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閱讀筆記:與其挖掘天賦,不如用對的方法練習

有看過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異數》的人應該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事實上該定律是錯的。葛拉威爾錯誤引用安德斯.艾瑞克森的研究成果。因此,他才寫了《刻意練習》這本書,說明光有一萬小時的練習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正確的訓練方式,那就是「刻意練習」,才能發展出你想要的才能。

《刻意練習》在說什麼?

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的作者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他是研究「傑出表現」的學術權威,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專家」。

另一位共同撰寫的作者是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是位科學作家,曾在知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工作。

這本書的重點如同書封提到:「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再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練習!」作者集結了三十多年對鋼琴、小提琴、西洋棋、圍棋、各種運動等領域「天才」的研究成果,打破我們對天才的迷思,並向我們說明「刻意練習」才是關鍵。

整本書前半段會是說明何謂「刻意練習」,解釋這套方法為何有效,以及專家如何透過刻意練習培養出超凡的能力。

接著討論「天賦」這個主題,檢視是否天賦會影響一個人的表現?平庸的人是否能夠透過刻意練習來贏過天才?

最後總結刻意練習對於我們有何意義,以及如何應用到生活上,提升自己的實力。

人人都能透過「刻意練習」挖掘出自己的潛能。這本書就像作者說的,是你的嚮導、教練,指點你高頂的最佳路徑,至於要爬多高,就取決於你自己。

關於「天才」該如何解釋?

多數人的答案會是,他們的智商高、天賦異禀,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答案是「刻意練習」。

作者經過研究多年後發現,所有非凡能力都是經由大量練習和正確訓練方式的結果,最終練就出傑出的能力。那些奇才、自閉症學者、天才運動員都無法證明特殊天賦的存在。

我就以作者最喜歡提到的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為例,他是位傑出的科學家、外交家、發明家、作家,在我們的眼裡他是位天才。即便他很聰明,曾熱衷於西洋棋,並常常沒日沒夜的練習,但當他與優秀的棋士對決,仍無輕易獲勝。

富蘭克林無法在西洋棋上取得成就的原因就是缺乏「刻意練習」。諷刺的是,他在寫作上就有做到「刻意練習」。

當他看到英國雜誌有篇非常高質量的文章,他決定練就好文筆,但沒有人可以指導他。於是,他想出一套有效且聰明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他先選擇幾篇喜歡的文章,然後針對每個句子寫下一些簡短的重點,足夠讓他回憶起句子的意思。過幾天後,根據寫下的重點來重寫文章。這方法不是要逐字地寫出原文,而是要用自己的寫法,重現跟文章一樣描述細膩、用詞精準、簡潔的風格。最後,在回頭與原文對照,糾正自己寫的文章,這讓他學會了如何中肯地表達觀點。

針對詞彙庫的累積與運用不足的問題,他透過將文章改寫成詩句,強迫他要找到合乎韻律的詞語來寫詩。過段時間後,再把詩句改寫回文章。這使他不只要學會正確運用詞彙,還能累積詞彙的數量,並能夠從記憶中調用這些詞彙。

最後,為了訓練文章的架構與邏輯。一開始在不同的紙條上寫下每句的重點,然後把順序打亂。等到自己忘了對文章的內容後,依照自己的邏輯來排列,並寫成句子,跟原文相互比較,改善自己的思路。

從富蘭克林的正反例子來看,想要在某領域有傑出的表現,刻意練習必不可少。除此之外,你會發現,他的做法是沒有老師指導與回饋,但他發展出一套好的訓練方法來獲得回饋,不只解決問題,還精進自己的能力。

該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在看《刻意練習》前,過去就從其他文章或書籍得知,刻意練習有三原則:設定明確目標專注投入意見回饋

刻意練習三原則

1. 設定明確的目標

當你對某項事物產生興趣,就必須要定義清楚你的目標是什麼,包含你想要達到某個面向或某個技能水平。最好知道該怎麼做、怎麼練習,才能透過有效的訓練技巧來增進能力。
此外,該目標是要超出你的舒適圈,這樣你才能突破現有的能力水平。

以我為例,當我要參加半碼路跑時,剛開始不可能直接跑 21 公里,所以我會先慢慢從 1 公里開始練習,當習慣跑 1 公里後,就循序漸進調升目標。

2. 專注

在練習時,必需要全神貫注,專注地不斷練習。練習不光是「量」很重要,「質」也同樣重要。若缺乏「質」,即便練習再多,成效會不彰。

Dr. Gloria Mark 的研究指出,分心的代價,需要花平均 23 分鐘才會重新將注意力移回中斷的任務上。

一旦確定目標,必定得專注在練習上,才能讓練習發揮作用。

3. 意見回饋

在練習時,還需要有意見回饋來衡量自身的表現,並根據回饋調整努力方向,改善不足之處。
意見回饋很重要。尤其是在練習初期,你不知道自己的練習方法有沒有做對,這時尋求他人的意見回饋就有其必要性。到了練習後期,對方法比較熟悉後,需要的是自我監督與自我察覺錯誤。

有聽過「刻意練習的人」想必對這三個原則非常熟悉。不過,我剛開始看《刻意練習》時,對第一章有提到「有目標的練習」感到困惑,這方法似乎與刻意練習非常相似,作者提到該方法有四個特徵: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講求專注需要意見回饋跨出舒適圈

從這四項特徵來看,看起來與刻意練習並無太大差別,作者還說:有目標的練習其實還不夠。還有其他面向同樣重要,卻被我們忽略。

究竟是什麼被我們忽視了呢?

「刻意練習」和「有目標的練習」之間的差異

作者提到「刻意練習」和「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

1. 該領域必需發展成熟,佼佼者和新手之間的表現水準有極大差異

作者提到有些領域或行業,因為缺乏評估表現是否卓越的客觀標準,無法找出該行業中的傑出者,因而難以找到關於該領域所累積知識與訓練方法。

2. 要有個老師提供意見幫助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或以該領域頂尖專家的經驗為師

刻意練習需要有專業的教練,提供一套有效且專業的訓練方式,才能讓自己在該領域的技能持續提升。

從上述兩點差異來看,有目標的練習只有方向,但常缺乏適當的方法去達到目標。舉例來說,你在練羽球,你學會了怎麼打,但你會發現自己無法持續進步,遇到了瓶頸。因為你不知道一些技巧和訓練方式,來提升羽球所需的更種能力,因而止步不前。

而刻意練習則是有方向和方法的目標練習法。就像前面提到富蘭克林的例子,他以訓練文筆為目標,也找到一套合適的訓練方法,即便在沒老師的情況下,也能獲得回饋,符合刻意練習的原則。

這也就是說,「刻意練習」其實也是「有目標的練習」的一種,只是「刻意練習」有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來練習

但那些尚未發展出一套方法的領域,又該如何使用「刻意練習」呢?

2 刻意練習和有目標練習的兩大差異

尚未成熟的領域該運用「刻意練習」的方法

除非你走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領域,才需要自己摸索一套方法。

針對未成熟的領域,要找該領域的頂尖前輩為師,透過《逆向工程》提到這本書的方法,試著找出它們為何能成功的因素、學習的地圖,接著發展出能夠讓自己做到那些事的訓練技巧 。如同富蘭克林如優秀的文章為師般,該方法有效就持續執行,如果無效就停止,就得找尋其他方法。

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大

「刻意練習的目標卻不僅是發揮潛能,還要打造潛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最後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到底刻意練習為何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呢?年齡是否會影響刻意練習的成效呢?

年齡並不會影響學習成效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成年人的大腦較不具可塑性,但這是錯誤的迷思。現今已經有許多研究都指出,當成年人不斷學習新事物,大腦仍然在不斷跟著適應與調整。因此,成年人的大腦仍具有神經可塑性。

刻意練習就是不斷重新形塑大腦,也就是重新塑造神經元。

大腦跟學習有關的適應力,跟年齡完全沒有關係。作者就提到兩點:兒童和青少年大腦的適應力比成年人好,但成年人大腦仍舊具有適應力去學習與改變。由於成年人大腦的適應力有所改變,學習的方式也得跟著改變。也就是說,成年後找對的學習方法比不斷努力練習還要重要。

雖說年齡並不會影響刻意練習的大部分是學習方面的成效,但涉及身體能力的體育項目,隨著年紀增長,確實會影響刻意練習的效果。由於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成長發育就停止,像是骨骼就不會改變,涉及到柔軟度的體育項目,就得越早開始練習越好,例如:芭蕾舞的外開動作。

刻意練習會發展出高品質的心智表徵

既然刻意練習會不斷改變大腦,那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作者提到一個有點抽象的專有名詞:心智表徵,代表一種心智結構,對應著某個物品、概念、資訊,任何在腦中的具體或抽象事物。

作者說:「刻意練習就是發展出這種高效率的心智表徵,讓你可以運用於你正在練習的任何活動中。」例如:你大量閱讀過後,培養出的速讀技巧,是因為在大腦中我們能會快速辨別這些文字形成意義的模式,所以我們看書的速度會很快。西洋棋大師能夠輕易記住棋局,甚至是再現棋局,就是發展出辨認這些有意義模式的能力,並非他們記憶力高強,而是靠情境記憶。

技能的進步和心智表徵之間有著正向關係,技能越好,表示心智表徵越成熟。心智表徵的發展,會影響精進技能的練習方式。

那些專家之所以會是專家,就是經過長年的練習改變了腦中的神經迴路,創造出針對某領域高度特化的心智表徵,進而在某領域的記憶、模式認知、問題解決等方面表現驚人。

作者研究小提琴領域的技能發展,發現優等、傑出和頂尖之間的差異在於「大量練習」。他發現沒有人可以不投注極大量的練習就發展出非凡技能。那些在特定領域特別頂尖的人,就是具有高品質的心智表徵,能夠針對特定領域來快速學習、處理大量資訊和找出答案。

總結來說,磨練技能可以改善心智表徵,心智表徵越成熟又有助於技能進步

3 成就非凡的路線圖

後記

看完《刻意練習》讓我對學習的方法有了重新的認識。傳統的教育注重於教導「知識」,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刻意練習」,透過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大量時間的投入,才能夠在某個領域不斷精進。

此外,這本書也打破大家過往對於天才的迷思,讓我們知道智商並非與成就有所關聯。每個人的大腦都具有高度神經可塑性,只要用對的方法,專注地投入練習,並尋求意見反饋,不斷循環這個過程,就能持續地學習與進步,在某個領域獲得有所成就。

任何人只要肯付出時間與精力去刻意練習,就算走得慢也無妨,每個人學習速度都不同,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是否正在「刻意練習」,還是只是抱持輕鬆的心態來學習,兩者最後帶來的成效會相差許多。

若你在找突破自身潛能限制的書籍,除了《刻意練習》,我也推薦 Adam Grant 的《隱性潛能》。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