龐氏騙局主謀)
風險習慣化的利與弊
最後,就討論一下風險習慣化的利與弊。
所謂的風險習慣化就是,隨著我們做某種行為的次數越多,即便風險沒有降低,我們仍傾向於風險變得越來越小。你會愈來愈不覺得害怕,變得更敢於承擔更大的風險。
對風險習慣化,會危害到我們的安全、健康和財務決策。你可能剛開始只是小賭而已,後來賭注逐漸加大,最終造成龐大損失,這類情形也包含在股市當中。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重新意識到風險的存在呢?
先看看瑞典的例子,他們再 1967 年 9 月 3 日,將道路駕駛方向由靠左改為靠右行駛,這一天被稱為「Högertrafikomläggningen」(原意是改為靠右行駛)。你可能擔心新制度的實施,會造成交通事故與死亡人數大幅上升。然而,這樣的改變並沒有增加交通事故,反而事故與死亡人數大幅下降。
造成這樣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風險的「去」習慣化。這項制度的改變,讓人們上路時,擔心發生車禍的風險提高,所以開車時都格外小心。可惜的是,這種現象維持不久,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事故數量就恢復正常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要對風險去習慣化,透過不時改變環境、改變背景,走出舒適圈,都能改變對風險的認知。
提完風險習慣化的缺點,再來就要談談風險習慣化的優點。
剛剛提到風險習慣化會導致我們容易發生意外和損失,但如果沒有風險習慣化的存在,會怎麼樣呢?
我們若失去了風險習慣化的能力,會導致我們變成一群只會恐懼而不敢做出行動的人。
風險習慣化能夠讓我們可能對恐懼產生適應性。藉由刻意接觸自己害怕的事物,恐懼就會慢慢消退,你就會以勇氣去接觸更廣闊的世界。習慣冒險使我們能夠更敢於突破舒適圈,過上更豐富、更平靜的生活,並為個人和人類的進步產生大大的作用。
後記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收集了大量的例子,並針對這些現象做了一場深入的生活實驗,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引,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已不再注意的事物。
書中太多的例子值得一提,但是礙於篇幅,我只能挑選一些我覺得滿有趣的知識,讓大家了解習慣化這個現象,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以及社會。
這本書最值得令人驚嘆之處,在行為心理學、經濟學、神經科學的交會領域提供一場精彩的科學知識解說,讓我們一般人也能了解被我們忽視的「習慣化」,並提出如何改變習慣化的方法,使我們做出行動,改變那些不變的習慣與思維。
從書中我了解到,要讓生活不再無趣的改變方式,其中一種好方法就是學習。學習就是改變本身,能讓你不斷的發展、成長與進化。
如果你覺得日復一日的生活很無趣,我認為你一定得要看看這本書,這本書會讓你一成不變的生活發生改變,讓你灰白的世界重新沾染上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