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最神秘、最複雜的器官,人類的大腦是可以不斷成長,只是你不清楚大腦的鍛鍊法。《擺脫廢柴人生的大腦伸展術》教導你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與鍛鍊大腦的方法。當你更加了解大腦,同時也會更加認識自己。
《擺脫廢柴人生的大腦伸展術》內容簡介
《擺脫廢柴人生的大腦伸展術》(人生がラクになる脳の練習)的作者是腦神經內科醫師加藤俊德,他診斷超過 1 萬人的 MRI 大腦影像,深知人們會因為「煩惱」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斷鑽牛角尖,嚴重的話會陷入負面思考的迴圈,倍受煩惱的折磨。
這本書就是為了幫助人們克服大腦會不斷製造煩惱的狀況,他認為「只要改變大腦使用方法,就能蛻變為不會煩惱的大腦,活得更輕鬆。」當然這不是保證你再也不會有煩惱,而是讓你學會克服煩惱的大腦鍛鍊法。
這本書一開始先介紹八大大腦分區的功能,帶你認識大腦的特徵與運作。這部分跟我在作者的著作《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讀過的內容相似,一樣是將大腦分成八個區域,所以這邊我就不再提了。
延伸閱讀|《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讀後心得:掌握大人腦的正確學習方法
第二章到第七章會教你遇到各種困境的「大腦伸展法」,各個章節以「為何我總是OOO」的疑問句做為標題,內容涵蓋人們常遇到的各種困境,這些困境有:總是提不起勁、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習慣煩惱、無法順利表達、優柔寡斷、心浮氣躁、恐懼社交、忘東忘西等八種困境。
最後,作者還分享防止大腦劣化的方法,讓你保持大腦的活躍與靈活。
以下就分享我學到且實用的內容,以及一些個人觀點。
目錄
煩惱是讓大腦成長的好機會
我很認同作者所說:「因為有了煩惱,大腦才會成長。」
人需要經歷各種挑戰與磨難,不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累積經驗後,才會讓大腦不斷成長。若你只是大腦放空,完全不用,久了只會讓大腦逐漸衰退。
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有大大小小的煩惱,若煩惱沒有處理好,會讓我們倍受折磨,這時你可能認為「煩惱」是有害的吧!
但作者告訴你,煩惱確實讓人感到痛苦,但是它也是一個契機。大腦會為了克服那些煩惱的事情,活躍地思考各種對策,也就是說,煩惱是成長的機會。
當你憑藉自身的力量,思考出解決對策,你會因為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而產生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心情不只變得更輕鬆,你也會變得更加積極。
當然前提是你不能被煩惱給吞噬,作者認為只要你有了正確對待煩惱的大腦使用方法,「即使有煩惱,也不用煩惱」。看似矛盾的說法,卻是對待總是製造煩惱的大腦的正確心法。
客觀審視自己的煩惱
作者在書中提到,總是感到煩惱的人,總是專注使用思考類的腦區,讓大腦「習慣」了煩惱,變得凡事鑽牛角尖,陷入憂慮的深淵。
這時作者建議,客觀地審視煩惱很重要,這會動用到記憶類與理解類的腦區,幫助你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煩惱。每當遇到煩惱而感到不愉快時,作者就會問自己:
「為什麼如此認為?」
「可能的原因為何?」
「為了排除這種情緒,必須做什麼?」
客觀分析煩惱的原因,有時會發現自己只是想太多而已,比較不會糾結於煩惱中。
在客觀審視自己的同時,你也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馬上行動會讓人不易感到憂慮
作者還提到,經常煩惱的人,有部分是因為容易糾結過去的事情,而具有強烈的自我否定傾向。通常這是因為記憶類腦區太過強勢,而聽覺類腦區太強,也會如此,一聽到別人說了什麼,就耿耿於懷。
這時該怎麼做呢?
立馬展開行動,多數遲遲不行動人往往有煩惱的習慣。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採取行動,可以找家人朋友商量,或是找個典範人物來觀察,並模仿他的行動方式,他所帶來的正面行動力與影響力,會幫助你消除煩惱。例如:觀察優秀同事是如何工作,效仿他的行動,能為你帶來正面回饋。
我認為馬上採取行動確實是減低煩惱的好辦法,多數時候我們太過專注於煩惱的事情上,以致於遲遲不採取行動。不斷煩惱問題,而不做任何行動,問題依舊擺在那裡,不會隨時間而得到解決。
當你採取行動,將注意力放在要執行的任務上,大腦就不會有餘力關注那些煩惱。一旦完成任務,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會降低你的煩惱與焦慮。
動起來就能讓大腦提起幹勁
你是否有時會完全提不起勁,什麼事情都不想做,這是因為你只使用大腦的一部分,大腦整體活動力偏弱。
作者建議,就算只是轉動眼球也好,至少要活動身體,光是這麼做就能產生幹勁。
活動身體能使運動腦區受到刺激,連帶著思考腦區跟著受到刺激,會讓人產生幹勁來活動。
活動身體可以做些簡單的體操或伸展,若懶得做這兩項運動,作者推薦兩個方法:躺著朝著天花板丟球,或是照顧盆栽植物。
只要提起勁,讓大腦的注意力轉移到正在執行的任務上,會減少煩惱。就如作者說的:「煩惱和壓力並不會讓你懶得動。是因為懶得動,你才會受到煩惱和壓力的折磨。」
我們常說要活就要動,不要整天窩在家裡,躺在沙發上滑手機,偶爾出去走走,讓身體活動起來,接受外界景象的刺激,大腦就會活躍起來。
現今很多人在感到無聊時,就會拿出手機不斷滑著社群媒體,讓大腦被動的接收資訊。大腦只有一部分區域在運作,久了大腦的活躍程度就會下降。不妨多活動身體,讓大腦定時接受不同的刺激,才不會在想要做事時,大腦提不起勁,造成拖延。
我這邊推薦一個方法,幫助大家在工作時,維持幹勁。你可以採用番茄鐘工作法,設定工作 25 分鐘後(依自己情況調整長短),時間到後就起身活動一下,不論是裝水來喝,還是做些深蹲都可以。總之,就是定時讓身體活動一下,會讓你的工作幹勁維持得更久,甚至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
另外,有些人起床時,會做先伸展操,也是同樣的原理。透過刺激運動腦區,會讓人的大腦產生幹勁。
讓大腦活躍起來的三個鍛煉方式
作者在書的最後分享不同腦區的鍛鍊方式,這邊我分享三個,因為這三個方式不只是鍛鍊單一腦區,會連帶其他腦區一同鍛鍊。
1. 每日手寫一個新發現
如同寫日記般,每日「手寫」一個新發現,能鍛鍊思考類腦區,對思考帶來刺激。寫什麼都行,習慣這個行為會讓你隨時思考「今天要寫什麼?」,自然而然刺激了思考類腦區。記得,要用「手寫」,這動作會為思考帶來新刺激。
舉例來說,前陣子我回台中時,走在回家路上發現離家不遠的地方,開了兩家的新拉麵。寫下類似這種小事即可。
這方法不只鍛鍊了思考類腦區,連帶鍛鍊了視覺類、記憶類,以及運動類腦區。
2. 尋找喜愛的事物
「尋找喜愛的事物」能對感情類腦區帶來刺激,尤其是平時很少與人接觸的人,容易對自己的情緒變得遲鈍,也對感受他人的情緒變得不靈敏。
這方法可以透過在外尋找喜歡的事物,或是上網查看喜愛的作品或物品,都能對情感類腦區帶來刺激。
若發現到喜愛的事物,可能找人分享或是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還能順便鍛鍊傳達類腦區,訓練交流與溝通的能力。
3. 每天觀察一件事物
若常關在家會缺少接觸新穎事物,對於視覺類腦區有所影響。因為可以持續閱讀文字,所以對於語言類資訊影響較小,但對於接收非語言類的資訊的影響較大。
透過每天從固定的地方觀察天空,或是觀察喜愛的作品(畫作和照片)、花卉、動植物等等,都能為視覺類腦區帶來刺激。
不只如此,觀察事物還有助於意識到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對情感類腦區的刺激有所幫助。若是觀察會持續成長的生物,像是動植物,這會使視覺類腦區與記憶類腦區一同鍛鍊。
書中有提到一個方式,能強化視覺類腦區,那就是推理他人的「下一步」。
當眼睛看到某事物後,需要進行思考與行動,這時也會運用到思考類與運動類腦區。
這方法可以在平常搭乘的電車上練習。在搭電車時,觀察周遭的人,在進出站時,觀察其他人的動向,思考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是走出車門外比較好?還是原地站著不動?
這不只有助於人流更順暢,還幫助你對周遭的狀態更加敏銳,對於大腦來說是非常好的刺激。
其實這三個方式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觀察」。
觀察自己、他人或是景像。不論是透過視覺、聽覺,或是其他感覺,讓大腦接收外界的刺激,能夠刺激不同腦區,像是接觸大自然就是對大腦非常好的刺激。
讓不同腦區活躍起來,最重要的就是每日要有所變化,透過改變一些日常習慣,或看待事情的角度,都能讓休眠的腦區被喚醒,讓大腦越動越靈活。
後記
《擺脫廢柴人生的大腦伸展術》是一本非常有趣又實用的大腦鍛鍊指南,作者提供很多簡單易行的方法,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輕易實踐。這些鍛鍊大腦的方法,能夠讓你擺脫大腦製造的煩惱。
我們的大腦非常精密,卻又不可靠。有時大腦會自行製造一堆煩惱,處理不當就會陷入焦慮的迴圈。通常這都源自我們仰賴系統一的直覺與經驗,若是能透過系統二來進行客觀的自我審視與判斷,我們才能夠擺脫煩惱的騷擾。
作者在書中寫道:「不要親手毀掉選項,限制自己未來的路。」他自己在醫學路途上也遭遇各種困難與抉擇,但當他改變了大腦的運作,看待事情有了全新的角度。所以,遇到困境或挑戰時,不要總想著逃避,而是好好思考如何解決、如何行動,便能開啟新的道路。你會瞭解到當時遇到的苦惱決不會白費,因為那是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是成長。
立即行動就是擺脫煩惱的最好解方。
推薦這本《擺脫廢柴人生的大腦伸展術》給總是感到煩惱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大腦是如何學習與成長,推薦作者另一本《30歲之後,才是你大腦的全盛期》。
祝大家即便有煩惱,也不用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