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讀後心得:面對未知挑戰的思考方法

這不是火箭科學(It’s not a rocket science.),這句俚語的意思是這並非是難事。也就是說,任何事都沒有比火箭科學來得困難。

光是研發火箭就十分耗時、耗錢,而且還可能發生發射失敗。火箭科學家們常常要嘗試解決常人無法想像、處理不了得問題。他們要面對未知挑戰、將失敗化為成功的養分、運用創意跨越阻礙,才能將太空梭發射到外太空去探險。

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變化著,我們也需要跟著變化與適應,跟上世界的腳步。雖然大部分人不需要有火箭科學家所擁有的豐富知識,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如何解決不熟悉且複雜問題的思維模式。學習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擁抱不確定性、勇於嘗試、接受失敗、反思改進,以及堅持創新。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在說什麼?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的作者是法律學教授歐贊.瓦羅(Ozan Varol)。你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法學教授會談論到火箭科學?事實上他曾是火箭科學家,在他大學時期曾參與過火星探測車項目的計劃,隨後就轉行到法律領域。

雖然這兩個領域差異非常大,但他將「火箭科學思維」運用到其他領域,使他不僅以優異的成績從法學院畢業,還在 20 多歲時就當上法學教授。現在的他不僅是教授、作家,還是位演講者,致力於影響他人,幫助他人突破現狀。

在提火箭科學家的思考法之前,我們先來談談「火箭科學」。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火箭科學」這一科系,也無職位是「火箭科學家」。這個名詞只是大眾泛指太空科技背後所需的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學會用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遇到問題時,會開始質疑假設、刻板印象、慣性思考。看到障礙時,能化阻礙成為墊腳石。想出創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學習批判性的思考,辨別假消息與偽科學。將火箭科學家的思考方式應用在日常生活、商業、經濟、銷售、研發、法律等領域上。

書中會以 NASA 和 SpaceX 研發火箭的故事與案例,結合一些生活、商業上的案例,讓人了解火箭科學家的思考方式要如何應用到不同的領域上。

這本書跟火箭一樣分成三個階段,循序漸進:

  • 第一階段:發射,點燃你的思考力。分享火箭科學家怎麼與不確定(未知)共處,把風險化為優勢,把不可能化為可能,以創意方法突破現狀。
  • 第二階段:加速,探索如何精準定義問題,並進行測試與實驗,以找到最好的答案。
  • 第三階段:成功,學習成功與失敗都能成為解鎖全部潛力的終極燃料。

接下來,我會介紹書中傳授的火箭科學家思考法,並分享我做為醫藥研發者的研究體悟。

「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宇宙裡一閃而逝的一個光點,但我們要讓這個光點具有意義。」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火箭發射的三個階段

擁抱不確定性

我們對不確定性帶有恐懼,所以渴望確定性。歷史學家哈拉瑞說:「我們花在嘗試控制世界的時間與精力,比花在理解世界還多。」在現今時代中,我們常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我們尋找著步驟、清楚的公式、捷徑、解方,卻也漸漸喪失了與不確定性相處的能力。

確定性帶給我們安全感,這使得我們與其冒著風險去改變,寧可維持現狀,但這完全不會帶來任何好處與優勢。

你不斷使用相同的行銷招數,然後期待獲得相同的銷售成果。

近幾年藥廠看到 GLP-1 這款減肥神藥大受歡迎,爭相研發與競爭者具有相似效果的藥物,想在市場中分一塊餅,卻導致沒人去開發可以治療罕見疾病的藥物。

我們都渴望確定性,所以我們都追求安全的解決方法。但作者說:「只有當我們能犧牲確定性,大膽砍掉過往的訓練、敢於走出路燈的範圍,真正的突破才會發生。」執著於熟悉的事物,不會找到意料之外的東西。那些敢於與未知共處的人,在現狀中看到的是危險,也是機遇,而非安逸。

科學家就是一群與不確定性共處的人。費曼:「科學知識,其實是由確定性各異的說法集結而成——其中有些很不確定性、有些幾乎能確定,但是沒有絕對確定的事情。」你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可能明天就被推翻,沒有什麼是絕對、無誤的。這是因為科學所呈現的事實不一定就是正確解答,其中包含著誤差範圍與信賴區間,是處於正確與不正確之間的一條光譜,當中存在著不確定性。某些科學研究往往被誤認為是真相因而被大肆報導的,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

這讓我想到《黑馬思維》提到,標準化的教育體制把我們變成追求正確解答的個體,透過標準化學習來成就成功的人生,忽略了個體的差異。然而,成功的路徑並不只有一條,就像通往問題的答案不只有一條道路。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確定的答案,問題到答案之間的路徑應該是多元的。

延伸閱讀 | 《黑馬思維》讀後感:人人都是一匹黑馬

我會走向醫藥研發,是因為對於未知冒險的追求。研發新藥的過程充滿著不確定性。如同書中所說:「在科學的領域,就像在人生當中一樣,通往正確答案的路很少是條筆直的康莊大道。」即便這條道路充滿曲折,但會帶來的成就與滿足感,同時也會造福人類的健康,為世界帶來進步。

擁抱不確定性能帶來進步,進步也會帶來不確定性。我們總是因為發現了新的發現,而懷疑既有的知識,像是冥王星降級事件、哥白尼的日心說。不確定性並不是警訊,我們需要與不確定性和平共處,若只擁抱確定性,當世界在前進時,你很有可能被拋下。

那麼該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呢?

我們得承認自己的無知,清楚瞭解到哪些是確定、哪些是不確定。這會讓你感到不舒服與不安,因為我們非常害怕不確定的事物,常會假裝已經了解未知的事物,但是「不舒服的不確定性」比「舒服的錯誤」還要好。一旦發生錯誤,可能就無法挽回了。

書中提到火箭科學家會運用兩種方式處理不確定性,分別是:冗餘度安全邊際

冗餘度

說到冗餘這個詞,常帶有負面的意思,但對於火箭科學家來說卻是成功或失敗的樞紐。

冗餘度(reducndancy)在航太科學中,指的是備用方案。火箭科學家在設計探測車時,就採用瑞士刀的配置方法,將許多工具放到探測車,讓它的功能具有所彈性與獨立性。遇到問題時,能避免單一故障而造成整個任務完全失敗。這為的是出包時,還有補救空間,不至於完全失敗。

雖然冗餘度是保險的設計,但是仍有邊際效應的遞減法則,過多的冗餘度就會造成問題。像是配置太多裝置,會使得探測車變得過於笨重,以至於無法發射出去。

作者特別強調:冗餘度不能拿來替代好設計。冗餘度不代表做錯了也沒關係,不能因為有犯錯空間而安心。

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margins of safety)大多用在投資上面,指的是股票內在價值與股票價格的差距越大,越越能降低投資虧損的風險。當 股票潛在價值大於股票市場價格時,這筆投資的風險就越低。

火箭科學家將安全邊際的概念能用來處理發射火箭的不確定性。藉由提高安全邊際來應對高風險,風險越高,安全邊際也隨之變大。例如:太空梭要建得比實際需求再牢固些,或是把隔熱層做得比實際更厚。

正因為火箭一旦發射失敗了,就是不可逆的結果,所以面對風險高且不可挽救的事情時,就把安全邊際調高一點。擁有較高的容錯率,才能夠減少意外的發生。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從基本命題出發

當馬斯克要投入航太市場,創立 Space X 時,是從物理學的基本命題來分析火箭的組成單元,也就是組成火箭的原物料,發現火箭所需的鋁合金、鈦、銅與碳纖維等材料的價格,只佔火箭造價的 2 %。這當中的價差來自於層層外包所產生的成本,所以他決定要自己來。 SpaceX 自行製作大約八成左右的火箭零件,因而有效地壓低了火箭的製造成本。

馬斯克透過基本命題思考法來看到別人看不見的事物。所謂的基本命題思考法就是第一性原理,也是人們常說的底層邏輯。這個思考法還幫助 SpaceX 打破過去火箭科學家們認為火箭不可重複利用的認知,把火箭不可回收性化為的可能,而且重複利用火箭的部件大幅降低火箭發射所耗費的成本。

我們常覺得學越多知識,獲得越多的經驗,越能更加了解事物,但也常常限制住我們的腳步。當我們的知識與經驗認為新方法不可能成功,往往會放棄思考其他的可能性,維持使用舊方法,因為舊方法確定是可行的。而基本命題思考法則是能幫助我們重新剖析自己或他人既有的觀點,不該被既有事實給限制住。

透過基本命題思考法,我們能夠脫翻既有的認知,走出獨立的新路途,變成 James Carse 所說的,從有限玩家(在範圍內競爭的人)成為無限玩家(不受框架限制的參與者)

叔本華:「有天分的人可以達成他人無法達成的目標。但天才則是達成他人看不見的目標。

思想實驗:心靈實驗能夠推進自己,突破極限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指的是利用想像力來做實驗。其本質是透過將資訊轉換成腦海中動態的圖像畫面,在想像中模擬真實世界的情況,能夠刺激思考,以及更加理解真實世界的各種意義。

以往我們需要實際動手去實驗、探索,而思想實驗把這些外部的探索內化,成為自己想像力的一部分。這個實驗不一定是在追求「正確答案」,其目的是為了激發你好奇與探索的能力。

思想實驗有助於刺激創造力,而創造力就像是組合遊戲,能促使人們從毫不相干的事物間發現相似性,然後重新排列組合出全新事物。

現今有許多人推崇跨領域學習,就是為了可以讓知識彼此產生化學反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擁有多元的興趣,舉例來說,伽利略能發現會月亮上有山丘與平原,不是因為他有個高品質的望遠鏡,而是因為他曾學過素描與繪畫,知道月亮上的深淺所代表的意義。達文西對於藝術與科技的靈感大多是從大自然中獲得,而且他在多種領域都有所成就,使他擁有讓人驚人的創造力,留下了許多偉大的作品。

多讓自己置身於五花八門的環境中,有助於刺激創造力。

你知道,Nike 第一雙慢跑鞋的靈感誕生於家裡常用的鬆餅機。跑步教練比爾.包爾曼正在尋找取代,取代釘鞋的慢跑鞋,因為釘鞋會破會運動場表面。某天他在吃飯時,看到鬆餅機,發現將鬆餅機上格子的圖案反過來,就可以創造沒有釘子的鞋子。於是,第一雙鬆餅訓練鞋(Nike Waffle Trainer)就此誕生。

有時只是透過比較與組合,將兩種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串聯在一起,就能誕生出新事物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創造力就是一場組合遊戲

登月思考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思維

基本命題思考法突破思考框架,而思想實驗能夠擴展想像力,進而提出新的方法與理論。

接著,要把這些看起不可能的想法化為可能。

作者提出的「登月思考法」,就像是把人類過往認為月亮遙不可及,大部人認為做不到的事情,將其實現的思維。

登月思考法結合了發散思考的理想性收斂思考的務實性,兩者交互使用能夠創造更好的結果。

首先,你要先進行發散思考,以開放的心胸與自由的方式來產出不同的構想。在發散思考的過程中,不用考慮成本、預算、成功的可能性、限制條件等等,只是單純地產生各種點子,也就是你的登月目標。

無論登月目標多麼有創意、有理想,最終不一定會完成,這要讓理想與現實接軌,找出實現目標的方法。這時就要從發散思維逐漸收斂思考,從理想轉向務實。

回溯分析法與設定終止指標

書中提供兩種幫助你找出實踐目標的方法。

第一種是回溯分析法(backcasting),是幫助我們推斷如何達成想像中的未來,而非預測未來。此法就是將目標拆分成可行的步驟,檢視達成目標所需要的工具與通往的路徑,同時也讓我們清楚認清現狀。

亞馬遜常針對產品的構想採用回溯分析法。他們的員工會為尚未存在的產品撰寫新聞稿,每一篇新聞稿都是一次思考實驗,並兼具突破性思考的草稿。新聞稿中會詳細轉寫顧客的問題與需求、現有的解決方案為何無法解決,以及新產品如何取代就有選項。亞馬遜藉由這種方式來評估一個構想是否值得實施。

第二種是設定終止指標(kill metric)。一開始制定完計劃時,就要先設定終止指標,也就是判斷可行或不可行的基準,讓你決定繼續或中止。這能避免沉默成本的謬誤。

一開始設定終止指標時,就要先處理最困難的關鍵,而非簡單的事,藉此判斷這件事是否可行。過去,有一家公司想要從海水中提取二氧化碳,轉換成便宜、可取代石油的液態燃料。這計畫起初看起來合理且可行。然而,事實上該公司的研究團隊發現把海水轉化成燃料並不困難,但關鍵的製造成本跟石油相比非常昂貴。公司計劃負責人發現無法降低成本,於是忍痛中止計畫。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登月思考法

重構問題,產生更好的答案

「答案往往就潛藏在問題之中,所以如何選擇問題的框架,對於如何找到答案這件事情來說至關重要。」

我們常根據最初的問題框架,找出自己認為對的答案,卻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了,這種傾向被稱為「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

人們傾向於繼續應用熟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即使存在其他「更好的」或「更適合的」解決方法。

過去火星探測器的著陸方式都是採用三角著陸器。每當探測器降陸失敗時,大部分的工程師都傾向要設計更好的著陸器。

當時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的工程師 Mark Adler 看到的問題不是著陸器的設計,而是萬有引力。於是,他放棄三角著陸器的設計,改以巨型氣囊來緩衝下墜時的力量。這套氣囊系統成功在 1997 年幫助火星拓荒者號(Pathfinder spacecreaft)降落在火星表面。

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問題,而非改變或質疑問題。這往往限制了理解與資訊。我們馬上找到問題,就急著進入解決階段,卻忽略去思考這問題是否就是該解決的問題。

在工程或科學研究上,有個辨認問題的方法,叫做 troubleshooting。做實驗遇到障礙時,首先要正確辨認出問題是什麼,再判斷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最後才是解決問題。

突破往往來自一個聰明的問題,而非聰明的答案。

先尋找更好的問題,而非直接追求更好的答案。

「策略」和「手段」

那到底該如何從別的角度來切入問題呢?

有一種方法就是區分「策略」和「手段」。

我們常把手段(tactic)當成策略(strategy)。這兩者概念其實不太一樣,但我們往往認為它們是通用互補的,導致我們犯下把目的當成方法,把功能當形式的錯誤,沒有發現問題真正的癥結點。

策略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提出的計劃;手段則是為了達成目的或策略時所進行的活動與方法。

例如:探測器的三角著陸器是手段,而策略是安全降落在火星表面。

史丹佛大學科技創投計畫有一項「五美元挑戰」,目的是教導學生手段與策略的不同。每組學生都擁有五美元的基金,他們的目標是在 2 小時內盡可能賺取最多的錢。最後需要向其他人解釋他們的做法。

如果你該計畫的學生,你會怎麼做呢?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利用五美元來買創業所需的工具,或者是買樂透彩。

然而,賺最多錢的小組根本沒有使用這五美元。他們選擇忽略利用五美元來賺更多錢,重新將問題定義成「如何從零開始賺取利潤?」

其中一個小組預定熱門餐廳的訂位,並將定位時段轉賣給想要插隊用餐的民眾,因而不花任何金錢成本,只需花費時間,就能賺取驚人利潤。

你以為這樣就賺最多錢了嗎?

賺最多錢的小組,卻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不論是金錢或是兩小時,都不是他們手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事實上,他們最有價值的資源是,在同班同學面上簡報的那三分鐘!於是他們把那三分鐘賣給一家招募史丹佛畢業生的公司,輕鬆賺取 650 美元。

我們常從策略的角度思考,直接尋求手段與工具來達成目標。有工具與手段並不代表這是最適合的,唯有放大格局,有更大的策略視野,才能找到合適的策略。

我們應該要多問自己:這個手段要解決什麼問題?而不該問使用「什麼方法」和「如何做到」。

把精力集中在「為什麼要這樣做」,能用較為寬廣的角度來重新建構問題,跳出正確答案的框架,挖掘出問題,找出不同的可能性,進而達到真正要達到的目標。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策略與手段的差異

鋼鐵人論證技巧:自己反對自己最初的構想

鋼鐵人論證(steel man argument)技巧是在表達自己意見前,自己要先找到對立意見中,最強大的論述。這個方法幫助你找出構想、決策中的謬誤,排除錯誤的資訊,在出錯前找出問題。查理.蒙格推崇這項技巧,他曾說:「在你能比反方意見中最聰明的人,都還要擅長反駁自己的主張前,你不該抱持這項主張。

我們要針對自己的中心思考做出自我懷疑,唯有經過壓力測試與自我否證,最後才會獲得勇氣、謙遜與決心,進而找到解答,而非是捷徑。

在飛行狀態下測試,在測試狀態下飛行

當構想經得起自我考驗後,現在就該要來實際測試與實驗,與現實接軌。

火箭科學家有個原則:在飛行狀態下測試,在測試狀態下飛行。根據這個原則,他們必須在地球上進行實驗,必須最大程度地模擬太空飛行器在宇宙中的飛行狀態,測試機器的運行。

這項測試並不是要驗證機器可以正常運作,而是找出不能正常運作的部分,也就是「斷點」。也就是說,測試並非驗證是否能成功,而是找出最壞情況下失敗的原因

不僅僅要單獨測試系統中各個元件,還要進行整個系統的測試,否則會出現想都沒有想過的後果。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

  • 多重測試:避免單一測試出現錯誤。
  • 雙盲實驗:避免觀察者效應影響實驗結果。
  • 最好在現實生活中測試,不得以才在與現實脫節的人造環境中測試。

在火箭科學中,除了機器要接受測試外,還有參與的太空人也要在執行太空任務前,經過重重測試。

NASA 在提供太空人模擬訓練時,會迫使太空人在模擬中經歷數千種錯誤動作,盡可能嘗試各種失敗,為的是讓他們學會進行正確的操作。因為在外太空中發生意外時,完全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思考。「在測試狀態下飛行」就是要盡可能讓應對問題的反應時間縮到最短,遇到問題時就立即知道可能的選項有什麼。

「在飛行狀態下測試,在測試狀態下飛行」,這原則能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上,透過模擬一個不熟悉或不舒服的環境,提高我們處理危機的能力。

將失敗轉換為成功的契機

「通往成功的路上總是充滿坑洞,承認洞的存在,會比假裝沒有洞對你更有利。」

如果失敗不是一個選項,我們根本不會有任何冒險的嘗試,因為承擔風險就意味著有可能會失敗。

Elon Musk 曾說:「在 SpaceX 裡,失敗是一種選項。如果沒有任何事情失敗,就表示你做的東西還不夠新。」

對於科學家來說,若沒有擁抱失敗的勇氣,就無法找出正確答案。延遲失敗就是延遲進步。有了失敗,才能夠不斷修正,離成功才會更進一步。

就如同作者所說:「讓失敗成為一個選項,是激發原創力的關鍵。」

莎士比亞寫了 37 部劇本、154 首詩,也只有一小部分的經典為人所知;畢卡索一生創作了上萬件作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受到關注;愛因斯坦發表過上百篇論文,其中只有幾篇才對後世產生重大的影響。

沒有失敗哪會獲得成功,是目前很多人已經知道的事。

矽谷崇尚一句格言:「早點失敗、經常失敗、向前失敗」(fail fast, fail often, fail forward),視失敗為靈感的最佳燃料。

然而,快速失敗並不代表能夠產生成功。當我們失敗時,通常是因為我們沒把事情問題點搞清楚。

當我們失敗時,若隱瞞失敗、扭曲失敗或否認失敗,讓事實看起來對自己有利,把失敗推向不可控的因素。

如果我們無法承認失敗,就無法從失敗中學到任何東西。

我們應快速學習,而非快速失敗。

快速學習,而非快速失敗

每次失敗都是可貴的學習機會,每次失敗都揭露需要修正的錯誤,每次失敗都讓我們離目標更加接近。

這些失敗被稱作「智慧型失敗」(intelligent failure),指的是能獲得寶貴資訊,幫助你從中學習、調整方向,確保未來成功的失敗。這種失敗常出現於探索未知、解決創新或複雜問題時發生。

我們需用成長心態來看待失敗,這樣一來,即便遭遇困難、遇到不可跨越的障礙,都能保持繼續前進的動力。

讓每次失敗成為起點而非終點。那些失敗是短期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非最終結果。快速從失敗中學習,應用到下次行動上,才會通往成功的大門。

我們無法完全控制對失敗的感受,但可以控制對失敗的反應。

避免成功成為失敗的原因

「成功就是頭披羊皮的狼,在表象和真相間見縫插針。」

成功看似勝利,卻可能是頂著成功頭銜的災難。這次成功並不保證同樣的做法能夠造就下次的成功。

過去在火箭發射的過程中,NASA 工程師曾發現推進器的 O 型環問題。O 型環是一個橡膠環,用來封住推進器上的接縫,避免火箭發射時,高溫氣體溢出。

O 型環非常重要,工程師還運用前面提到的「安全邊際」,設計兩個 O 型環,一個主要和一個次要,做為雙重保險。

在過去的發射中,工程師都發現 O 型環會因為低溫而失去彈性,變得易碎。因此,工程師向管理階層提出意見,但他們把這個問題歸類在可接受風險,只因為過去幾次都發射成功,沒有出現問題就不需要修正。

然而,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後,就因高溫氣體外洩而解體,造成 7 名太空人死亡。

原本這是可以事前預防的問題,但決策者將異常視作正常,因為他們相信上次沒有出事嘛。

這挑戰者號發生意外後,NASA 應該記取教訓了吧,他們應該會認真看待各種異常問題。 然而,問題又再次發生了。

這次是哥倫比亞號火箭返航時發生爆炸,罪魁禍首是泡沫隔熱層。在發射的過程中,它從太空梭外層剝落,砸破了太空梭的左翼,造成隔熱系統出現破口。

原本再發射完的隔天,工程師在例行檢查時,就發現了大片的泡沫隔熱層碎片。工程師向請求主管,想讓太空人確認太空梭是否有受損,或許可以進行修復。

然而,主管依舊忽略了這個問題,因為過去多次太空任務都有碎片散落的疑慮,但火箭都成功升空。

無論是 O 型環脆化問題,還是泡沫隔熱層散落疑慮,都是因為成功常會掩飾錯誤,認為這些錯誤不會對結果造成任何影響。問題是當我們將這些錯誤視為常規時,就是放鬆警惕的時候。

要改變這個狀況,就必須把「常規」移除,將那些成功視作 「永久的半成品」。別追求完成品,追尋半成品,才會有不斷改進的可能。

最好像亞馬遜的貝佐斯對股東說的:把每天都是創業的第一天(It’s remain day 1)。每個人的思維最好保持在第一天,否則第二天開始會停滯,最後慢慢步入死亡 。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必須透過實驗不斷創新、不停登陸月球、持續證明自己是錯誤的、連續與不確定性共舞、繼續重新定義問題、接連在飛行狀態下測試,以及總是回到基本命題思考。」

延伸閱讀 | 《顛覆致勝》閱讀筆記:透過 6 大模組解析亞馬遜的管理體系

後記:勇敢面對未知的事物

「百分之百的確定性只是種妄想。在生命中,我們一直都必須基於不完美的資訊來做決定、用還在構想中的數據擬定計劃。」

我在過去做研究時,都在與不確定的未知打交道,企圖證實假設的理論是正確的。在研究的過程中,儘管掌控好控制組與對照組,實驗結果可能仍會出現超出預期。這時都得深入分析,找出背後的原因,甚至重新提出假設來檢驗。

我覺得太空業與醫藥研發非常相似,都面臨相當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太空任務中,任何微小細節都可以會導致任務失敗。同樣地,醫藥業的研發風險非常高,不只開發時程平均 10 ~ 15 年,還要投入相當大筆的研發經費,而藥物從臨床走入市場的成功率非常低。無法預期新藥是否能夠成功上市。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中的思維很適合運用到醫藥產業,因為醫藥研發者需要嚴謹的實驗設計、具備高度創新能力、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以及對於挫折的忍受度。

書中有一段話,我很喜歡:「邁開腳步,不是因為這樣做很簡單,而是因為這樣做其實很困難,但這只是唯一的前進方式。」不是因為一件事很簡單才去做,而是這件事不簡單才要堅持去做。勇敢面對未知的挑戰,抱持開放的態度去探索、去創造,才會促進世界的進步。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嗨~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我是一位熱愛學習、研究各種事物的醫藥研發人員。
在這裡會分享書中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個人經驗與想法。
同時,我也會分享一些實用的數位工具。
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閱讀超越昨日的自己,成為更卓越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