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時常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非常忙碌,又無法好好休息。是否時常分心,難以專注。想要嘗試執行新的事物,卻又被手機與工作纏身,精力與時間都被消耗殆盡。該如何做得更好、變得更好呢?這本《踏實感的練習》提供給你過上踏實生活的六大原則與實踐方法。
目錄
《踏實感的練習》在說什麼?
《踏實感的練習》(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的作者是知名專欄作家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他熱衷於運動與戶外活動,同時也是企業教練,幫助企業、高階主管、運動員,邁向卓越、幸福以及持久的成功。著有《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等書籍。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資訊爆炸,以及多工作業,多數人不斷追求高效能的表現。每到下班、假日,我們依舊沒有好好休息,不斷瀏覽手機、電腦上各種資訊,迫使我們的大腦不斷維持高速運轉。
看似忙碌、充實的生活,反而讓我們的狀態越來越糟,精力消耗殆盡、關係日漸惡劣緊繃、情緒感到焦慮無助,甚至出現憂慮、失眠等副作用。
我們都想變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過度追求高效、最佳的生活,反而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因此,作者主張「踏實感」才是追求幸福與成就感的核心,能夠專注於當下,以及獲得恆久的成功。
書中提到的觀念雖然不是新的理念或想法,卻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這本書中,作者結合科學、古人智慧、成功人士與自身經驗,打造「踏實成功的六大原則」: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運動,這六大原則能讓人過得更愉快、更踏實,同時發揮個人的潛能。
書中提供 26 個踏實感練習,讓我們能夠停下來,與自己的內心好好對話,再次重新認識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邁向持續進化的踏實之旅。
一行禪師:「如果你想從事園藝,就必須彎下腰碰觸土壤。園藝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想法。」
為什麼我們不該擁抱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英雄主義」(heroic individualism)是指將可量化的成就視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可量化的成就,就是多數人常在追求的外在驅力,像是名譽、金錢、權力等等。
以外在驅力為動力,常讓我們感到永不滿足,無止盡地追求更多,一旦再也無法滿足時,容易讓人失去動力與熱情。
現今時代的社群媒體的發達,讓我們更容易看到他人成功的一面,卻也導致我們不自覺地跟他人做比較。在追求「個人英雄主義」下,我們永無止境的追求超越自己與他人,導致我們拼命追求效能最佳化,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
當你一直望著山峰不斷攀登,快速到達山頂,卻也忽略當下週遭的風景。唯有你擁抱踏實感,不只讓你不再瞻前顧後,也能獲得穩定的成長。作者認為:「讓自己獲得踏實感,因而擁有更深層、更令人滿足的成功。」他在書中提到,所謂的踏實,是一種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能讓你度過人生的高低起伏。踏實是一種深厚的操守與剛毅,也是一種完整,從而衍生出恆久的成功、幸福與滿足。
作者想在這本書中告訴你,放下個人英雄主義,專注於活在當下。當你不在乎結果,你無時無刻都能堅持踏實穩固的生活,就自然能夠擁有快樂、成就感、幸福感以及恆久的成功。
擁抱踏實感,能讓你做得更好、感覺更好、變得更好。追求更好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踏實成功的六大原則
作者提到「踏實成功的六大原則」分別是: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運動。
以下會分別介紹這六個原則,並提供一些實踐的方法。
原則一:接納
首先,第一個原則是「接納」。
你可以先想想你要接納的是「什麼樣子的你」呢?
作者認為,我們要接納的是「現在的你」,而不是「你希望成為的你」、「你認為你該成為的你」,或「其他人認為你該成為的你」。
為什麼要接納當下的自己呢?
接納當下的自己,就是呈現當下的現實。唯有承認自己不想承認的問題,接受自己不想接受的現實,才能真正開始改善自己的處境。
英雄主義專家、《千面英雄》作者 Joseph Campbell 曾說過:「英雄們面臨的弔詭難題,是我們認為人生該有的樣子,很少符合人生真正的樣子。」
Campbell 發現不同文化的故事中,英雄的旅程有著相似的結構。在某個階段,英雄會面臨必須縮短時限與期待差距的困境。一開始,主角會抗拒現實而陷入停滯的僵局,但他們最終還是會接受現實、克服困難。其中的關鍵在於他們學會接納,因而採取適當的行動,進而成就英雄之路。
我們都會期待自己變得更好、更卓越、更完美,每當自己不能做好、不夠完美,自己就會感到不安、焦慮、恐懼。
我們應接納當下不完美的自己,明白不可能每天都能做到完美,你得接受這個事實。
保持謙卑,將自己與現況拉開距離,客觀的檢視自己的不足。唯有接受當下的不足、失敗與不完美之處,你才能繼續前進,而不是在原地自怨自艾。
書中提供的其中一個我覺得很有用,該方法是:先有行動,後有心情。
作者說:你不可能永遠控制你的處境,但你能控制要如何回應。我們不可能永遠保持心情好,再來行動。我們應反過來,先行動,才有可能擁有好心情。
如果你依照當下心情決定什麼時候開始行動,那永遠不會有行動。我們應依照自己的原則來判斷要不要行動,而不是視心情而定。
當我們專注於行動上,才不會回顧過去、擔憂未來,能夠將全部精力投注於當下的事情。當你完成某件事情時,就可能獲得成就感與愉悅感。
「專注」就是下一個原則:「臨在」要提的內容。
「接納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冷靜思考現況,才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擁有平靜、力量與穩定。`」
原則二:臨在
所謂的臨在就是指全心全意專注於眼前事物。
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時常分心、多工作業,卻也導致我們常常感到焦慮與不安。如果我們一直緬懷過去、擔憂未來,最終會什麼事都做不成。
想要擁有踏實感,就要活在當下,為此時此刻的自己而活。當大腦集中注意力,投入精力在眼前的事情上,能為我們帶來力量與穩定。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一位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於 2005 年在大學畢業典禮發表「這就是水」演說提到:「學習如何思考。」我們要學習掌握自己的思考方式與思考內容,這會讓我們有意識地知道自己要選擇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以及要如何從經驗中建構意義。
隨著年紀增長,我意識到選擇的重要性,在《少,但是更好》就提到專主主義者的做法是:我選擇這麼做,而非我必須這麼做。一個有選擇權,另一個卻沒有選擇權。
我們現今有越來越多的選擇,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可能全部都選擇。你必須判斷什麼才是對你最重要的事,問自己這件事值得投入嗎?
想要擁有臨在感,除了規劃一段固定的專注時間外,我覺得寫日誌也有助於你專注當下。我自己也會寫子彈筆記,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重要的是「寫」這個動作,當你在寫的時候,思緒會慢了下來,你會專注於自己的思考,將思緒其轉化為文字。
當你不知該怎麼寫或寫什麼,可能就是你還沒想清楚,試著想到什麼就寫下來吧,這有助於你理清自己的思考內容。
原則三:耐心
「我們通常會問自己『做出改變或採取行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收穫』,但我們較少去思考『自己需要付出哪些代價』。短暫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審慎思考進行思考。」
生活的步調越來越快速,我們凡事開始講求效率,每個人都開始尋找做事情的捷徑。當我們快速前進時,我們忘了要慢下來。然而,當你想要慢下來時,卻也失去耐心來緩慢前進。
我覺得經營自媒體是需要「耐心」。現在很多追求流量、爆文的方法,但那些方法根本不適用於每個人。而且那些方法所創作出的作品,真的是你想要的嗎?你是為了讀者,還是為了自己?
《水舞者》作者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也是在寫了多達數百篇文章後,文章才突然大受歡迎。他曾說:「擺脫分心,保持耐心,我們就能盡量擴大視野,看見更多的世界,但看見世界需要時間。 真的,那需要時間。因此,你會想養成會奪走時間的習慣。」對於創作的訣竅,他回答:「其實真的沒有那麼神秘,方法就是反覆練習、一再練習,突然之間,就會達到自己意想不到的境界。」
創作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的,就如同信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有時我確實會羨慕那些有著好幾萬追蹤的創作者,思考著為何我做不到。但是我有我的步調,他有他的步調。雖然我前進的速度不快,至少我有在前進。
作者說:「在我們人生長河中,要做的重要之事有這麼多,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慢慢前行,以緩慢但堅定的步伐,堅持走下去。」進展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的,保持自己的步調,緩慢卻堅定的向前進。專注在當下你能做好的事情上,當你回過頭來,你會發現你已經走了很遠很遠。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慢下來,書中提供3×5 呼吸法來練習暫停:閉上雙眼,每次深呼吸五次,每日三次。這方法可以隨時隨地做,有助於降低焦慮、讓自己更專注、更平靜。
「你做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也會塑造你。」
原則四:脆弱
哲學家大衛.懷特(David Whyte):「脆弱並不是一種弱點、一種短暫的微恙,也不是我們所能選擇不要的東西。脆若是我們基本的自然狀態,一種一直都在、無法避免的暗流。逃避脆弱,就是逃避我們本性的本質。」
多數人都認為面對脆弱需要力量,實際上展現脆弱才會有力量。
書中這句話我很喜歡:「不是脆弱來自信任,而是信任來自脆弱。」脆弱不只會帶來力量,也會創造信任與尊重。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脆弱,會為自己帶來極大的不適,但就長遠來看,不只能消除對自己的認知失調,在與他人相處時,能帶來信任與連結。
關於脆弱,在《重啟人生》中也有提到一樣的看法。或許承認自己的脆弱並不容易,但會讓你變得更堅強、更強大,甚至會引起共鳴,找到接納自身脆弱的棲身之處。
延伸閱讀:《重啟人生》讀後感:來到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更好、更自在?
如果剛開始你真的很害怕展現脆弱的自我,你可以透過寫作一點一滴的展露自我,當你逐步展現脆弱,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有自信,變得能輕鬆與人真誠地來往。
原則五:連結
「每一個人都像是互相映照的鏡子,我們選擇來往的對象塑造了我們,而我們也會塑造自己來往的對象。」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很重要,建立深度社會連結,才能擁抱安全感與歸屬感。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社會連結能給你適度的支援,陪伴你度過人生的起伏,也給你支援他人的機會。
許多人都會覺得出了社會之後,認識人的機會變少了。實際上,是你的生活過於單調,你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團體活動,像是讀書會、志工,才能接觸與結交到不同的人。
原則六:運動
本書關於運動的章節帶給我更多對於運動的新觀點。
多數人都知道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運動不只能增加身體健康,還能促進心理健康,降低人們焦慮的機率。
除此之外,書中提到運動還能培養前面提到的五項原則:接納、臨在、耐心、脆弱和連結。
運動讓我們更能接納不舒服的感受,讓人在面臨困難與挑戰時,能保持平靜,也能接納當下的現實。
運動還能培養我們臨在的能力,因為我們必須專注在身體的鍛鍊上,專注在身體發出的訊號。
養成運動的習慣需要耐心,並讓我們明白突破極限並非一蹴可及,而是要靠長期持續努力的結果。
挑戰運動競賽時,難免會遭遇失敗,更何況要超越自己的紀錄。運動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脆弱,使我們鼓起勇氣來面對自己的弱點,並勇於迎接挑戰,設法克服弱點。
運動還能建立社會連結。與他人一起運動,能增強與他人的連結與歸屬感。
藉由運動,我們不只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心理,還能學會接納不適的感受,學會臨在於自己身上,學會保持耐心,緩慢前進。在挑戰自己時,也能勇於承認脆弱。最後,運動也是建立社群深度連結與歸屬感的好辦法。
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專注在投入的過程
「你的內心如何看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會影響你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而你做出的行為,也會影響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到了以下五點,雖然很常聽到,但是大家容易忽略且很重要的概念,分享給大家:
- 專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
- 保持臨在與耐心,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專注在投入的過程,不用求快、求效率,太慢也不用焦慮,維持自己的配速,反而更容易達到理想的結果。
- 專注於你能控制的事
- 不用太過在意那些你無法掌控的事情,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你無法控制的,但也很多事情是你可以控制的。請專注於你能控制的事情就好。
- 請求幫助
- 我們有時都很害怕請求別人幫助(我也是)。請別害怕請求人幫助,需要幫助時就開口求助吧!求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力量的表現。化脆弱為力量。
- 眼光要放長遠,做好會失敗的心理準備
- 做好預期會失敗的心理準備,盡可能設想好可能遭遇的困難與應對方式,即便遭遇失敗,也不會因為陷入混亂而手足無措。就算最後失敗了,也只會變成成長過程的一部份,是你學習與成長的養分。分享《複利領導》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 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而不是跟別人比較
- 在學校中,我們一直在與別人競爭,不知不覺間習慣跟人做比較。但我們應該比較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過去的自己,我們要以當下投注的努力程度來評價自己。他人是值得學習的對象,而非比較的對象。
「成功改變的重點,並不在於會不會失敗,而在於如何應對失敗。」
後記:
我有時覺得自己十分忙碌,卻又感到空虛;想要讓自己慢下來,卻又無法減速。經常過度用力在過生活的結果,就是導致自己容易筋疲力盡,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漩渦中。
我在八月時做了個實驗,這個月完全不在 IG 上發文會有什麼感覺,但是仍舊會使用社群媒體。我發現,我不再過度關注社群媒體,使用時間有所降低,我更加關注於自己身上,更常思考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想過的生活,自己的內心感覺更加平靜、踏實。
書中提到的踏實原則我們都知道,但知道是一回事,實踐又是另一回事。書中提供的練習真的很有幫助,有助於我們暫時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專注於當下,進而擁抱快樂與幸福感。
我會推薦《踏實感的練習》給那些過度努力、不斷追求卓越的人們。
身處於各種訊息干擾的時代,《踏實感的練習》提供了指引方向,幫助我們重新擁抱了踏實的生活,重新找回平靜、穩定的生活。
最後,分享作者在書末所說的話:「願你選擇接納,而非妄想或一廂情願;選擇臨在,而非分心;選擇耐心,而非求快、選擇脆弱,而非武裝;選擇連結,而非孤立;選擇運動,而非坐著不動;選擇踏實感,而非個人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