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我們常會出現「思緒漫遊」(Mindwandering),使得我們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事情。我們都想專注地完成工作,同時也好好體驗、享受生活。但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思緒會隨意飄走呢?思緒漫遊對我們有什麼益處或壞處?有何辦法使我們不再受腦中雜念所苦呢?
《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書名有點誇大,但英文書名《Mindwandering》明確點出這本書的主題,探討我們為何會思緒漫遊?如何更好地控制思緒,讓它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前進?妥善運用思緒漫遊反而能提高我們的創造力、情緒、專注力、問題解決能力。
你以往認為分心是注意力的殺手,但看完這本書後,你會對「分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內容目錄
《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巴伊蘭大學教授墨實.巴爾(Moshe Bar), 曾擔任哈佛醫學院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重點在大腦的各種功能,包括記憶力、思緒漫遊、創造力、認知、情緒。
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家 Jordan Poppenk 的研究團隊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 184 位受試者,這份 2020 年的研究發現人一天會產生超過 6,000 個念頭。
即便我們周圍的環境有多安靜,你仍無法阻止大腦產生各種雜念,這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這些雜念導致我們無法專注於當下,影響著我們的體驗,甚至可能會導致情緒低落,感到焦慮、憂鬱。
本書作者幫助你了解思緒漫遊的原因,並教你如何引導思緒在對的方向、狀態。同時,他也告訴你,思緒漫遊是大腦正常的功能,即使我們能對自身思緒有所掌控,但依然無法阻止思緒在某個時刻突然飄走。
當你知道思緒為何會漫遊,你不會對控制思緒感到更多的壓力。你會搞懂自己的思緒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漫遊,讓你可以有效利用思緒漫遊,將思考引導到我們期望的方向。
接下來,我會介紹為何我們會有「思緒漫遊」?思緒漫遊的兩種模式以及其他面向。
為什麼我們會演化出「思緒漫遊」?
研究指出,人類在清醒時,大約有 30 ~ 47% 的時間都在思緒漫遊,大腦有一部分的能量都在這過程中消耗。
思緒漫遊讓我們無法專心,導致我們時常思考過去、預測未來,影響當下的體驗品質,還會導致心情低落,甚至感到焦慮和憂慮。
我們常常把「分心」連接到負面的印象上,但演化上出現「思緒漫遊」自有它的用處。
思緒漫遊幫助我們建立自我意識、理解他人、解讀現況、預測事態可能的發展以做好準備等等,這些都與我們的生存密切有關。
分心幫助我們對周遭的事物保持探索、觀察,這使得我們容易被新鮮的事物給吸引,預測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這有助於做好生存的準備,提高存活下來的機率。
思緒漫遊的兩種狀態:探索狀態與利用狀態
想要善用思緒漫遊,首先要了解思緒漫遊分成兩種狀態:
探索狀態
探索狀態(體驗模式)下,是向外運作,由下而上的體驗。大腦對新奇事物保持著開放與好奇的態度。我們會去體驗、觀察當下,願意為了學習而忍受不確定性,這有助於激發我們的創造力,也讓我們有了較愉悅的心情。
作者說:「思緒之所以會漫遊,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利用過去經驗累積出的記憶,找出方法來解決我們此刻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此時我們的注意力是向內運作的。」探索狀態幫助我們保持好奇,體驗各種新事物,累積這些經驗有助於我們對日常生活做出預測,儘管這些預測不一定是正確的,但能夠解少不確定性。
利用狀態
利用狀態(專注模式)下,是向內運作,由上而下的流程。大腦會專注於搜尋過去的經驗,依賴過往有效的方法來解讀外界訊息並解決問題。我們比起新的刺激,更傾向選擇較有熟悉的確定感。在這種狀態下,雖然能提高效率,卻也可能導致心情低落,且思考變得狹隘。
相較於探索狀態,利用狀態可以滿足對「確定性」的需求,以及對「意義」的渴望。我們之所以需要意義,是因為我們需要確定性。所以,我們才會將事物命名。好奇心看似幫助我們追逐意義,事實上,只能幫助我們獲得意義的動力,而意義是獲得確定性的必備資訊。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會將事物和已知事物建立連結,以便找出連貫性和意義,讓我們對自己建立的世界模型感到更加篤定,對自己對環境的理解感到更有自信。」雖說利用模式幫助我們建立確定性,讓一切盡在掌控中,但也常常造成思維的狹隘與僵化。
在探索狀態與利用狀態之間尋找平衡點
我們的思緒時常在這兩種狀態中交互切換,我們對於自我、他人、世界的認知,都是由這兩種狀態建構而成。
思緒漫遊會讓我們分心,卻也讓我們充滿創造、聯想、解決問題能力,但我們無法在分心的同時保持警惕。我們需在分心與專注之間取得平衡,依據情境善用兩種心智模式,有時偏向探索狀態,有時偏向利用狀態。
這就跟自由與自律一樣。自由讓我們能做想做的事,卻也可能一事無成;自律讓我們規律完成一件事,卻也容易喪失熱情。因此,我們需在自由與自律之間,找出平衡點,才能走得更遠。

善用思緒漫遊,可以改善心情,提升創造力
創造力源自於好奇心,我們對於週遭事物的探索與聯想,都是利用「探索狀態」來建立事物之間的新連結,幫助我們有更多創意的想法冒出頭來。
光是思考,就可以說是一種創造的行為,那些新想法、新發明、新計劃,都是思考所創造的產物。
當你看到眼前的一枝筆,你可想到寫字、想到寫文章、再想到最近看過的一篇文章,接著又想到最近看到哪本書友提過相似的主題,思緒會不斷連結、延伸出去。你可以把思考和創造當成是一種不斷移動的過程。
書中提到聯想性的思考能夠用來改善心情。換句話說,良好心情與思緒漫遊之間是有關聯的。
你可能有聽過反芻性思考吧!這種狹隘的思考,會讓我們思考範圍變得狹小,只讓固定的模板來判斷事物,同時也對情緒造成一定的影響。
作者研究發現,受試者閱讀廣泛聯想的單詞列表,比起閱讀聯想範圍狹窄的單詞列表,聯想範圍越廣的單詞列表明顯能夠改善人的心情。
廣泛聯想能夠幫助我們分散思考的焦點,讓我們思緒不會一直停留在狹隘、負面的主題上,進而避免了反芻性思考。這就跟當你聚焦負面的事情上時,透過做些其他事情一樣,轉移了思考的注意力焦點,從而跳脫思考的牢籠。
你可能無法隨時創造出廣泛聯想的單詞列表來改善心情,而書中還提到另一種更簡單的改善心情方式,那就是快速閱讀一段文本。
作者研究結果很有趣,他發現無論文字的內容是正面或負面,當你快速閱讀時,都能改善受試者的心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提出的解釋是,快速閱讀會引發一種「躁狂」(manic)的狀態,該狀態會讓人感到興奮愉悅。
總之,當你感到情緒低落時,試著讓思緒偏向探索狀態,有助於改善心情。

沉浸於當下
全然沉浸感會讓人有種活過來的感覺。這是因為沉浸是「一種全然自下而上的狀態,只有感覺和反應,沒有想法評價」。
我們不會去思考那個體驗本身,我們的大腦只會根據環境刺激做出反應——沒有思緒漫遊、沒有預期、不會有評判、不會陷入反芻思考。
若想要擁有體驗,大腦就需要騰出空間,不能回首過去,不能仰望未來。留有完整的「現在」空間,就有豐富體驗。分心只會剝奪當下的體驗。
但沉浸和專注又有何不同呢?
作者定義是:「沉浸是一種狀態;專注是一種性格特質。」專注是每個進入沉浸狀態的人都有的特質。專注較高的人容易進入沉浸狀態。總結來說,專注與沉浸都與擁抱「體驗」有關。
想要獲得沉浸感,那就要想得少一點,多體驗一點。我們總是會思考這、思考那,當我們大腦正處於忙碌狀態時,我們就會忽略當下,體驗的品質隨之降低。這就像你正在電影院看電影,突然你的思緒飄到別的地方去了,你可能會回想不起來剛剛看過的劇情內容。
總之,想要享受生活、獲得滿意的體驗,沉浸是關鍵。
別老是想太多,好好享受當下就對了。
「雖然我們是身處在這個世界,但世界是在你之中,在你的大腦之中。世界是怎麼樣,取決於你怎麼想,決定了你的體驗是豐富的還是平淡的。我們每個人在腦中映照出的那個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我們不是局外人,也不是局內人。我們是體驗的人。」

後記
如果你要從這本書中找到不會分心的實用方法,那你可能會被這本中文書名給誤導。
這本書非常不好讀,有較多的專有名詞,以及較為深入的科學研究探討,整體讀起來較為艱深、不易消化。若你真的對於思緒漫遊非常感到興趣,想要深入了解,這本書會很適合你。
這本書還提到想法如何產生、正念冥想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緒等內容,探討的內容非常廣泛,很多是我沒有深入思考過的內容,在這篇文章中我也只分享書中一小部分而已。
書中許多章節都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研究,適合你以「探索狀態」來保持好奇、開放心態來閱讀與體驗。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顛峰心智》閱讀筆記:透過冥想重新奪回專注力的掌控權
- 《最高休息法》閱讀筆記:讓大腦獲得真正休息的方法
- 《專注力協定》讀後感:四步驟,打造心無旁鶩的專注力
- 《最佳狀態》閱讀筆記:情商是進入最佳狀態的關鍵
- 《擺脫廢柴人生的大腦伸展術》閱讀筆記:實用的大腦鍛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