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彈筆記法》能保護好你自己在工作、生活與學習上的生產力,讓你能毫不費力且心無旁鶩地應付各種挑戰。
如果你有以下困擾,那麼推薦你閱讀這本書。
工作上,有太多瑣事、工作流程雜亂、整理了資料卻找不到等等問題嗎?
生活上,抱持過度樂觀態度,認為事情出錯只要下次改善就能做得更好,缺法分析與復盤,又或是設定目標,卻遲遲沒有實現嗎?
寫作與學習上,只是單純複製貼上,缺乏自己的思考,而且寫作往往仰賴靈感,導致學習與輸出的效果不佳嗎?
目錄
《防彈筆記法》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他在網站上經常分享數位工具、工作思維與方法,給予許多實用的方法來應用到生活各個層面,其主題包括時間管理、筆記法、數位應用等等。
這個筆記法的核心概念就是:持續累積,在累積中構建目標、思考,逐步修正出更好的選擇,保護好自己的時間與生產力。
這本書將幫助你解決太多瑣事清單、無盡整理、缺乏累積、依賴靈感等生產力問題,協助你打造一個「累積」、「修改」、「逐步更新」的循環系統,讓你從內而外開始改變,保護好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專注於外在的各種挑戰。
以下就來分享我從中獲得的啟發,以及我個人的經驗分享。
透過紀錄去發現和設計生活的目標
「生活不一定是零散的雜事,可能只是我們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找到目標與任務。」—— Esor
為了生存,我們都需要工作。但是,除了工作以外,日常生活裡,沒有人會給我們目標與方向,沒有人要求我們要創造什麼價值,我們必須要自己去尋找、設計自己的目標與價值。
如果沒那麼做,只會荒廢度日,沒有任何累積值得回憶的事。但不是隨便訂個目標就好,我們要透過紀錄,累積生活中的經驗和發現,從中打造屬於自己的目標。所有的目標都是在日常累積中,發展出來的新突破。
過去在讀書時期,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寫筆記是為了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工作之後,反而沒有了筆記的習慣。我發現,自己都是憑藉著大腦來記住各種事情,總是花費很多心力在回想過去的經驗,或是靠著直覺來解決問題。
後來,我開始了執行了子彈筆記紀錄生活各個片段,這讓我得以回顧過去時間所做的事情,從經驗中獲得反饋。這讓我了解了筆記的重要性是,紀錄人生當中的各種經驗與知識,提供給現在與未來的自己作為參考。
延伸閱讀 | 2024 年度回顧:調整步伐,踏實過完每個當下
寫筆記能夠幫助自己有效累積各種經驗,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總會有個知識經驗庫來依循,面對相同的任務時,也較不容易犯下相同的過錯。
防彈筆記的三大原則
1. 建立「核心任務筆記」
記住這個原則:「一個任務,一則筆記。」
該原則會改變你的筆記思維,不再是為了「資料」而整理資料,而是為了「行動」而整理資料。
我們常常會整理了一堆無用的筆記,隨後就丟在角落,完全對你沒有幫助。唯有紀錄跟「行動」有關的資料才有意義,整理筆記或資料是沒有幫助的,也無法提升任何工作效能。
以「一個任務,一則筆記」作為中心原則,把筆記昇華成「核心任務筆記」,以任務為核心,紀錄與任務相關的行動、資料、回饋等等,讓資料不再是破碎、四散的「碎片筆記」。
碎片筆記在未來需要時,不只難以尋找,也不利於復盤。而核心任務筆記則有助於你改善工作流程,將資料依行動來整理,未來也能幫助你回想過往經驗與成果。
2. 保持動態演化筆記
筆記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需要持續修改的,並非一次就要寫好。
這原則改變了我過去認為筆記要一次就做到完美的認知。我常因為完美主義作祟,寫筆記時,都會思考很久,寫要一次就到位。
或許是過去紙本筆記時代,我常常要求筆記的工整與完成度,因為寫錯要塗改很麻煩,且不美觀。現在來到了數位筆記時代,我可以隨時修改筆記,不會因為寫錯而難以修改。這讓我瞭解到先紀錄,再完善。
此外,許多人也會追求完美的筆記模板或是分類系統,但做筆記並不需要固定的模板、格式,也不需要完美的分類系統,最重要的是先有筆記,流程就會跟著建立起來。
筆記會跟隨著你的知識與經驗而改變,是一個動態補充的過程。所以先求有,再求完美。
「保持筆記的修改,區隔筆記的狀態。筆記需要的不是分類,而是在不同階段演化成不同需求樣貌。」——Esor
3. 打造永久型任務筆記
永久型任務筆記為核心任務筆記的延伸。這類筆記跟核心任務筆記很類似,唯一的不同是需要反覆實踐與修改,也就是說持續更新的核心任務筆記,會變成永久型任務筆記。這代表我們對一件事的專精程度與精進程度。
無論是工作上的工作流程、生活上的問題或目標,又或者是學習技能和生活經驗,都可以成為永久型任務筆記。這些任務都不會結束,它們的完成,是下一次的開始,我們能重複地在一則筆記中不斷修正與更新。
筆記能幫助到你,是因為你能從筆記中需要可以完成一個任務的資料,透過持續更新,能匯集有價值的成果。
永久型任務筆記的好處是,方便整理、修改、聚焦於成果、帶來深度思考、組合出更多新目標、持續復盤成長。
做筆記的正確思維
書中提到很多關於寫筆記的思維,其中有三點改變了我過往錯誤的筆記思維。
1. 知識需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要復盤
我們需要的不是個人知識「管理」系統,而是個人知識「復盤」系統。
透過執行過程反覆的集中處理、不斷問問題、採取行動,然後持續修正,最終這些任務、想法、專案、問題都會變成一個個核心任務筆記,這是最好的個人知識系統。
這些筆記就能幫助我們掌握上次的任務流程,避免重複任務時犯同樣的錯誤,幫助我們找到上次的解決方法與想法,甚至可以沿用上次的思考、流程,將精力去思考更好的方式。
過去的我認為筆記要好好整理,所以需要有一個完善的分類系統,因而花了大量時間在研究如何使用標籤之類的功能來整理筆記。這使我花了大量時間在整理上,而非新增筆記上。
管理好筆記或許很重要,能幫助未來能夠輕易找到,並再次使用。但是,我了解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分類方式,隨著你的筆記數量增加,分類可能會更加複雜。與其花時間與心力在整理上,不如花更多心思在寫筆記上。
現在數位工具的發達,像是 Evernote、Notion、Onenote、Obsidian、Heptabase 等等數位筆記百花齊放,這些數位筆記軟體的搜尋功能都非常強大,只要你下好標題,善用搜尋功能,就能夠輕易找到過去寫的筆記。
當我看到一個新的想法或啟發,會先搜尋看看筆記庫裡面是否有相似的筆記,若有則在該筆記上繼續延伸,沒有則新增筆記。
2. 第二大腦不是外接的資料庫,而是指引如何行動的系統
多數人都聽過「第二大腦」吧!在《打造第二大腦》書中提到了第二大腦的各種好處,你可以把「第二大腦」想像成一個外接的數據庫,透過數位工具來紀錄學習或成長相關知識與經驗,在大腦外形成令一個數位大腦。
多數人建立第二大腦是為了收集資料並整理資料,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在資料的分類與結構化上,但跟你要完成的目標、任務無關。這樣的資料庫就只是資料庫而已,你仍會覺得時常忘東忘西,甚至資料混亂,且不一定用得上。
第二大腦並非要我們花費時間在整理資料上,而是建立出一個能夠指引自己如何行動的系統,也就是書中提到的核心任務筆記。這會幫助我們輕鬆知道如何做、如何找到資料,而且又有動力去執行。
第二大腦最重要的關鍵是以「行動導向」為主,你如何思考、如何行動、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獲得的經驗,這才是第二大腦的價值。
「唯有實際運用才能使資訊成為個人化、具體化和經過驗證的知識。」—— Tiago Forte
3. 建立有效連結,減少生產力的摩擦
連結是很多數位筆記的關鍵功能。透過連結,能夠建立更有彈性的知識庫與任務庫。
在《卡片盒筆記》中也有特別強調筆記的連結,連結能夠建立起知識的脈絡。而書中的這套防彈系統能幫助你建立這三種連結:有脈絡的知識連結、有順序的任務連結,以及任務與知識之間的參照連結。
延伸閱讀 | 《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知識工作者必備的高效思考筆記法
總結來說,將筆記建立有效的連結,是為了行動的連結、價值的連結,以及知識與經驗的連結,這能幫助你創造出新的想法。
如何打造防彈筆記?
在提升生產力中有個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建立「流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SOP。無論是工作流程、生活流程,或者是學習流程,並不一定要建立一套複雜流程系統,但也不能完全沒有流程。
流程幫助我們知道下一步以及後續該採取什麼行動,幫助我們提升處理事情的效率。
你可以參考書中打造防彈筆記的流程,從中獲取自己寫筆記流程的靈感。
1. 集中處理
首先第一步就是「集中、處理」。
- 集中:把不同資訊的碎片集中到同一個地方。
- 處理:把資料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整理成需要的內容,並放入需要的位置。
集中、處理是同時進行,沒有先後順序,也不能缺少其中一個。
如果是郵件、會議資料、主管口頭交代任務、電話、網路文章、靈感等等,你可以匯集到相對應的核心任務筆記,並拆解出資料所需的行動。這樣一來,打開心任務筆記就能知道該任務需要執行的行動有哪些。
以我目前的筆記流程,若正在閱讀《專注力協定》這本書,我會把從書籍中獲得有關專注力的想法、啟發,通通放入到 Heptabase。不只如此,除了將書中的重點放入到筆記外,我還會加上自己的理解,這樣該則筆記才會對我有所幫助,能夠再次利用。
2. 透過3 個問題和 3 個行動,轉化成核心任務筆記
集中處理完成後,就是要把資訊轉化成行動。
作者提供撰寫核心任務筆記的 3 個問題和 3 個行動,幫助我們發現任務的目標與流程,並打造可以採取有價值行動的核心任務筆記。
針對任務的問題
- Why/Who:為何為誰而做?
- 了解該任務是為了滿足什麼目的
- How:如何量化成果?
- 時間、數量、特殊成果
- What:有何阻礙限制?
- 準備、執行、結案等階段會遇到的阻礙
針對任務的行動
- 拆解下一步行動
- 列出立即可執行的下一步行動
- 插入可測試的行動
- 為了達到任務成果,所做的確認、測試
- 列出必要的行動
3. 從核心任務筆記中提取每日下一步行動
在 3 個問題和 3 個行動中,拆解任務需要的有效行動後,我們需要確實列出當日需要執行的行動清單。
過去,你可能是直接列出每日的待辦清單,但往往這樣的待辦清單會混亂且沒效率,甚至列了太多反而完成不了。
透過從核心任務筆記列出的關鍵行動,安排每日行動清單,將會幫助你聚焦在有價值的行動與成果上。
4. 打造循環利用的復盤筆記
核心任務筆記有個好處,那就是幫助我們查詢過去處理相似事情的經驗與解決方法,解決了忘記上次怎麼做、重複犯了一樣錯誤、從頭發想等問題,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因此,核心任務筆記能幫助你善用過去經驗,並持續修正,讓下一次做得比上一次更好更快。
就如我前面提到,知識需要的不是管理,而是復盤。透過持續執行任務、反覆修正,最終你能將精力集中在思考更好的方法上,讓你工作事半功倍。
後記
我時常閱讀電腦玩物上的文章,網站上不只分享了許多數位工具的介紹,還會講 Esor 實際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背後的思考方式。無論是在生產力、時間管理,還是數位工具的使用上,我從 Esor 的文章中,總是能獲得許多啟發。
我過去一直認為筆記就是為了紀錄與整理資訊,實際上筆記最重要的是以「行動」為導向。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都是在發現問題、執行、解決問題,而非是累積與儲存知識。以「行動」為導向的筆記,更能幫助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如果過去沒有寫筆記的習慣,我非常推薦你閱讀《防彈筆記法》,開始紀錄「核心任務筆記」,幫助你完成某一項任務、解決某一個問題。
至於數位工具的選擇,Esor 是使用 Evernote,這也是我最早入門的數位筆記工具,後來經過我不斷嘗試各種數位工具後,我目前最常使用的是 Notion 和 Heptabase。Notion 主要是專案與任務管理,而 Heptabase 則是透過視覺化筆記來執行卡片盒筆記法,用於知識的管理與連結,幫助我產生新想法與撰寫新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知識工作者必備的高效思考筆記法
- 《知識複利筆記術》閱讀心得: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指南
-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讀後感:寫作,讓你實現複利人生
- 《學習如何學習》閱讀筆記:人生中不變的就是學習
- 《深度學習的技術》閱讀筆記:學習的 5 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