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路之路》心得:重新定義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無路之路》提到兩種人生道路:一種是方向明確,成功有跡可尋的「預設之路」(default path),另一種是方向不明確,充滿未知的「無路之路」(pathless path)。

我們多數人怕迷路,而走在別人的路,但這條路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你對工作、人生感到迷茫,不知該如何前行,這本書或許會帶給你一些新啟發。

《無路之路》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保羅.米勒(Paul Millerd),他曾進入人人稱羨的 McKinsey 顧問公司,但在經歷家人離世、健康危機,以及對於成功、傳統職涯的質疑,最終他放棄高薪的顧問業,成為自由工作者,開始探索一條全新的道路。

2022年,他自費出版《無路之路》,引發全球各地讀者共鳴。書中描述了他經歷的掙扎與選擇,這並非一朝一夕帶來的轉變,而是不斷探索內心,逐漸覺醒的過程,最終踏上未知的道路。

他放棄了對金錢、地位、名聲的執著,重新思考自己與工作、金錢、家庭朋友之間的關係。

在序章,他坦言自己過去就陷入預設之路的思維,無法看見人生的更多可能,直到他放下成就,離開預設之路,才得以「離開建立在超前進步之上的人生,轉向專注於活著的人生」。他開始重新想像自己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欣然接受一場未知冒險的召喚。

對於走在預設之路上,時常感到迷茫的我來說,這本書帶給我許多的思考與啟發,以下就分享一些書中的內容與我的想法。

質疑預設:質疑預設的成功之路

預設之路,是人們眼中成功人士所要做出的一連串決定與所擁有的成就。這定義取決於你所在的國家、文化。

在台灣,許多人被教導要認真念書,考上好的大學,進入好的公司,就會有好的人生,這就是所謂的預設之路。然而,獲得金錢、地位、名聲的同時,卻未必感到快樂。

預設之路既穩定又具有確定性,我們卻很少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做的事嗎?

Paul 開始質疑人生的預設劇本,認為預設之路不是唯一方式,但他並不反對每個人遵從特定的方式過人生。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人生選擇,絕對沒有誰好誰壞。

其實多數人都有一種渴望,想展現真正的自己,想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但預設之路的思維往往讓我們無法看到實現的可能。我們被金錢、名聲的頭銜給限制住,如同矽谷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共同創辦人 Paul Graham 所說:「名聲是塊強大的磁鐵,連你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被它扭曲。

他開始反思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這是改變的起點。

當你開始反思、質疑,持續與自己的內心展開對話,才會開始踏上「無路之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擁抱不適:重新界定恐懼

我們不僅難以放下過去的成就,還害怕面對沒錢、失敗、生病、無歸屬感、感到不快樂,這些都是我們會感到恐懼的事情。

想要做出改變,首先要克服面對未知的不適感。

面對不確定時,我們大多擁抱悲觀主義,想著各種出錯的可能,失敗的後果,找藉口說服自己留在熟悉的預設之路上。

Paul 剛來到台北時,不僅在人生的路上迷路,也在城市迷路了。但他學習擁抱這種未知的感覺,實踐道家「無為」的概念。「無為」不是要你逃避或偷懶,而是順應這個世界,與世界建立深度連結。

他提到:「事對了,就會發生。重點在於別急,好事是逃不掉的,只要你創造出讓它發生的空間就好。」事情總是在預想不到的時候發生,看似老生常談,卻是有道理的,就像他在台灣遇到了現在的妻子 Angie,這是他從未規劃、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們要擁抱不確定性,了解到就算出錯了,也不全然是不好的,也許會碰上意料之外的事,獲得意想不到收穫。抱持開放的心胸,接受好事發生的可能,就算搞砸了也不會走投無路,還是有修正的空間。

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提到:不要企圖想要控制一切。他說:「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刻意控制一切,可能會讓一切更加混亂。試著放下執著,接納不安與恐懼,了解我們無法完全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試著為「好事發生的可能」騰出一點空間。

延伸閱讀 | 《我可能錯了》讀後感: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離開預設之路確實會讓人感到恐懼,但我們不能選擇逃避恐懼。為了面對恐懼,Paul 練習由 Tim Ferriss 提出的「確定恐懼」六步驟:

  1. 寫下你打算做的改變
  2. 列出可能的最糟結果
  3. 思考你可以採取什麼行動,降低這結果的影響
  4. 列出萬一失敗時,可以採取的行動
  5. 如果嘗試了,就算只成功一部分,對你可能會有什麼好處?
  6. 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三個月、一年或是幾年後,又會付出什麼代價?

這幫助他把抽象的恐懼轉化為具體的問題,學會與不確定共處。

在無路之路上,不論是誰或多或少都會感到迷茫、不安、焦慮與恐懼,我們要選擇去面對這些感受,找到方法去化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唯有接納不適感,才能找到「我想要做什麼」的答案。

停下腳步:閒暇不是偷懶,也不是工作的短暫休息

如今我們工作,只要有閒暇就覺得是工作的短暫喘息,把假期當作是小確幸。

我們最常踏入的認知誤區就是,把閒暇當成是偷懶,把努力工作當作有生產力。

大多數人週一到五總是要努力工作,把時間塞好塞滿,即使效率很高,仍不敢提早休息,反而要做更多的事情。工作佔據了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甚至有些人下班後仍在思考工作。

Paul 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擁有更多自由,也要對自己的選擇有所承擔。他得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才能換取自由,但這並不意味著需要接更多的案子,打造更多的賺錢方法,而是你要去定義自己的生活步調。你能選擇要做什麼,也能自在地拒絕不做什麼,為自己空出一段什麼都不做的閒暇時段。

Paul 認為:「閒暇其實是一種靈魂的狀態,是投入真實世界、觀察、傾聽、沉思等投入的表現。」這是一種高品質的放鬆與休息。

閒暇時可能會感到無聊,但這不等於什麼都不做,你可能會湧起好奇心,去嘗試新事物,或是重拾過去的嗜好。同時,也會浮現許多新的想法,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可以說是閒暇一段放鬆且沒有分心的時間。正因為無聊,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與沉澱。

在這節奏快速、世界迅速變化的時代,《慢速工作力》作者 Cal Newport 提出新的工作哲學,提倡一套可以持久且有意義方式來安排工作。不求快,反而慢慢來才走得快。

停下腳步絕不是偷懶,而是讓你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與選擇。

適當的留白,才能更好掌控時間。

延伸閱讀| 《慢速工作力》閱讀心得:擺脫生產力迷思的 3 大原則

實驗精神:人生的轉折不是一瞬間,而是漸進式覺醒的過程

作者在書中提到: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人生靠的不是孤注一擲地放手一搏。

我們把人生的轉折簡化成某個瞬間,因為真正的故事不僅複雜得多,又沒那麼有吸引力。

比起『夫妻花五年,一邊探索新生活,一邊努力存錢』這樣的標題,『辭職,以帆船為家』聽起來更厲害,也比較好聊。

正因如此,我們比較少聽到真正的故事,其實都包含某種形式的試做與嘗試。」

我們常聽到別人的人生轉折故事,他們毅然決然辭職、轉行,最終獲得了成功。然而,我們忽略這些轉折的瞬間,不是靠放手一搏,而是持續不斷的嘗試與改變。

放手一搏看似是義無反顧,其實是對自己撒謊。因為人生的轉變都是靠著刻意做出一些改變與嘗試,抱持開放心態,接受意料之外的機會與新的連結,我們才逐漸明白該往哪裡走。

許多人都不滿足於現在工作,想要轉職、斜槓、經營自媒體,卻因害怕失而沒有開始。若沒有全然的把握與計劃,就不趕開始,因而停留在原地。

想要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唯有實際行動後才知道。

在無路之路上,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與風險,想要降低風險與減輕不適感,他的做法就是「勇於實驗」,透過實驗來測試不同的工作方式、去不同國家居住、放長假,甚至是探索人生定點目標。

簡單來說,只有先行動,才能開始學習。唯有行動,才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否則,你只會被焦慮、不安給限制住腳步,無法掌握自己的選擇。

這裡分享一些他嘗試過的方法。

我們常追求財富自由,這樣才得以提早退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雖然提早退休讓人想要努力工作,但是退休後若是無事可做,就可能失去生活的意義、目標與樂趣。

想知道退休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目標,他嘗試 Tim Ferriss 在《一週工作 4 小時》中提到「迷你退休」(mini-retirement)的概念。

透過設計 1~6 個月的旅遊,嘗試用不同方式過生活,Tim Ferris 形容這是「反度假」:「雖然可以讓人放鬆,但迷你退休不是逃避人生,而是重新檢驗人生——製造機會從頭來過。」這種迷你實驗讓你探索自己最適合的生活方式。

我們多數人最終的目標就是結婚生子、買房,這是大部分人的定點(fix point)。定點是你無論如何都要達成的目標,這通常都源自於各國文化的腳本,但這些都是預設的定點,而不是源自於個人獨特的動機與渴望。

想要找出屬於自己真正的定點,這需要透過各種「生活實驗」才能找出適合的生活方式。因此,Paul 就思考著,如果收入少一點,工作也少一點,會如何?他嘗試以自由接案的方式做想做的事,評估這做法能否更好掌控自己的人生。他會不斷反思,找人討論,邊走邊摸索,讓未知的路途不再這麼令人畏懼。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這本書提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區位,想要跳脫預設之路,就要接受獨特的自己,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樣人生才會更精彩。

延伸閱讀 |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閱讀筆記:每個生命沒有優劣好壞,只有獨一無二

我從 2022 年起開始寫部落格,分享閱讀心得與數位工具,同時也積極學習各種新事物,例如最近在嘗試自動化工具 n8n。其中的關鍵是「立即行動」,因為我不想只走在傳統職涯,也想多體驗、享受這個世界,而付諸行動就顯得很重要。

與其害怕自己文筆不好、沒有人回饋、無法感興趣、害怕遭受批評,不如積極行動與投入。

唯有行動,才會獲得反饋,否則一切只是空想。

尤其是面對未知的道路,沒有前人留下的指標,沒有正確的答案,常感到迷茫是正常的,唯有靠自己持續探索與學習,才能創造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慷慨贈予:重新定義什麼是「足夠」

「如果我們不去定義什麼是『足夠』,就會自動追求更多,這讓我們不知道何時該說『不』。」

財富自由是許多人所追求的目標,大家以為賺到更多錢,才能享有更多的自由。然而,努力工作賺更多錢,卻讓人感到空虛,讓人無止盡地追求更多。看似人生的勝利組,卻感受不到自由與成就感。

我們常說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錢真的越多越好嗎?

納瓦爾寶典》作者 Eric Jorgenson 將財富(Wealth)定義為,不需持續投入時間與勞力也能帶來收入,讓你在睡覺時也能創造價值的資產。

致富心態》中作者 Morgan Housel 認為金錢(Money)的實質價值,就是給予你掌控自己時間的能力。

延伸閱讀 | 《致富心態》讀後感:關於金錢與財富的18堂課

真正的富有,是利用金錢換取更多的時間,你可以一部分工作交給更專業的人,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事情,這會讓你擁有時間的自主權,在想要的時間做想要的事情,讓生活更加富足。

書中其中一段,有提到 Paul 對於「足夠」(enough)的定義。在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金錢的匱乏會使感覺到生存受到威脅,害怕錢不夠生活,這是源自於我們的生存本能。但「足夠」不是要你追求越多金錢越好,而是與這種匱乏與不安共處。他認為「足夠」就是能將注意力該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能自由地拒絕賺錢的案子,保持活力,繼續走下去。

另外,作者也提到,「慷慨」是一種面對世界的態度,能幫助人重新定義什麼是「足夠」。

慷慨是需要培養的能力,能讓你重新看清自己的金錢觀,不再認為擁有更多金錢就能擁抱更多安全感。

或許有些人對於慷慨給予金錢或是其他形式有所抗拒,因為你不知道接受好意的人會拿來做什麼。

Paul 就曾嘗試把「慷慨」的概念融入課程,讓有需求但負擔不起的人,只要提出申請就能夠免費送課程。想當然,沒人購課,反而收到一堆免費申請。最終,沒有人認真上這門課。

他改變做法,透過線上問卷了解想參加的學員的動機、計劃,若學員真有財務困難,他會想辦法贈送課程。這做法幫助他將課程送給真正需要的人。

看到上述例子,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同意「慷慨贈予」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慷慨能夠與人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

這讓我想到很喜歡的兩本書:《給予》和《慷慨的感染力》 ,這兩本書提到慷慨給予的影響力。你不一定要給予金錢,在《慷慨的感染力》中提到慷慨的形式有很多種,包括關心、溝通、知識、連結、熱情、魅力。

延伸閱讀 | 《給予》閱讀筆記:「施比受更有福」是真的!

延伸閱讀 | 《慷慨的感染力》讀後感:世界上最值得散播的好點子是「慷慨」

我認為慷慨能幫助你了解「足夠」不是賺得越多越好情況下,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能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也能慷慨地幫助別人。

如今網路打破了「慷慨的邊界」,我們能夠透過網路將慷慨擴散得更遠,讓更多人接收到慷慨的善意。

真正的財富,不只是資產的累積,而是能運用金錢換回時間,並在「足夠」中實踐慷慨,讓自己與世界都更富足。

結語:無路也能走出一條路

我非常喜歡 Paul Millerd 所踏上的《無路之路》,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最喜歡的書籍之一。

一開始我是在 MoneyXYZ 的頻道上聽到他介紹這本書,所以買了原文電子書來看。書中提到更種關於工作、生活的價值觀,容易讓人引起共鳴,許多作者的人生哲學讓我深有感觸。聽到繁體版也出版時,就馬上購買了,重新再閱讀一次這本書。

你無法從這本書找到一套可操作的指南,這本書更多是在幫助你對於自己所在道路提出質疑,重新思考自己與工作的關係,或許能幫助你踏上全新的道路。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走在無路之路上,目標並不是找份工作、賺錢、創建事業,或達成其他的指標,而是積極主動地去尋找,你想繼續做下去的工作。

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錢固然重要,但是用「能不能賺錢」來篩選要做或不做,那就走錯路了。

找到值得長期投入的工作,比起穩定職位帶來的保障、安逸,更讓人期待,充滿活力與動力,即便短期內無法靠它賺錢。

以我為例,如果你以薪水來衡量工作,生技業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我個人認為生技業除了是高風險高報酬的產業外,也是高知識高勞力的產業,尤其是對研發人員更是如此(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如果我想要賺更多錢,我可以去台積電或是其他科技業賺錢,身邊許多人也都是選擇這條(賣肝)道路,但是我想要參與藥物的研發,去研發(創造)出一個新的藥物,才繼續留在這個產業。

當然這很不容易,也很辛苦。不只要面對漫長的研發過程,還要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更何況,現今全球生技業已進入景氣寒冬,對於資金的投入更為保守與謹慎。

因此,我才會在工作之餘,進行閱讀與寫作,這不只是為了學習與更新認知而已,這也讓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可能,也與人建立更多的連結,為單調的工作與生活注入新的泉源,拓展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如同 Paul 所說:「有人創作,不是為了賺錢或出人頭地,而是為了學習、建立連結,或單純只是想感受自己的存在。」或許現在經營「超閱者」沒有讓我致富、成名,但至少讓我保持生活、學習的活力,也讓我認識同樣愛好閱讀的書友們。

現今網路降低了創作的門檻,你不需要有任何的資格與專業條件才能開始。我過去不曾想像自己會在網路上公開寫作,進行各種分享與創作。因為我開始行動,持續堅持,才有如今的「超閱者」。

未來我會踏上什麼道路我不清楚,我也還在迷茫、探索之中,勇於去嘗試各種的可能性。過程中,即便迷路了、辛苦點也沒關係,唯有持續探索才會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也對「預設之路」感到迷茫與質疑,沒有勇氣踏上「無路之路」,或許 Paul Millerd 的經歷會給你帶來一些鼓勵、啟發與勇氣。

書名|《無路之路
作者|Paul Millerd
譯者|沈聿德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其他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嗨~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我是一位熱愛學習、研究各種事物的醫藥研發人員。
在這裡會分享書中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個人經驗與想法。
同時,我也會分享一些實用的數位工具。
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閱讀超越昨日的自己,成為更卓越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