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學習》閱讀筆記:人生中不變的就是學習

在這個 VUCA(註一) 時代,世界正快速地改變,每天總會有各種新資訊、新科技的誕生,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改變。在這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有一件不變的事情——那就是學習。

學習不僅是靠努力就好,聰明地學習,才能事半功倍。若你也是位想提升自己能力的人,《學習如何學習》將會告訴你學習的方法與訣竅,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力量。

註一VUCA 代表的是 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四個單字的縮寫。

《學習如何學習》在說什麼?

學習如何學習》的作者是王專,他是中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一路從集團的教師變成培訓師,從教學者變成管理者。儘管他的角色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持續學習。

這本書是他面對人生各種不斷出現的問題,如何透過學習來解決困境,並發展出一套 「知行合一成長體系」,這套系統包括四個步驟:

  1. 知識輸入:透過閱讀與聽課、觀察生活和搜尋三種方式,改善獲取知識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2. 知識管理:利用寫卡片與分類卡片來管理知識。寫卡片就是寫下你的思路,分類卡片則是在管理你的知識,以便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
  3. 建構系統化思維:透過畫體系、寫系列文、優化文章,強化自己的觀點和表達能力。透過以上三件事,幫助你形成更全面的認知,不再只是獲得碎片化的知識,而是拼湊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地圖,能清楚地辨認各個知識之間的關聯。
  4. 實踐應用:透過最小阻力原則,設計最小阻力的行動方案,讓自己能夠輕易的走下去。

他透過這套系統,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思維與觀點,並將知識轉變為競爭力,大幅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學習如何學習:四步驟打造「知行合一成長系統」

如果你正在摸索自己的學習系統,不妨翻開這本書,了解作者是如何打造出學習的複利效應,並將所學應用到生活與職場中。

接下來,我將分享從書中學到的學習方法與訣竅。

高品質的輸出,要先有高品質的輸入

想要有高品質的輸出,得先有高品質的輸入。寫文章就是如此,沒有累積足夠的素材,要寫出一篇優質的文章並不太容易。

那麼,這些素材該怎麼來呢?作者提到三個輸入來源,分別是:閱讀與聽課、觀察生活、網路搜尋。這三種方式能夠增進獲取知識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速度:搜商是尋找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網路上各種資訊參差不齊,沒有好的搜尋能力,也就是搜商,要找到有用的資訊非常困難。

學會搜尋的能力,才能權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兒不用等別人來教你。

遇到問題時,要思考:「這件事情是否可以透過搜尋得到答案?

首先,將問題意識轉變成實際的搜尋行動,理解問題的核心在哪裡。接著,再決定從哪裡搜尋資訊。作者認為最好的辦法不是從搜尋引擎,而是從專業的網站獲取資訊。如果使用一般的搜尋引擎,需要掌握正確的搜尋技巧,像是善用關鍵字與搜尋規則,以獲得想要的搜尋結果。

然而,隨著 AI 搜尋工具的出現,獲取資訊的管道有了改變,像是 ChatGPT searchFeloPerplexity 等 AI j/er御,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查詢想要的資訊。如今,搜尋能力雖然仍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問問題、資訊整合、辨識資訊正確性等能力。

善用工具,才能讓學習事半功倍!

深度:選擇關注高品質的內容,獲得最好的學習

「學習,能讓人成長;複習,只能加強過往。」

人們常說的「乾貨」,指的是實用性強、具有高濃度的知識。一篇文章之所以被稱為乾貨,不是依據文章長短來判斷,而是取決於內容的精煉程度與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若不經過篩選,會連無用的資訊一同吸收。因此,我們需要主動選擇高品質的內容,透過建立一套判斷內容價值的標準,過濾掉較差的品質的內容。

除此之外,內容來源要保持多樣性,以獲取不同的觀點,拓寬視野。然而,我們要特別小心演算法,演算法會不斷推薦你有興趣的內容,反而不利於拓展多元的視野。

我目前除了工作上相關的學術網站外,還有透過 Follow App 這個 RSS 閱讀器來客製化自己資訊來源,除了不被演算法綁架之外,還能專注在真正感興趣的資訊上。此外,它還讓我不用每天一直切換不同的網頁或平台,就能有效地獲得最新資訊。

廣度:知識不只來自書籍,生活中也蘊藏著知識與智慧

雖然透過書籍、上課都能獲得知識,但生活中的人、事、物同樣蘊含著知識與智慧。

書中提供三個方法,讓你能夠從生活中萃取智慧:

  • 提煉案例法
  • 回饋分析法
  • 對比分析法
從生活中萃取智慧的三個方法

1. 提煉案例法

提煉案例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復盤」。

生活與工作上不缺乏優良或慘痛的案例,但多數人都不曾好好紀錄與分析,事晴過後就拋到腦後,導致未來遇上類似情況時,卻忘記當初是如何解決的。

當你遇到一個值得分享的案例,應該認真觀察、分析,並寫成一張案例卡片。這些案例中往往可獲得寶貴的體驗,背後蘊含著人生的道理,若不好好觀察,會很難發現到它們,輕易地與你擦身而過。別把經歷留存在腦海中,把經歷用文字記錄下來,未來的你會從中受益。

2. 回饋分析法

回饋分析法,簡單來說,就是當下的你與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檢驗過去的想法是否正確

具體做法是,先將自己的判斷寫下來,並與真實的結果與當初的判斷做比較。

這是避免大腦對之前的判斷翻臉不認帳,因為大腦不喜歡衝突的想法,會事後自行合理化,所以要確認自己的判斷有無錯誤,修正自己判斷,其前提就是意識到錯誤

具體流程:

(1)紀錄當初的決策:明確寫下決策、判斷、想法

(2)與現實做對比:當結果出現時,與當初的紀錄下的內容做對比

(3)分析原因:找出問題的關鍵點,並進行修正

這個方法不需要老師、教練,也能獲得有效的回饋。自己當自己的老師,給自己創造回饋和修正,加速成長。

3. 對比分析法

我們普遍認為要多向優秀的人來學習,但作者認為僅向優秀的人學習,未必是最佳的策略。他說:「學習要學到核心要點,而不僅僅只限於表面。

因此,他提供了對比分析法,不論好壞的案例都要進行分析,比較兩者之間的關鍵差異。

透過對比分析法,能夠找出問題的真正關鍵,找出真正需要改變的關鍵行動,才能對症下藥,而非治標不治本。

這方法強調尋找「反例」。

我曾在《不可能的任務》書中讀到,作者 Steven Kotler 分享他在當新聞記者時,切深體會到沒有找反例時的慘痛經驗,他曾因為沒有做足資料收集,不小心中傷了一名好的科學家。從此之後,作者都會向五名專家查核事實,他發現向第五個人詢問時,有可能得到與目前所知不同的觀點,這時他就會再找五位,進一步求證。

延伸閱讀 | 《不可能的任務》閱讀筆記:巔峰表現的四要素

寫作就是思考本身

知識不斷輸入,也要輸出與管理,作者提到他如何進行知識管理,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寫卡片分類卡片

寫卡片:讓筆記成為自我精進的工具

寫卡片的本質就是做筆記。我們都會做筆記,然而,很多人做筆記就只是照抄書上的內容,作者強調:「筆記不是紀錄別人所說的話,而是用來紀錄與整理自己的思緒。」寫卡片這個過重,就是紀下自己的思考,將思考視覺化,讓我們能夠回顧並發展自己的想法。

許多人認為寫作之難在於:如何開始?如何持續堅持下去?

作者提供的方法就是以卡片為單位來寫作。當你累積了許多張卡片,就可以試著組合卡片,進一步寫出一篇長文。這個過程就是建構系統化思維,當卡片組合在一起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進而迸出更多的觀點與創意。

寫卡片要當作是寫給未來的自己

寫卡片有個要點,那就是要抱持著「寫給別人看」的想法。這聽起來違反直覺,寫筆記不就是要寫給自己看的嗎?這並不是要你真的把筆記拿給別人看,而是透過「寫給別人看」的方式來書寫,內容才會更有邏輯,也更容易理解。這是因為,寫給別人看時,就像是在教導人一樣,代表你自己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夠把人教會。

這個觀點在《卡片盒筆記法》也有類似的討論。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你寫下一則筆記,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已忘了這則筆記的內容,你需要複習這則筆記,以喚起當時的記憶。如果寫得不清楚,未來的自己可能會看不懂。因此,寫卡片時,要想成「寫給未來的自己看」,確保寫下的是有脈絡的筆記,你只需看這則筆記的上下文,就能輕易看懂這則筆記,這樣才會對未來的你有所幫助。

延伸閱讀 | 《卡片盒筆記》閱讀心得:知識工作者必備的高效思考筆記法

延伸閱讀 | 《知識複利筆記術》閱讀心得: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指南

分類卡片:簡單就好,不宜複雜

至於分類卡片,作者不建議把分類做得太複雜,以至於你在分類上花費太多的心力,使得整理筆記這個過程便得無趣、耗時且低效。

作者將卡片分成三大類:觀點卡、方法卡與案例卡。

  • 觀點卡:告訴人「怎麼想」,用來紀錄想法與觀點。
  • 方法卡:告訴人「如何做」,用來紀錄實踐方法、工具與步驟。
  • 案例卡:透過實際案例,讓「怎麼想」和「如何做」變得更具體、直觀。
三種知識卡片

建構系統化思維,形成更全面的認知

作者將建構知識體系,大致分為三部分:

  1. 畫知識體系
  2. 撰寫系列文
  3. 優化文章,以改善觀點和表達

透過這三個步驟,你能夠形成更全面的認知,不再只是獲得碎片化的知識,而是有了一個完整的知識地圖,能清楚地辨認各個知識路徑。

1. 畫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可以透過畫思維導圖、流程圖來整理,以清楚地看清自己的知識體系,還能夠從中發現問題,並不斷改善。

建立知識體系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建成,好的知識體系都是經過不斷迭代優化,就像是許多軟體都是經歷好幾次迭代才推出,就算上市後仍會不斷迭代優化,知識體系也是如此,需要經過長期的累積與優化。

2. 撰寫系列文

有了知識體系後,可以嘗試撰寫系列文章,這些文章能展現你的觀點,並進一步加深你的理解。

寫系列文章不僅讓自己的認知更具全面性、完善,還能讓知識不再凌亂散布在各處,而是形成一個有系統的組織。

寫系列文時,除了提供有價值的觀點,也要讓文章易讀易懂。在這過程中,洞察力和表達力尤其重要。洞察力能讓你有著獨特的觀點;表達力則能有效論述,並說服人。

3. 優化文章,以改善觀點和表達

寫完系列文章後,不是放著就不管它,你還是要隨時去優化文章,持續改善自己的觀點與思考。因為你的思考會不斷精進,所以你的文章也該隨之變得更完善。

行動才能將所學化為己用

行動是將知識化為能力的關鍵。然而,不該強迫自己行動起來,因為當你對自己施壓,會製造焦慮,促使你趕緊行動,但焦慮消失時,你的動力也會消失。

作者參考 Cal Newport 《深度工作力》中提到的「最小阻力原則」,設計最小阻力的行動方案,讓自己能夠輕易的走下去、更持久。

延伸閱讀 | 《深度工作力》閱讀筆記: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

最小阻力原則」是指在企業環境中,缺少各種對企業獲利的影響的反饋,我們傾向於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

我們傾向於走好走的路,而非寸步難行的道路。因此,促使自己行動的原則,關鍵不在於製造焦慮、時間安排得多好,而是在於聰明的設計。

以下提供書中提到的三個方法:

1. 打造合適的環境

營造一個適合行動的環境,使行動更容易發生。例如:你想要培養閱讀習慣,就讓打造舒適的閱讀環境,而非強迫自己要愛上閱讀。

2. 設計小勝利

將大目標拆成小目標,透過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累積「小勝」的成就感,讓自己保有動力不斷努力達成目標。切記,千萬不要追求速成,所謂的勝利是由許多小勝力累積而成的。

3. 即時進行復盤

在完成目標後,也別忘了復盤,將經驗化為文字記錄下來。

復盤就是使思維升級的過程。我在〈2024 年度回顧:調整步伐,踏實過完每個當下〉這篇回顧文中提到,我去年開始了復盤的習慣,這個習慣讓我知道過去一年做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投入在什麼上面。或許短時間內看不到任何回報,但我相信在未來某天,這些努力將會獲得回報。

延伸閱讀 |《2024 年度回顧:調整步伐,踏實過完每個當下

三種知識卡片 2

後記

學習,也是有方法的。錯誤的學習方式,只會阻礙吸收與理解。聰明地學習才能讓你獲得完善的認知,達到學習的最佳效益。

此外,學習不是只有知道就好,還要行動,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學習如何學習》有著清晰的脈絡,從輸入、處理到輸出,進一步到實踐,都有詳細的解說,並自成一套自己的系統。

如果你看過很多學習相關的書籍,你會發現很多學習相關的觀點與方法都大同小異,但作者不光只是將這些學習相關的知識學會而已,還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知行合一成長體系」。

學習的關鍵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學習系統,不是模仿或使用他人的系統,而是建構出專屬於自己的系統。畢竟,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法都不同,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學習系統。用自己的系統來吸收與理解知識,才能學得又快又好,透過不斷吸收新的觀點,讓知識系統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你還在摸索自己的學習系統,一開始不一定要非常完美,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迭代優化,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系統。而這本書提供的四個步驟,可以幫助你打造出學習系統的雛形。

對於有自成一脈的讀者,則可從這本書中,得到優化自己學習方法的啟發。

書末還提供整本書的思維導圖,有助於你了解整本書的脈絡,在開始看這本書前,不妨先去書末看看。

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Chris
Chris

Hi! 我是超閱者站長 Chris。
是一位生科人,熱愛閱讀,希望透過分享閱讀心得,化輸入為輸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