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心得: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為何還需要讀書?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在說什麼?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的作者是日本教育專家齊藤孝,是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他的專業涵蓋教育、思考、學習等領域。

這本書主要在談,在這個網路盛行的數位時代,所有資訊都唾手可得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讀書?

作者針對這個資訊化社會評論道:「網際網路雖然有大海之稱,但十之八九的人都像在淺灘上撿拾貝殼,鮮少有人潛入深處。明明只要潛下去,不但可能遇見不曾見過的深海魚,還會發現一望無際未曾見過的世界。所以即使面對同一片海洋,但會怎麼做卻因人而異。」

網路出現之後,現代人每天都能接觸到大量的資訊,看似學到很多東西,實際上根本沒有吸收多少。無論是看影片、閱讀網路文章,人們忙碌地瀏覽與觀看,有些覺得很驚喜,有些很快就遺忘。這些資訊很難有所累積,頂多具備一些粗淺的知識。

作者認為閱讀網路文章無法取代讀書,是因為讀書最大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體驗」。當我們沉浸於閱讀一本書時,能夠體驗到書中的世界,不僅促進我們的思考,還能培養自己的人格,使得人生過得更加深刻又豐富。

對我來說,擁有閱讀習慣後,不只是休閒娛樂,還加深了我的思考、人生觀。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分享,讀書為我帶來了「體驗」,進而「深化思考」與「培養人格素養」。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為何需要讀書?
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為何需要讀書?

讀書能獲得體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閱讀最大的目的就是獲取知識。畢竟,一本書是作者畢生的精華,再加上書中的資訊密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從書中能夠獲得作者畢生所獲的知識。

不僅如此,書中也會包含作者的人生經歷與人生觀,你能從中體驗到作者的思考與做事方式。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每個人的經歷與視野有限,不可能體驗世上所有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體驗不同的人生。這有助於拓展你的認知,開拓你的想像力,使你得潛力得以解放。

或許有人覺得,實際體驗比讀書還要重要。如同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固然沒錯,實際體驗確實很重要。但是讀書與體驗兩者並無任何衝突,兩者甚至是有關聯的。你看到讀到某本書,因而產生想要體驗看看的想法,那就可能會轉為實際的行動。

我曾經讀過蔡適任的《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從作者的視角,我看到了沙漠的困境,瞭解到作者在薩哈拉沙漠生活的所見所聞,以及她為何要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原因。

從文字中我體驗到撒哈拉的風景、歷史、人文。看到作者建立民宿「天堂島嶼」的過程,還有她對於撒哈拉的人文史地的分析與思考,這讓我不禁想著,未來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作者的民宿,來一場撒哈拉之旅,體驗一下沙漠的壯闊與神秘。

延伸閱讀 |《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讀後感

此外,閱讀書籍能刺激人們的想像力,也能讓書中存在的科技,再將來化為可能。

早在元宇宙一詞出現之前,1992年美國作家尼爾·史蒂芬森的《潰雪》,這部科幻小說所描述的虛擬世界就影響著科技界的發展,這促使矽谷創業家們發展出虛擬實境的頭戴式顯示器。

延伸閱讀 |《潰雪》閱讀心得:元宇宙的起源

如果你不閱讀,你的視野就僅侷限於你的親身經歷上而已。你若只看影片、短影音,這些影像不會激發你更多的想像力。閱讀就是因為僅僅透過文字來傳遞訊息,因而給予我們想像與思考的空間,我們能體會到那些抽象的情感如何轉化為文字,那些風景透過文字呈現出他人眼裡的模樣。

我們人類之所以屬於「智人」(Homo sapiens)就是因為我們演化出了極其複雜與精密的大腦,這是其他動物都沒有優勢。大腦使人類發展出一套語言與認知系統,讓我們能夠過語言傳遞資訊,知曉過去時代人們的思考與經歷,也能發揮創造力製作出世界不曾存在的事物。

如果你不好好利用大腦來閱讀書籍,吸收從古至今留下的智慧結晶,體驗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就太浪費了吧!

讀書能深化思考

讀書能夠加深知識,同時也加深思考,進而加強我們的認知力,讓我們對於同樣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讀書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輸入思考輸出

首先,輸入時帶著好奇心與問題去閱讀,多問自己為何要閱讀這本書?這本書能幫助我解決什麼生活與工作上的問題?

輸入有兩個方向:廣度深度

廣泛閱讀是不設限地挑選不同領域與類別的書籍。如果你很少讀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可以嘗試看看,這會拓寬你的認知,讓你對世界有了全新的視野。我之前讀《五感之外的世界》,從中了解到動物的感官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像是鳥類居然有竟然擁有四色視覺,相比於人類的三色視覺,人類眼中的世界色彩,才站鳥類能辨別的 1% 而已。

延伸閱讀 | 《五感之外的世界》閱讀筆記:超出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

深度閱讀就是針對同個主題深入了解。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主題閱讀五本書。

不可能的任務》作者 Steven Kotler 針對不熟悉的領域一開始就是會先閱讀五本書。第一本是初階入門且受大眾歡迎的書;第二本是稍微有點專業的書;第三本是半專業的書;第四本是困難的專業書籍;最後一本是與該主題未來發展有關的書。剛開始可能看不懂專有名詞,但隨著一本接著一本讀下去,那些原本陌生的專有名詞突然變得熟悉起來。

延伸閱讀 | 《不可能的任務》閱讀筆記:巔峰表現的四要素

這就像《雪球速讀法》提及的:知識就如同滾雪球般,會越滾越大。

延伸閱讀 | 《雪球速讀法》閱讀筆記:實踐速讀的正確技巧

接著是「思考」,思考書中傳達資訊所隱含的意義與情緒。閱讀不只是讀懂而已,想要深入思考,一種是從作者角度來思考:「為何作者的這樣想?」另一種,要將文本拉近自己,試著與自己的經驗做連結,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樣?」。

讀一本書你不必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試著思考你為何認同,為何不認同,這會加深你的思考,將內容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最後,輸出就是將感想公開分享。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與人分享」,講述這本書的感想,這時你就會開始思考要講什麼。若對方提出問題,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會加深你對這本書的理解。第二種是「撰寫書評」,用文字記錄你讀完書後的想法與啟發,並分享在網路上。

我目前就是在自架的「超閱者」部落格不斷實踐這樣的練習。或許剛開始寫出來的心得非常淺薄,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思考會更加深入,越能寫出更獨特的見解。

閱讀不只使得思考更有深度,還能拓展認知,使你以不同角度看事情,也就是所謂的「多元思考」。就像查理.蒙格就是因為經常閱讀,使他在做投資決策時能利用「多元思考模型」,判斷投資標的。有了多元思考角度,就能減少決策石的盲點,做出更適當的決定。

讀書能培養人格

作者認為讀書對培養「人格」很有幫助,人格是由包含人的知識、思想、情感、性格等綜合而成的存在。從這角度來看,人格是由先天加上後天組合而成的,是會隨著知識、思考的累積而改變,這部分可以透過讀書來培養後天的人格。

閱讀你會增加知識,磨練思考,影響著你對外界環境的看法,進而對自己的性格產生改變。

過去,我認為人不一定是善良的,但在我看了《人慈》之後,我發現世界上很是有很多善良的存在,只是我們關注負面的事多過於正面,這導致我們的思考不知不覺間留下刻板的印象。

延伸閱讀 |《人慈》閱讀筆記:你如何看待人性,就會展現出怎樣的人性

可是,即便是人是善良的,但許多善良的人仍會被那些自私自利者給迫害,為何不做個自私自利的人就好呢?

在我看過《給予》和《慷慨的感染力》之後,發現了給予者的力量能夠泛起漣漪,為這個世界帶能更多美好。惡行雖然會帶來一時的利益,但終究會受到該有的懲罰。而善意能發揮更有意義、更有影響的感染力,讓好事傳播更遠、更持久。

延伸閱讀 |《給予》閱讀筆記:「施比受更有福」是真的!

延伸閱讀 |《慷慨的感染力》讀後感:世界上最值得散播的好點子是「慷慨」

透過閱讀,會改變你對於人生中各種事情的看法,一邊提問、一邊閱讀,學習如何學習、閱讀如何閱讀,這會使我們的認知更加深刻,提升了生命的廣度與深度,這是唯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讀書的好處

後記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雖然書名會引起人的注意,但是實際閱讀完之後,收穫有限。書中作者引用了很多著作解釋為何要讀書,但是多數篇幅都非常簡短,沒有深入地去探討。

我也是位愛書人,對我來說,閱讀就是一種樂趣,能夠體驗到從未經歷過的事情,踏入從未想像過的書中世界。如同《給未來的讀者》作者李惠貞在書裡提倡:「為無目的而閱讀。」好好享受與某本書相遇的緣分,好奇心本身就是你的目的,閱讀不是為了什麼,只是單純為了充實心靈與美妙體驗、享受踏入書中世界的那時光。

我相信文字能夠將人的思考與心情轉化成力量。若書中的一句話能引起共鳴,那就把那句話做為名言佳句收藏起來。那些名言佳句會在人生當中的某一時刻幫助到你。

讀書,是對自己的最大投資,是我們才能享受到的樂趣,能讓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又富有深度。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嗨~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我是一位熱愛學習、研究各種事物的醫藥研發人員。
在這裡會分享書中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個人經驗與想法。
同時,我也會分享一些實用的數位工具。
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閱讀超越昨日的自己,成為更卓越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