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前,我會回想這一天做了什麼?我發覺有很多的構想都沒有付諸於行動,總想著「未來有一天」會去做,實際上根本不會去做,那些構想只殘留於空想之中。
我很希望一天不只有 24 小時,然而,時間是最公平的,每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如何有效運用一天是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生時間》(Make Time)這本書幫助我設計好每一天,讓我開始以最重要的事為優先,重新掌握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
內容目錄
《生時間》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傑克.納普(Jake Knapp)和約翰.澤拉斯基(John Zeratsky),兩位都是產品設計師,曾協助開創 Gmail、Youtube、Google Hangouts 之類的服務。他們親身嘗試各種設計時間的構想,同時也是《Google 衝刺工作法》(Sprint)的作者。
這本書不談生產力,不會告訴你如何完成更多事,而是談說如何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多時間做真正在乎的事情。但這不是要你把時間塞滿。作者提出的時間管理法是一種架構,幫助你選擇想要聚焦的事情,讓你能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
書中提出 4 大步驟:精華、雷射、提振活力、反省。每個步驟都提供一些騰出時間的好方法,總共有 87 個方法,每個步驟先選擇一項策略來嘗試就好。

以下我會分享這 4 大步驟,以及我個人經驗與想法。
1. 精華
第一步驟「精華」,要找出優先活動,不見得是非做不可,但是你想去做的事。
你可以問自己有什麼急迫性事情必須得做?做什麼事會帶來滿足感?什麼事情會讓你樂在其中?
找到「精華」,也就是選出一個行動或任務後,就要替精華安排時間。
花多少時間、什麼時候做,並記錄上行事曆上。一旦排定時間,就不要投入任何其他活動。
在《專注力協定》作者 Nir Eyal 提到:「變得心無旁鶩,意思就是努力地讓自己做到言出必行。」如果你已在行事曆上安排好行程並執行,那就是在做精華,否則就是分心。但是,如果你的行事曆沒有任何安排,那就無法判斷你現在的行為是精華,還是分心。
延伸閱讀 | 《專注力協定》讀後感:四步驟,打造心無旁鶩的專注力
我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時間箱」(timeboxing,又翻作「箱型時間」)。在行事曆上排好今天「要做什麼」,以及「花多少時間」。預先將時間保留起來,在該時間做就只做那件事。
使用這個方法要兩個要點:第一是找出今天什麼事最重要;第二是什麼時候是你最有活力的時間。
首先,先列出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再來思考你什麼時候最有活力,把事情安排到行事曆上。
有的人是早上最有活力,有的人是晚上。書中兩位作者,剛好其中一位是晨型人,偏好早上安排「精華」;另一位則是夜型人,偏好晚上執行「精華」。因此,了解自己什麼時候最有精力來執行精華,是非常重要的。
老實說,我以前沒有在行事曆上安排任務的習慣,都是想到什麼才開始做。後來,研究了一些時間管理、生產力的書,才了解到安排計劃的好處。
沒有計劃,意味著你得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老是惦記該做什麼或可以做什麼,會損害專注力,因為大腦會分心思考接下來的事情,佔用工作記憶,讓你分心。
如同作者所說:「計劃能提供專注於當下的自由。不必掛念接下來要做什麼,就能不受拘束地聚焦在怎麼做。」
2. 雷射
第二步驟「雷射」,要讓我們的專注力如同雷射般,專注於某個焦點,也就是「精華」上。
現代人普遍容易分心的原因之一就是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卻也讓我們更容易分心。根據 Reviews.org 的調查統計,2024 年美國人平均一天看 205 次手機,大約每 5 到 7 分鐘就查看一次手機,比 2023 年的 144 次還要高(高大約 42.3%)。
書中教你如何阻擋分心剋星石(kryptonite),也就是增加分心事物的使用障礙。
這邊分享三個方法:
(1)刪除社交軟體、新聞、影音軟體,以及登出 email 帳號
刪除手機的會讓你分心的軟體,以及登出 email 帳戶,這些方式會增加使用這些數位工具的阻力。當你想要使用這些數位工具,還要重新下載軟體或重新輸入帳號密碼,這些障礙都能減少你使用這些數位工具的頻率,減少分心的事物。
之前讀過的《深度數位大掃除》有提供 30 天數位斷捨離的流程,你可以透過這個方式,重新找到哪些數位工具是必要,哪些是沒有也沒有影響的,只留下最需要的數位工具。
延伸閱讀 | 《深度數位大掃除》讀後感:執行 30 天數位斷捨離,取回數位生活的自主權
(2)清空手機主畫面
我過去手機都放滿了各種軟體,書中提到清空手機主畫面,這個方法我覺得不錯,所以我把手機主畫面清空,不會一打開手機就看到各種社群媒體,忍不住點開來滑個不停。我的手機主畫面只留下顯示任務的行程曆和幫助專注的番茄鐘工具。
(3)帶手錶
當你要查看現在是幾點幾分時,多數人可能都是拿出手機來查看時間。但這會讓你看到訊息通知,或是點開社群媒體開始瀏覽。
而帶手錶是一種減少使用手機查看時間的方式,這裡的手錶不是指智慧型手錶(Apple Watch、Galaxy Watch、小米手錶)或是電子錶,而是一般最為傳統的手錶,像是石英錶和機械錶。我平常就習慣戴 SEIKO 手錶,目前這隻錶也陪伴我有將近十年了。

雷射除了需要防止分心外,也需要保持專注,以下分享兩個書中提供的策略:
(1)設定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deadline)使任務有個明確的結束時間,宣告你的任務是否完成,這會讓你擁有目標與動力把事情做完,讓你不再拖延。
雖然截止日期讓人感到迫切,卻又讓人更加清晰知道哪些行動最為重要,因而專注在少數重要的行動上。
(2)避開酷炫工具的誘惑
我之前陷入過一個誤區,那就是過於追求完美、酷炫的工具,但那只是分散注意力。實際上,只要採用簡單、方便取得的工具就好。
過去,我追求好用的筆記軟體,像是 OneNote、Evernote、Obsidian、Notion、Heptabase 。市面上各種筆記軟體不斷誕生,讓人眼花撩亂。每一個功能都不同、使用方式也不同,上手時間的長短不一樣。
我頻繁切換不同筆記軟體,最終我發現筆記軟體只要夠用就好,而不追求更好、更多功能。所以,目前我主力就放在已上手的 Notion 與 Heptabase 上,前者做為專案管理的工具,後者作為個人知識管理與發想的工具。
我也看過有些人光用手機內建的筆記軟體(例如:Apple Notes),也能做好知識管理。因此,不用一直追求更好的工具,不需花太多時間在尋找、研究工具,而是該花時間聚焦在重要的任務上,並且去執行。
3. 提振活力
第三步驟「提振活力」,就是要保持專注力與活力來掌控時間。
在《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作者林揚程 (Hank 大叔)就提到:精力是生活的動力引擎,負責推動你應付日常挑戰、產生實現夢想的動力。缺乏活力就無法應付今日的任務。
延伸閱讀 |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閱讀心得:現代人需要的是精力管理,而非時間管理
書中提到了保持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還提到了離線與與人交流的重要性。
我覺得偶爾離線一下很有幫助,像是在森林間散步、冥想、不帶手機出門,或是完全放空地休息。這些方法都能夠幫助我們恢復活力。有些人的休息並不是真正的休息,休息時還在追劇、滑社群媒體,根本沒有好好的休息。真正的休息是讓大腦放鬆,不去認真思考事情。
此外,與人面對面交流也很重要。與人交流也能夠帶來活力,情感上的交流能夠降低壓力,深度交流所帶來的充實感,反而會帶來更多的活力。我每個月就會跟朋友相約吃拉麵,同時聊近況或發生的趣事。
4. 反省
「每一個錯誤都只是一個數據點,明天永遠可以再試一次。」
最後一步是「反省」,要記錄你用了哪些策略,該琢磨或捨棄哪些策略。
反省看似簡單,卻很重要。反省能幫助你找出每個步驟最適合的策略。
你可以像是科學家一樣,提出假說,設計實驗,並得到結果來判斷假說是否正確。將實驗中觀察的所有東西記錄下來,有助於反覆修改與驗證。
這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幫助你找出最適合的時間管理策略。光是記錄、追蹤成果,就能幫助你釐清你最適合什麼樣的策略。沒有一個所有人都適合的策略,唯有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共通、不變的。
在書中,時常看到兩位作者提出各自的看法與實踐結果,你會發現兩人偏好的策略完全不同,有些策略在其中一人身上有用,但在另一人則不適用。
而紀錄反省的過程,不是要指出你做得不好地方,而是了解這些策略對你的幫助、成效如何,若看不出效果或不適合,則再試一次或是改變策略。
持續記錄小小的成果,累積起來會造就出大成果。

後記
我們常常陷入馬不停蹄的陷阱,認為要把時間排滿,卻導致沒有充分休息,隔天就失去活力;我們常陷入時間快速流逝的萬丈深淵,只是看個影片、滑個手機,就過去了好幾個小時。
《生時間》幫助我們脫離窮忙、分心的困境。書中介紹了許多實用的小策略,有些很常見,有些讓人感到意外、新鮮。雖說中文書名會讓人以為要擠出更多時間做更多事情,但實際上是為真正重要的事情騰出時間。
書中這些策略都非常具體且實用,或許你能從中找到一些可用的方法,應用到你的生活當中,持續優化你的時間管理方法。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深度數位大掃除》讀後感:執行 30 天數位斷捨離,取回數位生活的自主權
- 《原子時間》閱讀筆記:有效運用晚間四小時,創造第二人生
-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閱讀心得:現代人需要的是精力管理,而非時間管理
- 《人生4千個禮拜》讀後感:關於時間的新啟發
- 《專注力協定》讀後感:四步驟,打造心無旁鶩的專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