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常需要做各種報告,從蒐集數據和素材、整理資訊和構思架構,到製作成一份報告。投入了大量時間,卻被上級退回,原因可能是沒邏輯、沒架構、缺乏說服力等等。而有些同事只花了短短時間,就完成報告,還被誇讚做得很完整、詳細,讓人一看就懂。
你曾感受過這種差異嗎?明明能力差不多,為何他人能夠在短時間內產出高品質的成果?
這關鍵就在於「輸出技巧」。
在有限時間的壓力下,需要的不只是高品質的輸出,還要能快速產出。兼具效率與效能的輸出技巧,能讓你在職場、生活上取得優勢。
內容目錄
《高產出的本事》內容簡介
《高產出的本事》的作者是劉奕酉,目前是知識自顧者,提供職場問題解決、表達與培訓顧問服務。他擅長邏輯與策略思考、數據分析、高效產出、知識萃取、資訊視覺化、商業簡報等等,能快速從資訊中提煉出觀點,並有架構地傳達自己的想法。目前著有《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勝算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及《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我已經追蹤作者很長一段時間了,也有訂閱他的電子報,了解他從閱讀書籍、工作與生活觀察上,提煉出的經驗與觀點。我特別佩服作者經常用一張全息圖,將一本書以清晰的視覺圖表呈現給讀者,不僅引人注目,也讓人一看就懂。
這本書分享他多年來總結而出的高產出方法,包括八個表達框架、四個圖解框架,內容產出的「鑽石結構」、五種工作與生活上的應用方法。書中不只邏輯清楚易懂、架構完善,還搭配精美的圖例,是非常適合職場工作者的一本書。
以下會分享書中的一些重點,包含優勢輸出模型(PROS)、8 種表達框架、4 張圖解框架。希望你能學會如何用正確的輸出方式,能夠有邏輯、有條理地傳達重點。
為什麼我們需要培養高產出的本事?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要處理的資訊越來越多。我們每天「輸入」許多的資訊,卻忽略了「輸出」的重要性。
有品質的輸入固然重要,但沒有輸出,資訊還是資訊,無法變成你的知識。
此外,輸出的方式與品質固然重要,但輸出不只是將資訊處理與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而已,還常常需要分享給他人,轉換成別人能夠清楚了解的內容。學習如何把輸入的資訊,轉化成易懂、有條理,而且一看就找到重點的輸出,是職場上人人必備的技能。
那麼,該如何將輸入有效率轉換成輸出呢?
優勢輸出模型:PROS
作者總結過自己過去的職場上、閱讀上等學習與輸出的經驗, 發展出一套優勢輸出模型:PROS。他平時都是透過這套模型來寫一篇文章、規劃一份簡報,或者做一張全息圖。
這個模型分成四個步驟:
- 定位方向(Position):釐清目的、方向、受眾,並選擇合適的內容框架。
- 重組結構(Restructure):運用適當的框架來組織具有邏輯且簡潔扼要的內容。
- 產出內容(Output):將想要表達的內容轉化成具有完整結構的產出內容。
- 場景應用(Scenario):將產出內容應用於不同的場景中。
作者將輸出的過程建構出一套系統,大幅提升了輸出的效率,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尋找素材,不用花好幾天時間構思文章架構,並花好幾個小時撰寫一篇文章。
建立一套輸出系統,不只幫助你省下思考架構的時間,而且有了架構也除去不必要的素材蒐集 ,大幅提升效率,讓人更有時間、注意力,專注於內容產出、內容優化,把時間花在思考與創意發想上。
而作者提供的模型,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組樂高,可以自行重新拆開、組合,甚至是添加新的輸出框架、內容結構。你能夠把這套模型獨自升級,打造出專屬於你的高產出本事。
八種表達框架
無論是在溝通表達、文章寫作、簡報規劃、視覺圖解,或是閱讀筆記上,都可以用以下 8 種常見的表達框架。
1. 重點框架
重點框架是最泛用的框架之一,能夠聚焦於重點,並抓住眾人的目光。把握「三的原則」,將重點濃縮成三個,因為對方會比較有耐心聽完你講的重點,盡量不要超過三個。最後,記得用一句話,總結你所說的內容,讓人對你的觀點與想法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框架可以與其他框架互相搭配使用。
2. 清單框架
當你想講的重點超過三個時,重點框架就不太適合,這時「清單框架」就派得上用場。但使用時要注意的是,太長串的清單會讓對方無法消化,以及降低聽取的意願。建議不要超過 10 個項目。
若內容真得非常多,就要使用「分類」作為層次區隔,將項目分成大類別,每個大類別下面再放置小項目。
清單框架與重點框架的概念非常相似,但他們著重的方向有點不同。書中提到:「重點框架強調在聚焦,清單框架則著重在羅列。」 若要讓對方聚焦在你說的重點,使用「重點框架」。當你想要推薦一些內容,或提供建議項目,無法取捨哪些重要或不重要,就使用「清單框架」。
3. 時間框架
時間框架是利用時間軸來劃分一件事情的進展與變化,強調趨勢變化、事件發展、進展步驟。此框架可以分成三種:期間、階段、步驟。
以「期間」為例,能夠以過去、現在、未來來表達一件事情的時間發展與變化。
以「階段」為例,能將計劃分成短期、中期、長期。
以「步驟」為例,則能將任務或說明分成步驟一、二、三。步驟超過三個以上時,可以用三的法則來歸納與分類。
4. 空間框架
空間框架是根據事情的規模、性質、距離來劃分內容。舉例來說,規模就是依據事情規模的大小來排序,。你能將一件事從全球、國家、縣市,依據規模大小來呈現整體、再到局部的方式來表達事情。
5. 主題框架
主題框架是使用 Simon Sinek 提出的黃金圈法則,從目的、作法、結果,層層說明為什麼(Why)、如何做(How)、做什麼(What)。
以閱讀一本書為例,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層次的問題來檢視你讀過的書:
-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這本書可以解決你遇到的問題?
- 書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本書對我有多重要,與我又有何關聯?
- 書中提到哪些技巧、步驟、案例來供你參考或實踐?這本書帶給我什麼樣的改變、效益?
6. 議題框架
議題框架是用於價值主張、提出訴求等場景,能夠以嚴謹、且富有邏輯的表達方式,凸顯論點與實例等等。
議題框架包含四個元素:論點、理由、實例、重申。其中論點最為重要,這是你想表達想法的核心,而理由、實例、重申都只是圍繞其論點所做的支持與延伸,為的是讓論點更有說服力。
7. 問題框架
問題框架是採用「問題」與「策略」的表達方式,不只讓人知道問題是什麼?該問題會造成什麼影響?最終定義出哪些問題需要解決,並提供具體的方案與對策。
問題架構包括四個元素:
- 情境:說明問題的背景與現況。
- 衝擊:這問題對誰造成影響?如何影響?
- 課題: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 對策 :具體對策?(包括目標、方案、預期結果)
在不同情境下,可以根據當下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將該元素移到最前面。看你要凸顯問題、定調問題、強調對策。
8. 課題框架
課題框架是用來描述任務的背景、目標、行動與成果,能用於企劃提案、進度報告、專案成果等工作上的報告。
課題框架的四個元素:
- 背景:任務背景說明
- 任務:任務的目標設定、你扮演的角色
- 行動:關鍵行動共三到四項
- 成果:具體產出與效益
課題框架是將「成果」轉換成「價值效益」來呈現,而不光是你做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結果。重點不是背景和任務,你要將重點放在行動與成果上,點出這個結果與什麼情況有關、你克服了什麼困難、你達到了什麼目標,最終你創造了什麼效益。
四張圖解框架
當你要運用不同表達框架時,將內容圖像化來表達,能夠讓人更容易一眼就看出你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
圖像會比文字、言語更容易來得理解,因為文字和言語有時會受限於聽者與講者之間的知識、經驗、價值觀落差,而造成理解上的差異。
1. 樹狀圖
樹狀圖(tree diagram)是一種階層式的架構,能用於歸納思考與表達的內容,讓整體的脈絡、關聯具體可見,形成有架構的表達。常見的應用有:組織圖、心智圖、魚骨圖,還有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
建立樹狀圖有兩種方式:第一種事項下展開,從一個主題、問題點往下找出切入點。第二種則是向上歸納,將眾多資訊、想法進行組織、分類來往上整理出一個資訊點。
2. 流程圖
流程圖適合梳理事情的運作機制,透過圖形與箭頭符號,能表達問題的解決步驟、任務進行的流程。
流程圖的繪製有三步驟:排列物件、引道視線(箭頭)、強調層次(顏色、形狀、大小)。
透過流程圖能夠清楚掌握事情的先後順序、關聯性、因果關係。
3. 矩陣圖
樹狀圖與流程圖都屬於先發散、再聚焦收斂的思考,而這種方式會比較難以馬上上手,尤其是你很少進行發散與歸納思考,會很不習慣用這兩種圖。
矩陣圖則是將複雜事物簡化後,直接進行聚焦收斂的思考模式。透過將資訊放入由橫軸與縱軸所組成的矩陣位置上,像是表格或象限,能夠幫助你釐清事物整體樣貌、定位分佈、互相比對。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艾森豪矩陣(時間管理四象限)用來定位任務重要性與緊急性。
4. 文氏圖
文氏圖(Venn Diagram)能強調不同概念之間的交集關係。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 Ikigai(生き甲斐),從四個面向:你熱愛什麼、你擅長什麼、世界需要什麼、你能夠從中獲得回報。這四個面向相互之間有所交集,能讓人從中找出一件事對你的意義。
讀後感
高產出的能力並非讀完《高產出的本事》就可練成,需要持續的實踐才能真正變成你的本事。但這本書提供許多常用的框架,與實際應用的案例,能夠幫助你找到適合使用的表達框架與圖解框架,應用到日常生活與職場工作上。
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重新思考如何將一本書更有條理、脈絡地呈現給讀者,重新設定內容的架構與排版,以及如何運用一些視覺化圖像來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內容。
對於工作上來說,我每週都要進度報告,我更懂得如何運用課題框架,將每週工作成果轉變成價值,呈現給主管,而非只是流水帳般報告做了什麼、完成了什麼。
對於想要提升表達與產出能力的人說,這本書絕對能夠幫助到你,讓你懂得如何將眾多的資訊,精煉成簡潔易懂的內容,讓人一看就懂,一講就點出重點。
高產出的能力是現今時代上人人需要具備的能力,不只能提升工作能力,還能改變思考事情的角度與方式。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專注力協定》讀後感:四步驟,打造心無旁鶩的專注力
- 《防彈筆記法》讀後感:保護生產力的防彈筆記
- 《慢速工作力》閱讀心得:擺脫生產力迷思的 3 大原則
- 《生時間》讀後感:為重要的事騰出時間
- 《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知識工作者必備的高效思考筆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