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閱讀?》讀後心得:在這資訊爆炸時代,為何還需要閱讀?

科技的進步,使得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多元,也更快速。

現在因為 AI 的出現,任何問題只要詢問 AI ,就能得到解答,使得知識獲取變得更為容易。

書籍是過去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放到現在是否已經過時了呢?

我們只要在網路上搜尋,或是詢問 AI,就能迅速獲取資訊。相較之下,讀書還比較慢且沒效率,究竟閱讀書籍還有什麼用呢?

這本《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的作者,嘗試回答在這資訊爆炸時代,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佳句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荒木博行是學習設計(Manabbi design)公司的董事長,此外他還擔任企業顧問、於大學任教,以及開設 Podcast 《超相對性理論》。

他在網路聲音廣播平台 Voicy 開設《荒木博行的 book cafe》,每天都在介紹一本書,至今已經累積將兩千多集。

讀了上千本書之後,他透過這本書來分享對於「閱讀」的看法。

以下分享這三個疑問:

  •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何還需要閱讀?
  • 閱讀重「質」,還是重「量」?
  • 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何還需要閱讀?

在科技的發展下,知識的取得變得越來越容易。

現今學習不再拘泥於書本,還可以透過 Podcast、Youtube 等平台來學習。

而 AI 的出現,使得知識能夠更快速地被獲得,AI 能夠輕易的總結一本書的內容,代替你「閱讀」一本書。

難道閱讀書本已經過時,是沒效率的方式嗎?

作者認為:「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那麼魅力,指的是能在短時間內吸收的資訊。

當你看影片時,會被聲光、特效刺激著感官,同時還輸入其他大量的資訊。然而,我們僅能吸收其中一小部分的資訊,這也導致我們看了很多影片,感覺學到了很多,實際上,卻沒學到什麼。

那麼,用 AI 來代替你閱讀呢?

AI 的好處是幫助我們整理資訊,壞處是喪失資訊整理、內化的能力。閱讀其實不只是吸收新知識而已,還有助於鍛鍊獨立思考能力,將具體轉換成抽象的思考,並產生自己的見解。

雖然閱讀不像影片能夠給予大量的資訊,只有接收到文字和圖片,但是閱讀接收資訊量較小,讓人留有「思考的餘地」。

在閱讀文字時,主動連結到自身過往的經驗、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絞盡腦汁思考故事的寓意,這些思考使我們與書本建立更深一層的連結,而非是被動地閱讀文字而已。

如同作者所說:「閱讀,就是在字裡行間摸索,從中衍生思考的餘地,昇華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或許閱讀對一些人能說很無趣,可以試著想方法與書同樂,像是去日本金閣寺旅遊,這時帶著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在那閱讀這本書,或許在該情境下,會對書中的內容產生不同的見解。

試著找到閱讀的樂趣,也是一種探索的樂趣。

總而言之,閱讀,正因為是較慢吸收知識的方式,才留有需要思考、解釋的空間,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沉澱並吸收資訊,將其轉變為知識。

而這種緩慢步調與沉浸於文字的體驗,能讓我們在這步調快速的時代,保有一段無人打擾、進行深思的空間。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佳句

閱讀重「質」,還是重「量」?

有些人會問:「你一年閱讀多少本書?」

說實在,這統計毫無意義,閱讀量多寡並無優劣之分。

那麼,只要追求閱讀的「質」就好了嗎?

一昧追求閱讀的「質」,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最終浪費大量的時間。你可能過於鑽研某一個地方,但那個部分其實不是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最後你花了過多時間在毫無幫助的內容。

事實上,閱讀的「質」與「量」是需要兩者兼顧的,需要不斷調配兩者之間的平衡。

依照你所閱讀書籍的難易度、內容多寡,調整自己的閱讀速度的步調。

在準備托福的閱讀時,學到兩種閱讀的方式,一個是略讀(Skimming),另一個是掃讀(Scanning)。我得依據題目的問題,運用略讀抓出各段落的結構、重點,或是運用掃讀找到內容的細節。端看題目的要求,而決定閱讀的策略。

閱讀也是一樣,依據你閱讀的內容,決定閱讀的快慢、深淺,選擇適當的閱讀策略。

我閱讀時,遇到熟悉的知識、概念,就會迅速略過;對於不熟悉、感興趣的內容,就會仔細研讀。

很多人可能會有「完讀症」,認為一本書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看完。

我一開始也有這種症狀,但後來逐漸改善了。

有時遇到一些艱深的書籍,我會暫時放下這本書,先去看其他書來調劑身心;有時遇到一些無趣或多餘的敘述,我就會選擇快速略過,專注於書籍的核心內容上。

記住,完整讀完一本書只是一種「手段」而已,不要忘記你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最後再次提醒,「質」與「量」是可以自行調配的,不要過於追求閱讀的「效率」,而是追求「問題」與「答案」。書要能帶給你問題的解答或是行動上的改變,當一本書有啟發到你,遠比一年讀一百本書來得有價值。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佳句

如何閱讀一本書?

關於如何閱讀這件事,也是大多數人會有的疑問。

我們都想閱讀得有效率、吸收更快、記得更多,但是該怎麼閱讀才好呢?

作者認為,閱讀法是因人而異的

閱讀法會因為閱讀目的和個人的習慣、思考方式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偏好速讀、有的人偏好精讀。每個人的知識水平與興趣,都會影響選擇的書籍主題。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法,但這個方法不是從別人口中得來的,而是自行摸索,形成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

我也曾思考有什麼更好的閱讀法,因而閱讀過一些更閱讀法相關的書籍,像是關於閱讀技巧的經典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

我對於速讀法也以些興趣,想要知道如何更快閱讀完一本書,就閱讀了《雪球速讀法》、《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等書籍。

但看完這些閱讀法的書籍後,我發現這些閱讀法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幫助。

我自己就很少採用速讀法,因為我認為閱讀不需要給自己時間壓力,雖說適當的壓力有助於學習新知,但是我們應該要享受閱讀的樂趣,而不是把閱讀當成一種競賽。把閱讀當成是一場無限遊戲,而非有限遊戲。

在這本書中,比起「如何閱讀」,作者更注重「如何思考」。閱讀最重要的是刺激我們思考,不該是被動接收文字。

我認為閱讀時,寫筆記這件事很重要。寫筆記是促進思考的最好方式,不只能夠從書中獲得靈感,還能培養表達能力,甚至是將筆記互相連結,提高創造力。

要注意的是,寫筆記不是完全照抄書中的觀點,不要對書的內容完全信服,要保持「疑問」與「懷疑」。

當你只是照單吸收所有接收到的資訊,那是被動閱讀,會有害我們的判斷與思考能力。當然也不用過度懷疑書籍的內容,造成時刻保持警戒,最終不知道讀了什麼,甚至失去閱讀的動力與樂趣。

書中作者提到要在「狂熱」和「疑惑」之間取得平衡點

「狂熱」是你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處於「被書本駕馭」的狀態;「疑惑」則是對書中內容抱有疑問的態度,處於「駕馭書本」的狀態。

閱讀不單是獲取新知識而已,更是在更新自己的認知。透過「質疑」,我們能進一步對書中的觀點進行討論,有助於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閱讀一本書,就像是與作者共著一本書,當你融入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最終你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

後記

閱讀這本書時,有種跟作者一起閱讀其他書籍,共同討論關於閱讀的觀點。書中時常引用其他書籍的話語,透過不同書籍的看法來討論「閱讀」這件事。

這是閱讀其中一種用處,能夠借鏡他人的經驗,而不僅是依靠自身的經驗而已。

畢竟,人生有限,我們無法體驗過所有事情。透過閱讀,我們能體驗無法經歷的事件,從中獲得想法與體悟。

書中很多關於閱讀的觀點,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如果你只是想要了解「高效閱讀法」,很抱歉,這本書無法滿足你的期待。

比起閱讀法,作者更想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抱持著疑問,才能夠持續地思考,持續地發現問題,持續地獲得解答,這才是最強、最有效的閱讀法。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