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時常覺得精神不濟,就算睡飽了,還是沒有活力?面對生活、職場上的壓力,是否時常感到焦慮?若是如此,這本《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分享了許多精力管理心法,幫助你好好管理精力,讓你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目錄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在說什麼?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的作者林揚程( Hank 大叔),他除了是台灣最大企業培訓公司太毅國際顧問公司的執行長,還是全台最大讀書會學習社群「書粉聯盟」的創辦人。
Hank 大叔是位精力管理的實踐者,不只在事業上有所追求,還曾參加過鐵人三項和各國馬拉松,也擁有眾多愛好,包含紅酒、潛水、閱讀、學習。他的生活能過得如此精彩,其中的秘訣就是「精力管理」。
你看到現在的他擁有多彩的生活,但你不知道的是,過去的他也曾常常感到精力不足,被過多的追求與慾望給困住,經常處於精疲力竭的狀態。
因此,他為了擺脫精力疲乏的困境,開始研究各種精力管理的技巧,並認真地實踐每種精力管理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精力管理分成四大維度:體能、情緒、思維、精神。他認為好的精力管理要兼顧這四大面向,並分享了一個公式:
好的精力 = 充沛的體能 + 積極正面的情緒 + 可控的心理狀態 + 明確的意義感
做好精力管理,我們能在日常維持充沛的精力,關鍵時刻展現良好狀態。在這本書中,他會分享精力管理核心的意義和實踐方法。
接下來,我會分享三個書中的觀念與方法,加上一些個人經驗和觀點。
「在未來很常一段時間內,最重要的不是你今天成功,而是你是否準備好迎接明天。」——Hank大叔
人如其食
有句英語俗諺 「You eat what you are」(人如其食),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十八世紀法國作家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他曾在著作寫道:「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這句話延伸的意思是告訴我你平時吃什麼,我就能知道你的健康狀態。
吃得健康很重要,現在人的飲食往往大魚大肉、高糖高鹽高油脂,營養攝取過剩,肥胖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疾病,甚至肥胖還會增加糖尿病、新血管疾病的風險。
控制每日均衡的飲食是現代人必備的課題。
我很同意作者提供的飲食策略中,除了飲食均衡外,他認為關鍵是要控制血糖穩定。
如果有學過一些生物學,你應該會知道人類的能量來源主要是仰賴葡萄糖,不論是大腦思考或運動都需要葡萄糖,尤其是大腦可是消耗葡萄糖的大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很重要,但我們得要攝取正確的碳水化合物。
作者建議攝取低 GI(glycemic index, 升糖指數)食物。這是因為高 GI 食物會使血糖快速飆升,這會讓身體釋放大量胰島素,使血糖快速下降,這容易讓飢餓感更快到來。
低 GI 食物就能避免血糖急升,減少飢餓感,並控制體重。
我現在晚上就盡量少吃米飯、麵食、麵包等高 GI 食物,主要以蔬菜、蛋白質、水果、堅果之類食物為主。這是因為吃太多高 GI 食物,除了血糖快速升降外,飯後會容易感到疲倦。
作者還提到兩個飲食策略:
第一個是提高蛋白質攝取,透過二一一餐盤法,將餐盤分成三的部分:一半是蔬菜和水果、四分之一是蛋白質,剩下的是碳水化合物。
第二個是少量多餐,也就是一日三餐外,多加兩餐,可以選擇吃些堅果、水果和蔬菜沙拉等這些簡單且融易取得的食物。
我個人認為少量多餐這方法對忙碌的人來說比較困難,說然加餐只是簡單攝取一些堅果、水果或沙拉,但有時忙過頭就會忘記了。
培養心理韌性
「我們與成功者之間的最大差距,在於面對挫折時的態度和方法。」—— Hank 大叔
「心理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當一個人面臨各種壓力、不確定性、挫折時,如何克服逆境,並回復至正常的狀態。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腎上腺皮質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持續釋放,影響身體的代謝,讓人時常感受到疲憊、精神不濟。同時,也會引發各種負面情緒,讓人難以集中在工作上,造成工作效率降低。
培養心理韌性很重要,心理韌性高的人能快速從挫折中恢復,以冷靜與積極的態度處理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一些釋放壓力培養心理韌性的方法,我簡單整理給大家參考:
- 時常留意生理與心理狀態變化,並定期審視自己生活與工作的狀態,找出壓力來源。
- 寫下來,清空大腦的思緒。
- 透過深呼吸和冥想,有助於舒緩身心壓力,提升自我覺察能力。
- 透過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來壓力與困難,來尋求理解、支持和幫助,有助於克服困難挑戰。
- 運動可以讓大腦釋放腦內啡,讓我們感覺更輕鬆愉悅。此外,運動能讓我們暫時轉移注意力,暫時忘卻壓力和煩惱。
每當感到壓力太大,情緒不平穩時,都讓我難以專注在任務上,所以,我自己平常會透過冥想和運動來舒緩壓力,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做自己熱愛的事物,像是閱讀、打電動,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也有助於紓解壓力。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了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瑞士心理學家 Carl Gustay Jung
培養專注力的兩種能力
作者認為專注力有兩種能力:「快速切換專注的狀態」和「延長專注力的持續時間」。
1. 快速切換專注的狀態
有個學術名詞叫做「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是指當我們從上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注意力仍然會殘留在上一個任務中。當我們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時,不能讓注意力殘留在上個任務,否則無法立即專注於新任務。
作者提供兩種方法:
第一個是儀式重啟,在不同任務之間,安排幾分鐘的過度時間。
第二個是清理思緒,將前一個任務的內容記錄下來,藉此清空大腦的擔憂或留念。
2. 延長專注力的持續時間
想要延長專注力的持久度,有主動和被動兩種做法。
主動的方法是,透過番茄鐘工作法來設定目標與時間限制、打造合適的環境、每天進行正面冥想。
被動的方法是,關閉電子設備通知、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告知他人專注的時段,減少外部的打擾。
之前在《不可能的任務》書中看到,Tim Ferris 有項習慣是遵從「創作者時程」,他會為了專注完成一項任務而預先保留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例如:五點就起床,在開始上班前的無人打擾的時段開始寫作。
延伸閱讀 | 《不可能的任務》閱讀筆記:巔峰表現的四要素
擁有專注力才能具有效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作者在書中也提到比「心流」更容易進入狀態,叫做「最佳狀態」。這部分我有分享過《最佳狀態》這本書的書評,在此我就不多談了。
延伸閱讀 | 《最佳狀態》閱讀筆記:情商是進入最佳狀態的關鍵
後記
《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分享了許多作者親身實踐過的精力管理方法,對於每天感到精疲力盡,天天得過且過的人來說,這本書能夠幫助你打造想要的生活樣貌。
我常常在思考「自由」與「自律」之間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需要達到一個巧妙的平衡,才能在工作與生活之間過上你想要的生活樣貌。
最近聽劉弈酉老師演講時,他提到《執行長日記》的一段話:「沒有自律的自由,只會走向混亂;過度的自律,則可能失去生活的意義。」
不論是是自律,還是自由,我們都要為它們給予彈性,並設置上下限。但有些人會過度嚴以律己,將時間排得滿滿,將自己壓不過去。
過大的壓力,常對健康造成損害。人生當中,最重要的還是健康第一,沒有健康,一切都無法實現。
做好精力管理,才能保有健康,擁有良好的情緒,並能更高效能地完成工作,讓你保有餘裕做自己想做的事,過上更豐盛富足的人生。
推薦這本《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給總是感到筋疲力竭、生活壓力大的人,這本書將會是很好的指南書,幫你脫離疲憊的困境,重新掌握生活。
書名|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作者|林揚程( Hank 大叔)
出版社|時報出版
若你喜歡《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人生開外掛的精力管理術》,歡迎透過此連結購書,讓本站獲得回饋金得以維持營運。
以下是補充說明:
1️⃣體能維度
體能維度分成三個部分:飲食、睡眠、運動。
睡眠
(1)R90 睡眠法就是要你起床的時機是在一個完整睡眠週期(90分鐘唯一週期)結束時醒來,這才會讓大腦獲得充分休息。至少要四個睡眠循環(6 小時),否則會造成慢性疲勞等相關問題。
(2)咖啡鐘:午睡前先喝一杯咖啡,睡20分鐘後起來,咖啡剛好發揮作用。
2️⃣情緒維度
情緒維度講解情緒管理和壓力管理。
建立正向情緒方法:
- 建立感恩習慣
- 運動
- 多參與社交活動
- 設定小目標並達成、自我獎勵
3️⃣思維維度
思維維度介紹維持專注力的方法、心流與最佳狀態,以及儀式感的執行方法。
Daniel Goleman 在《最佳狀態》提出最佳狀態(optimal)的概念,指的是對於自己度過美好的一天感到滿足,按照你自己設定的標準,這一天是有成果的。這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讓我們發揮最佳狀態的線索與條件。
Goleman 認為心流與最佳狀態的關鍵差異在於:巔峰表現成分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光譜上的多個點。那個光譜本身提供了好日子的關鍵要素,我們在那天之中感受到應得的滿足感。
相對於難以進入的心流狀態,最佳狀態更好追求與掌握。最佳狀態更於注重情商帶來的個人心理狀態與情緒,因為情商是工作表現的重要預測指標。
4️⃣精神維度
精神維度分別介紹了對願景的期望、使命感的召喚、價值觀的實踐。
夢想板:
1. 根據你的價值觀、興趣、天賦和生活目標,任由想像力自由流動,將所有夢想寫下來,不需經過篩選。
2. 將夢想轉化維具體、有時限性的目標和願景來陳述。
3. 思索會遇到的挑戰,並制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