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度領導》讀後感:修煉敏感度,更好地領導團隊與自己

敏感度是什麼呢?所謂的敏感度,是人際互動中,能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事情」有足夠的覺察與認識。這是《敏感度領導》要告訴大家的三個面向,想要有效的領導,要從培養這三方面的敏感度開始。敏感度不只能應用在職場工作,還能用在人際互動、自我成長上,這是我們必備的功課。

《敏感度領導》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賴婷婷是領導力教練、組織發展顧問,擅長幫助公司、團隊改善組織管理、效能等問題。我之前看過作者的複利領導,從中不只是學到如何領導別人,也學到如何領導自己。

延伸閱讀 | 《複利領導》閱讀筆記:持續從微小的小事著手,領導自己也領導他人轉變

這本書會教你培養三個面向的敏感度:

  • 對「自己」的敏感度: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在乎什麼、追求什麼?
  • 對「他人」的敏感度:能夠覺察與他人之間的界線。看見並理解他人的行為、情緒、觀點與需求。
  • 對「事情」的敏感度:能夠認清事情的優先順序。掌握對事物的目標、事實、資源、走向,領導團隊一同完成專案。

不論你天生對這三方面的敏感度如何,只要你有心想培養或鍛鍊,這是可以透過後天刻意練習來提升對自己、他人或事情的敏感度。如同作者所說:「敏感度這種東西,有練就有,沒練就沒有。」

書中有許多作者親身經歷的故事與實用的工具,不只能從故事中獲得反思,也能透過工具來實踐與培養敏感度。

接下來分享一些我從書中獲得的收穫。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人生是你所有選擇的總和。」(Life is the sum of all your choices. )

勇敢是你呈現出來的選擇與行為

雨果:「最無聊的人生,是過著日子,卻沒有活著。」

我們都會對未來的未知感到恐懼、惶恐,以至於不敢前行。尤其是,當你要放下過去的累積,重新開始,很多人都會有沉沒成本的謬誤,緊緊抓著過去的成就,捨不得放手。

將自己歸零並從零重新開始,需要的是一種面對未知,仍能夠前行的「勇氣」。

作者書中的一段話讓我深有感觸:「勇敢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行為。勇敢不是虛無飄渺的態度,而是在一件又一件的事件中,呈現出來的選擇與行為。

作者待過的公司都是不同的產業,每次都是將自己重新打掉重練,這不是被迫的,而是心甘情願的選擇。這些經歷造就出她的各種知識、經驗,同時也讓她培養出一種勇氣,能夠勇敢地放下獲得的成果,面對新的道路勇敢邁出步伐。

閱讀作者的人生經歷,我能看到作者是認真的「參與」自己的人生,她會去覺察自己是誰、擅長什麼、在乎什麼、想要什麼?

她不是如同機器,自動化地過著每一天,而是會覺察、停下、選擇、行動,不斷掌握自己的選擇與行動。

當然這些選擇常常伴隨著一些代價,若不付出一些代價,承受一些苦難,又要如何獲得想要的人生呢?

我們常常以負面思維來看自己,想著能不能做到,而非要不要做。唯有你真心想要,才能夠得到。

如同作者所說:「人生就是你所有做與不做的總和呈現。

人生就是一趟未知的旅程,你要勇氣去選擇與行動,儘管會感到不安、迷茫、焦慮,我們只能「盡力準備、充分體驗」。這些體驗都會成為人生的經驗值,成為未來你能運用的人生智慧。

觀點有可能決定你的人生

愛瑞克的《內在原力》曾寫道:「人們的心態決定了選擇,選擇決定了行為,行為成為習慣,習慣則形塑成了每個人的一生所呈現的樣子。」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底層觀念或信念的呈現。

延伸閱讀 | 《內在原力》閱讀筆記:從優秀到卓越的9種心態

我們看待事物的心態,會決定我們對於事物的反應,影響著你說的話、做的事。

作者說:「你的遭遇,不等於你的人生;但是,你的觀點,有可能決定你的人生。

她還引用了這句話:「生命為你安排這些事,不是對你做了這些事。」(Thing happen for you, not to you.)

我們用什麼樣的觀點去解讀資訊與人生,就會獲得那樣的資訊與人生。這一切都是關於選擇。

所謂的觀點是一個看待、思考事物的主觀想法。我們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主題、事件,所表達出來的看法與立場都不同。每個人都像帶著濾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解讀這個世界。

人們常偏好擁有相似觀點的人,但身處於同溫層當中,我們會很難接觸到不同的觀點與思考方式。唯有觀點的碰撞,才能夠刺激你的思考與認知。

抱持的開放態度,才能獲得不同的觀點,使得我們得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

改變觀點,能夠改變我們對於事物的行動、情緒與結果。

我們不能改變已成事實的過去,但能改變看待過去的觀點。

我當時被碩班指導教室要求去貼海報,我那時心想著目前的實驗結果仍未足以公開發表,有點害怕、抗拒去做這件事。但我試著改變了心態,把這當作是把現階段的努力做個分享,並向他人交流與討論來獲得更多的實驗方向。當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並投入心力去挑戰,給了自己更多的信心。這些信心會成為下個行動的基石。

我跟多數人一樣,有時也會被過去的泥沼給纏住,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好,被自己的限制性思維給框住。當我閱讀了許多自我成長的書籍,我練習改變自己看待過去事件的角度,了解到過去不能做到,不代表現在無法。

唯有改變觀點,鼓起勇氣去行動,你所做出的選擇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人生。

重點是做了什麼,不是說了什麼

作者認為聚焦事實很重要。 蒐集事實與闡述事實,需要清楚辨識資訊中的事實(fact)和真實(reality)。

事實是已發生的客觀事實;真實則是人感受到的主觀感受。

掌握真正的事實,才有有助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書中提到一個判斷人的要點:「重點是做了什麼,不是說了什麼。」想要認識一個人,要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聽他說了什麼。每個名詞的背後,都有動詞的存在。名詞給人固定下來的感覺,但動詞會隨著你的行動而改變。

有些人掛著許多的頭銜,這些名詞背後,都是由動詞累積而成。他們能夠獲得這些頭銜,就是因為他們日積月累地累積著「行動」。但也有人空有頭銜,卻名不符實,所作所為完全不符合他掛上的頭銜。

唯有行動才能真正看見一個人的事實,光是說得多好聽,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事情做好卻不簡單。

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由許多的「行動」所構成,無論這些行動的結果是好是壞,都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如同作者所說:「行動,能使你的真實變成事實,許多時候你並不知道走下去的結果是好是壞,但走出去才有機會看到沿途的風景。

讀後感

之前讀過她的第一本書《複利領導》,雖說是在教人領導與管理,但是透過作者溫暖、纖細的文筆,在學習如何領導他人的同時,也學習如何領導自己。

這本書跟《複利領導》一樣,不是單純的領導管理書籍,不只是培養對他人、事情的敏感度,也是鍛鍊對自己自我覺察的敏感度。書中就從先對自己的敏感度開始培養,若都對自己缺乏敏感度,又要如何擁有對人、對事的敏感度。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敏感度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每個人都能透過書中提供的各種工具來鍛鍊敏感度。

擁有敏感度就像你自帶光芒,周圍都會被你照亮。鍛鍊你的敏感度,你就能照亮更大範圍,影響到更多的人。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嗨~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我是一位熱愛學習、研究各種事物的醫藥研發人員。
在這裡會分享書中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個人經驗與想法。
同時,我也會分享一些實用的數位工具。
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閱讀超越昨日的自己,成為更卓越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