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人天生就會的事,但你會發現每個人的思考能力都不同,會思考與善於思考的人之間有很大差距。這之間的差距在於,思考的「方式」是否正確。《深度思考的技術》將培養你的五大思考力,讓你以正確的方式來思考,解決各種問題,跳脫思維慣性與平庸。
目錄
《深度思考的技術》在說什麼?
《深度思考的技術》的作者是 4THINK 部落格創辦人楊大輝,他是位作家兼說書人,為了持續增進思考而不斷閱讀與寫作,持續寫出能增進思考的文字,將知識轉變成可用的思維,分享在 4THINK 部落格上。
作者將人的思維分成五種思考力: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修煉思考。
這五大思考力是彼此互相關聯,相輔相成的。鍛鍊其中一種思考力時,其他思考力必然會同時提升。
這本書將會教你如何以「正確的姿勢」來思考,並提供你鍛鍊思考的方法,讓你能夠增進自我的思考能力。
看完後你會知道如何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邏輯思考體系、學會設身處地的思考、產生創意的思考法,最後將整個思考串聯成一個路徑,讓你在日常生活中精進。
1. 獨立思考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面對問題時,能自己去找出答案與結論,並不會盲目相信他人的言論,也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觀點影響。
作者進一步解釋,獨立思考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意識到系統一(直覺思考)的反應,然後對系統一的反應進一步反思,或換個角度思考,但絕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為何我們需要獨立思考呢?
作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1)自我進化
思考哪裡有問題?哪裡可以改善?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當你改進想法,就會成為新的經驗,也就是系統一的一部分。一再重複這個過程,讓我們得以不斷突破過去的限制。
換句話說,獨立思考就是為了不斷反思舊有的觀念、思考和做事方式,透過獨立思考進行自我迭代,不斷突破自己。
(2)掌握自主權
自主思考的能力,能夠跳脫既定框架。
在《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中提到,額葉皮質發育成熟在 25-30歲之間,這時才算是充分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這階段,我們更容易跳出系統一,進行系統二的反思。
作者認為在 25 到 36 歲之間,獨立思考的累積決定你能否脫離平庸。隨著獨立思考的累積,你能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不同於他人的思考模式,這會幫助你脫離平庸。
在36歲之後,這些思考的所累積的優勢將會發生作用,讓人生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前進,或者再次突破自己。
延伸閱讀 | 《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讀後心得:掌握大人腦的正確學習方法
該怎麼訓練獨立思考能力呢?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面對問題或決策時,或對某件人事物下判斷時,不要憑藉系統一就馬上確定答案,而是先問自己:從第一反應獲得的答案,其反面的答案是什麼?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結論嗎?
日常中,你可以抽出 10 分鐘,反思當天所做的選擇與判斷。
2. 邏輯思考
沒有知識,就沒有邏輯。若不具備相關的知識,就無法透過思考來得出相關的結論。這也就是說,具備越多知識,就越可能得出更多的結論。
想要保持邏輯思考的正確,就得不斷地學習,才能擁有正確的邏輯。
作者將思考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單因素思考
人在面對問題、分析事件時,只能想到非常有限且表面上的解釋,也就是說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單一,沒有想到其他可能的情況,這就是「單因素思考」。
然而,這世界是非常複雜,大多數的事情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尋找更好的選項,才能找到好的答案,所以永遠不要滿足於單一解答。
第二層:深度思考
想要突破單因素思考,就需要「深度思考」。
所謂的「深度思考」,就是不斷問「為什麼」,釐清事情的根本原因。
既然深度思考看起來非常簡單,只要不斷深入問「為什麼」就能達成,那為什麼這麼少人進行深度思考呢?
深度思考的困難不在於理解,而是在於產生動力去執行。
人們比起問「為什麼」,更傾向於問「怎麼做」。這是因為多數人偏好快速獲得成果,即便你不知道箇中原理,只要能把事情做好,還是能立即得到回饋與滿足感。
然而,沒有釐清事情背後的原理,就無法判斷這個方法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你無法複製成功的經驗,失敗了也不清楚原因,甚至再次犯下同樣錯誤。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釐清底層邏輯(為什麼),不只要想「怎麼做」,還要想「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一來你做事會有理有據,更能抓住成功的關鍵所在。
第三層:多元思考
提到多元思考,就不得不提查理.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他透過多元思維模型判斷投資標的。因為有了更多元的思考工具,就能以不同的角度來減少盲點,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因此,所謂的多元思考,就是針對一個問題,能夠結合不同的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單一思維。
將知識編織成邏輯網:5W1H + WHY
從思考的三種層次能夠知道,單一知識的思考所得出的答案是有限的,唯有將不同的知識點結合運用,才能讓知識產生力量。
當你不斷學習,並時常進行多元思考,所有的知識、經驗、想法,會逐漸編織成網。
邏輯網的品質不單是看知識量,得從三個維度來看邏輯網是否強大,分別是:數量、連接量與品質。
- 數量:知識的數量與種類
- 連接量:知識之間的連結程度。
- 品質:擁有的知識的好壞,以及正確性。
5W1H + WHY
6W1H 思考模型,在空間上對應到「人」、「事」、「地點」;在時間上,對應到「何時」、「發展過成」、「前因後果」和「其他發展可能」。
這七個問題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Why?」。透過六個現有答案的問題,追問「為什麼」?,才能深入思考這六個問題。
除了問為什麼,還可以追問還有什麼(What else)。問為什麼就是在累積深度思考;問還有什麼原因就是在累積多元思考。
透過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地問為什麼,你就會慢慢編織出邏輯網。
提醒一下,不要只問一次「為什麼」,最好連問三次「為什麼」。
補充一下,建立知識網的方法,可以去看《深度學習的技術》,在學習的五個層次中的第三層次:網,就有提供許多學習方法,建立屬於你的知識網。
延伸閱讀 | 《深度學習的技術》閱讀筆記:學習的五個層次
3. 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就是理解他人的思考,說難聽點就是偷別人的思考。
書中提供三種換位思考的方式:方法演技、思維盜取、知識推理。
方法演技
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是演員增進演技的方法。這是一種演員將身心沉浸在角色中的技巧,為此演員需要親自再現實生活有過相似的經歷。
所以方法演技就是透過行動來影響思考,親身體驗過對方的處境後,再從中感受對方的感受。
思維盜取
畢卡索:「好的異輸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偷。」(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思維盜取,顧名思義就是盜取別人的思維。當然我們無法完美盜取他人的思維,但我們可以盜取他人做事的方式。
由於大腦擅長處理具體的小問題,但不擅長處理大問題、抽象的問題。
思維盜取就是把大問題、抽象的問題拆解成多個具體的小問題,再一一解決,這過程也可以被稱作「逆向工程」。
延伸閱讀 | 《逆向工程》閱讀筆記:透過逆向工程,你我都能獲得致勝公式
然而,想要提升思維盜取的準確度,其關鍵在於專業知識。你具備盜取目標的相關知識,盜取的精度就越高。
知識推理
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換位思考,其實是知識推理。透過知識推理,無論你是哪種領域的人,都能透過學習知識來提升換位思考的能力。
三種知識對換位思考的提升特別有效:
- 特定個體的知識
- 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
- 情緒的知識
其中應用範圍最為廣泛的就是情緒的知識,透過提升情緒粒度,能增強自己的同理心。
關於情商我推薦閱讀 EQ 之父 Daniel Goleman 的《最佳狀態》,你能了解情商的四個面向。
延伸閱讀 | 《最佳狀態》閱讀筆記:情商是進入最佳狀態的關鍵
情緒粒度
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指的是掌握情緒概念的程度多寡,也可說是對情緒的敏銳度或敏感度。
情緒粒度高的人,更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換位思考的能力也比較高。
情緒粒度越高的人,越能察覺出較為細膩的情緒、分辨更多種不同的情緒,能用不同的詞彙來描述情緒。
情緒粒度是可以後天學習提升的,書中提供了三種方法:
- 學習新的情緒詞彙:更好辨別出獨特的情緒。
- 看小說、學語言
- 看小說有助於提升同理能力,因為小說家會運用豐富的情緒詞彙來描述情節,而不同的語言也有獨特的情緒詞彙來描述不同的情緒。
- 重新反思已知的情緒詞彙,並與生活情節連接起來
- 寫下五個你知道的情緒詞彙。
- 針對這五個詞彙寫出對應的情境描述。
- 邀請別人提出描述,討論與比較兩人之間的差異,交換不同的看法。
4. 創意思考
創意思考的本質是「聯想」。不斷轉換思考的角度、轉換不同的概念進行聯想。
聯想能幫助你跳出框架思考,強迫你換不同角度思考。有了聯想,知識才會有連結,產生出不同的化學變化。
我們只要不斷聯想就能有所收穫嗎?
那可不一定。聯想不一定能帶來收穫,但沒有聯想一定沒有收穫。
雖說聯想能提高創意的「數量」,但品質卻不能保證。
創意的品質是由邏輯網來決定,也就是你的邏輯思考能力來決定。邏輯網的品質越高,聯想到的創意越有品質。
所有的思考都是聯想
作者提到其實多元思考、深度思考、換位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一種聯想。
作者在書中提出思維聯想論:
「凡是思考,皆是聯想。
凡是聯想,必有素材。
聯想日新,以此迭代。」
思考得到的東西取決於你現有的知識和素材。作者將其總結成一個等式:
素材的總量 = 可能性的總量 = 思考的極限
即便所有的創意都是基於現有的知識和素材,我們人類還是能夠發明出新東西,那是因為我們會不斷迭代優化自己的思考,藉由聯想不斷誕生出新的知識與素材,擴大了我們的思考邊界。
發明家不會一直擴大聯想的範圍,當他們發現了目標後,會進一步將聯想範圍縮小,將範圍限定在特定領域進行深度聯想,這就是「有目的的聯想」。
所有的創新,都是建立在學習和聯想上。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將新知識連接到目標,你就會不斷接近目標。
世間萬物,皆為你所用。抱持這樣的想法不斷學習與聯想,將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
1% 的關鍵靈感
聯想帶來的靈感只在創意誕生過程的 1%,其餘的都是知識的累積。
雖然靈感只佔 1%,但是沒有靈感,無論你有再多的知識都無法有創新誕生。
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是以邏輯網為根基,中間穿插聯想激發出靈感,最後靠知識的累積與努力完成。
5. 修煉思考
我們不只是透過思考來獲得答案,還要在修煉思考中獲得更好的答案。
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思考,思考宛如黑箱,完全不清楚裡面發生了什麼。
最簡單的方法是透過聯想圖,視覺化自己的思考過程。但這方法面對複雜的思考就不太好用,這不是一個好的工具。
提升思考途徑的三種方式:
- 不斷學習以豐富知識網
- 拓寬能調用的外部知識
- 提高概念聯想的變換頻率
不斷學習以豐富知識網
知識決定你思考的品質,因此提升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大量學習知識。
作者在《深度學習的技術》提到深度學習的方式就是要思考,而提升思考則要大量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我們常聽到跨領域的學習,但許多人不知道跨領域的目的與好處,就是能增進思考能力,透過累積更多知識和素材,讓思考的邊界得以不斷擴張,進而創造新事物。
拓寬能調用的外部知識
現今網路發達,讓我們能從網路上獲取豐富的外部知識,但外部知識這麼多,我們為何要去拓寬呢?
作者認為外部知識有三大特質:
- 自身邏輯網會限制你的外部知識
- 你只會調用你知道的存在資訊,不透過學習獲得更多知識,你就不能調用更多外部知識
- 外部知識有遠近之分
- 專業領域的思考邊界只存在於某一部分人的思考中,你要去接觸他們在思考什麼,才能碰觸到思考的最前線,你才有可能調用他們的知識,獲得探索更前面知識的可能性。
- 外部知識有部分透過調用,有部分透過開採而來
- 透過自己親身嘗試、做實驗,獲得一般地方所找不到的知識。
提高概念聯想的變換頻率
除了透過多元思考、深度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等方式來提高聯想概念的變換外,還有一種方式最為推薦,那就是——寫作。
寫作就像是鐵匠,會不斷對知識和素材進行敲打與錘鍊,把知識和素材鍛造成思考。
寫作有助於完成更複雜的思考,因為我們的工作記憶有限,寫下來能釋放暫存空間,就能處理更多資訊。
後記
《深度思考的技術》是我近期讀過最有系統的提升思維書籍。作者很詳細地解釋五種思考力,並提供許多思維工具與鍛鍊方式。
看完這本書,最後就是要在平日裡鍛鍊思考,才能不斷提升思考能力。
我最推薦的方式就是書中提到的:寫卡片。寫卡片也是一種寫作,能拓展思維邊界。當你累積許多卡片,就可以擁有更廣的聯想,不斷開拓思維的邊界。
近幾年由於《卡片盒筆記》的出版,許多知識工作者都開始採用「卡片盒筆記法」,就連我也不例外。目前我是透過 Heptabase 這款適合搭配卡片盒筆記的視覺化軟體,非常推薦大家使用。
撰寫卡片不只是記憶資訊(情緒、想法、印象)而已,當你累積越多卡片,你的知識網就越強大。
卡片有助於多元思考,透過已有的卡片進行聯想,讓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減少盲點的產生。
此外,每張卡片都能激發聯想,幫助你產生更多的創意。
如同作者所說:「思考的好壞取決於手上的素材,邏輯的好壞取決於你學過的知識。」累積卡片就是在累積素材,累積素材就是在增進思考。
剛開始什麼都沒有時,可以規定自己每天寫三張卡片,內容來源可以從閱讀、線上課、影片等等都可以,持續寫,不斷思考,你的思考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讓我們一起走在修煉思考的道路上,不斷精進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還推薦作者的另外兩本著作:《思維進化》和《深度學習的技術》。
延伸閱讀 | 《思維進化》閱讀筆記:成為進化思維的人
延伸閱讀 | 《深度學習的技術》閱讀筆記:學習的五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