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日記》心得:經營人生與事業的5個法則

一開始光看書名《執行長日記》,我以為這只是本關於商業的書籍,但實際讀完後,發現這本書在講的是人生的經營哲學,能夠從書中學到一些實用的心法,提升自我,打造卓越成就。

《執行長日記》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知名企業家史蒂文.巴列特(Steven Barlett)。我看了一下作者的經歷,他非常年輕,才 30 歲出頭。在他年僅 22 歲時,就創辦了數位行銷公司 Social Chain,還於 2020 年入選了《富比士》「30 Under 30」傑出青年榜。目前是新創行銷公司 Flight Story 創辦人、軟體公司 thirdweb 的共同創辦人。

此外,他還是廣受歡迎的商業類 Podcast 「The Diary Of A CEO」的主持人,訪問來自商業、體育界、娛樂界和學術界等傑出人士。

這本書是經過超過 700 小時的訪談,融合親身經歷與訪談收穫,分析各行各業失敗與成功的模式,淬煉出 33 個原則,能做為人生前進方向的指北針。

作者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凡事應力求簡單,但不是簡化。」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與精簡的說明,加上簡單易懂的圖解,讓我們了解追求卓越的四大支柱中所需要的原則。

卓越的四大支柱,分別是:

  • 掌握自我:關於個人的自我意識、行為、控制、自尊、敘事等等。自我是世界上我們唯一能夠掌控的事物,卻不是能夠輕易地被掌控。
  • 精通敘事:關於如何說出激勵人心、引人入勝的故事的相關法則。
  • 確立人生哲學:學習卓越人士擁有的人生哲學。
  • 熟習團隊合作:如何組織團隊、領導與激勵團隊成員的潛能。

接下來,我會分享書其中五個原則,加上我的看法與經驗。

1. 人生的五個桶子

當你想要尋找工作、挑戰下一個目標、追求夢想,或是達成一個偉大的成就,你需要思考以下五個桶子已經裝了多少:

人生的五個桶子:

  1. 知識:你知道什麼?
  2. 技能:你能做什麼?
  3. 人脈:你認識誰?
  4. 資源:你擁有什麼?
  5. 聲望:外界對你的看法?

人生始於獲取知識;知識應用後,會變成技能;當知識與技能對他人產生專業價值,人脈會逐漸擴展;擁有知識、技能、人脈後,能擁有獲得更多資源的機會;最終聲望會伴隨而來。我們會依序填滿這五個桶子。

依照這五個桶子的關聯,知識與技能這兩個桶子最為重要。知識加上技能,就是力量。裝滿人生前兩個桶子,有了根基才能夠有所成就,也不怕事業的動盪與衝擊。跳過前兩個桶子追求錢或名聲,這只會是一時的,其根基脆弱不堪,終有一天會倒塌。

無論你遭遇多大的困境,失去了人脈、資源或名聲,但是知識與技能是無法被奪走的。只要握有知識與技能,你仍有機會東山再起。

我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最重要的依舊學習與實踐,你才能獲得知識與技能,而這些會成為你的價值所在,是別人無法輕易奪走的。

很多人出了社會、離開學校後,就忘了要持續學習。學習是為了持續充滿知識桶子,若你缺乏知識,就會像空桶子般,倒不出任何水。當然開始工作之後,我們常會被更種瑣事干擾,而對學習感到力不從心,我也常這樣感覺,但我還是會持續閱讀書籍,或是上一些線上課程,保持學習的習慣。

若你還在讀大學,盡量地學,如同海綿般去吸收任何需要的知識,知識為一切的根基,記得還要實踐知識,將知識轉變為技能,沒有應用,就只是堆積於桶子的水,沒有流動,最終逐漸腐臭。

依序填滿人生的五個桶子

2. 克服恐懼就是不斷去做你害怕的事

Dale Carnegie:「去做你害怕的事,並持續不斷去嘗試,這是迄今克服恐懼最迅速、最可靠的方式。」

恐懼都是因為一連串的限制性信念所造成。

想要克服恐懼,就是持續去嘗試,建立自己有能力辦得到的證據。新證據會增強你的信心,恐懼與焦慮會隨之減少。

改變限制性信念,不是靠別人鼓勵或說服,也不是閱讀自我成長書籍,而是採取行動,唯有踏出舒適圈,建立能夠做到的自信心,才能改變過去的信念。

信念改變會讓你更加自由。自由就是在你克服恐懼後,所能做到的一切事情。

我近期就在練習英文口說,我知道自己的發音不太標準,但是不能因為我覺得說不好、害怕被人嘲笑,就不開口說。唯有持續開口說英文,才會讓自己記住正確的英文表達、發音方式。唯有不斷嘗試害怕的事物,直到獲得一些小勝利之後,會建立起信心。

別再有冒牌者症候群,認為自己還不夠格、還不夠好或不值得。如同作者所說:「當你開始嘗試自己不夠格的事,就是成長的開始。

為了克服恐懼,你還得承擔一些代價與風險。

克服恐懼就是不斷去做你害怕的事

不冒險就是最大的風險

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挑戰、奇特的想法、創新的思想與技術,往往會感受到生存的威脅,因而產生認知失調。你可能會退卻、逃避,但這會讓你落後、錯失機會。你必須冒著風險(失敗、心碎、批評),才能夠有機會成功、贏得聲譽、獲得非凡成就。

記住,不冒險就是最大的風險。

Ogilvy 副總監 Rory Sutherland:「真正有意義的行動,不是為了自己的立即利益,而是我們為此承擔的代價和風險。」

《執行長日記》佳句-2

3. 心理登月的力量

Uber 善用心理登月的力量,創造全新的顧客服務體驗。他們主要的挑戰是減少客戶的心理摩擦,所以 Uber 成立了由行為學家、心理學家所組成的「Uber Lab」。

他們發現顧客對 Uber 滿意度和整體看法,源自於以下五個心理原則:

1.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人記住一項體驗或事件,會根據高峰期或結束時的感受來評價體驗,而非根據整體經驗的平均來判斷。不論經驗好壞都適用於此原則。也就是說,客戶僅根據最好(最差)的時刻,以及最後結束時的體驗來判斷整體體驗。

2. 懶散迴避(idleness aversion)

忙碌比閒著的人更快樂,即便出自於非自願性的忙(強迫你從事某些活動)。保持忙碌能提高顧客的滿意度、留客率和轉換率。

透過在等待時間為顧客提供一些觀看或互動內容,分散客人注意力,會讓他們獲得更好體驗,不容易取消預約。例如:Uber 不只讓用戶知道司機預計抵達時間,還加入引人入勝的動畫,在地圖上顯示移動的小汽車;餐廳在上菜前的招待小菜;Netflix 和 Youtube 等串流媒體在你停留於某部影片時,播放預覽;Google Chrome 在無法聯網時的《恐龍遊戲》(T-Rex Game)。

3. 營運透明度

透明度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感,缺乏透明度會有損顧客的信任度、觀感。因此,Uber 決定展示叫車服務背後的每一項資訊,包括預計抵達時間、車費計算方式、快速更新說明狀況等等。

4. 不確定性焦慮

當我們訂購物品時,會擔心物品是否會如期到手。這時就出現了追蹤訂單管理進度系統,讓顧客知道自己的訂單準備進度,有助於減輕顧客的焦慮。

因為,知道即將發負面事件,比不確定狀態,心理上的壓力更小。例如,班機「延誤」比班機「延誤五十分鐘」,更令人感到煩躁。

5. 目標漸進效應(goal-gradient effect)

距離實現目標越近,越接近成功,工作速度就越快。所以 Uber 在地圖上會顯示上車地點與目的地的距離。

這心理原則,或許有助於解釋鄰近假日或連假,人們工作的效率越高。

顧客的「感受」會發揮強大的作用,進而創造強大的心理體驗與效果。透過微小且成本不高的細節,就能創造巨大的感知價值。這就是心理登月的力量。

如同作者所說:「不要與現實對抗,投資於形塑感知。我們的真相不在於親眼所見,在於我們選擇相信的故事。

心理登月的力量不只用在顧客,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

《執行長日記》佳句-1

自我故事能增強心理韌性

拳王 Muhammad Ali:「我討厭訓練的每一分鐘,但我告訴自己『別放棄,堅持這一時半刻,往後的人生才能當個冠軍。』」

Grit》作者 Angela Duckworth 研究西點軍校新學員擁有哪些特質,會使他們通過殘酷的新訓。多數人可能認為耐力、智力、體力和運動能力強的人會通過,但她發現通過考驗的真正指標是,心理韌性。

延伸閱讀 | 《恆毅力》閱讀筆記:成就卓越的關鍵是恆毅力

毅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取決於你是否能達成長期目標的決心。

透過自我故事能夠發展我們的心理韌性,相對地,刻板印象所形成的自我故事,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表現。

自我故事套用在心理學名詞,稱作「自我概念」(self-concept),也就個人對自我的看法,包括想法與感受。在幼年和青少年時,自我故事發展迅速,即便到了成年,自我故事也會隨著蒐集到的證據,不對形塑與改變。

John Wooden: “The true test of a man’s character is what he does when no one is watching.”(個人品的真正考驗,在於無人看見時的所作所為。)

即便沒人關注你,你的一切行為都會像自己證明,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樣的能力。

克服恐懼就是不斷去做你害怕的事。你透過行為來建立第一手證據,會改變你對自己的信念,形成一個迴圈,不斷壯大:自我故事→想法與感受→行動->證據->自我故事

把握每一次創造自我故事的機會,透過設計小勝利來像自己證明,你有能力克服任何挑戰,形塑出正面、強大的自我故事。

4. 陳述技巧遠比內容重要

品牌的陳述設計決定了消費者的感知與看法,如同產品包裝設計決定顧客的接受度。

舉例來說,不用塑膠來稱呼新款汽車座椅,用「純素皮革」來稱呼,讓人聯想到「皮革」的高級感。

這種陳述技巧並不是說謊或是欺騙,而是深知如何操弄人的感知,以最真實和最吸引人的角度,來呈現產品或服務。

因此,陳述的脈絡很重要,會影響現實的感知,能化腐朽為神奇。

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

Steven Barlett 認為品牌宣傳最有用的方式,並非是有用的實用特質,而是其無用的荒謬特點。

荒謬能夠引起話題,因為該事物的奇特、不可思議性,會成為人們的談資(話題),顯示其社交身價,甚至為產品增加曝光度。

然而,荒謬性非常難以恆量與量化,所以難以評估作為故事或品牌行銷的可行性。

但有時某些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利用荒謬、毫無邏輯、無哩頭的方式,營造出品牌的特色與真實性。因為常容易被人忽略,而荒謬則會成為看點。

荒謬道盡關於你的一切

5. 價值取決於情境,而非技能

所有的價值取決於你所處的情境,而非技能本身。也就是說,技能的價值取決於所需的價值,因此沒有固定的價值,端看他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人們不是看你技能有多強,而是評估你的技能可以創造多少價值。不同的市場,技能的價值有所不同。把個人的技能放到全新的環境,或許會帶來更大的價值。這就是一種情境改變了內容意義。

金髮女孩效應

書中提到很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金髮女孩效應該效應能讓產品無需改變價格,卻變得更有價值。

金髮女孩效應算是一種定錨(anchoring)效應,會讓人在做決策時,仰賴已取得的無關資訊,也就是錨點,作為決策的基準點。

透過將兩種「極端」的選擇放於面前,與你希望銷售的項目互相比較,會讓中間選項更顯得有吸引人或合理。這顯示出,產品的價值有時是透過「比較」來參考。這會讓人認為中間值兼顧了價格與品質,是最佳選擇。

所以銷售產品時,永遠不要只給一個選項。給予選擇的情境,能夠創造價值。

後記

在閱讀《執行長日記》前,我從未聽過 「The Diary Of A CEO」。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就去Youtube 看了幾部影片,發現作者採訪的人物了各行各業的專家,像是我常關注的美國史丹佛神經生物學教授 Andrew Huberman 也經常受訪。

從這本書或者 Podcast 中能夠看到作者的人生哲學,像是注重細節、持續改善,以及紀律。書中提到作者與他的團隊錄製 Podcast 前,會研究來賓喜歡的音樂,並在受訪者到來時,作為背景音樂播放;他還研究了訪談時的最佳室溫;透過 AI 和社群媒體,進行標題與縮圖的 A/B 測試;請數據科學家開發 AI 工具,將節目翻譯成多國語言;研究標題該用多少字等等。

從作者注重小細節的人生哲學來看,他會成功不無道理。細節經常被人忽略或認為不重要,但這些細節累加起來,會有龐大的影響力。而作者和他的團隊,會針對小細節持續改善,不斷發展出新的方法,這讓得他們的節目有著更好的表現。

這讓我了解到出色的成果往往都是由數千的細節打造而成。不注重細節的人,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人。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注重細節,從小處著手。

書中 33 個原則我沒有盡數提到,有些也是很重要,像是健康第一,這些原則就留給你自己去閱讀。另外,他提到的第 33 原則雖然篇幅最短,只有一個 QRcode,代表著學海無涯。

我們終身逃不過學習的枷鎖,竟然如此,不如一起享受學習吧!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